1874年,門捷列夫得出了理想氣體狀態的新方程式,並在第二年發表的論文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這個方程式在能夠精確應用三個著名定律,即波義耳—馬略特定律、蓋·呂薩克定律和阿伏伽德羅定律,可以簡化關於氣體和蒸汽的一切近似計算。這樣會比當時聞名的克拉珀龍氣體方程式更為完善。
1875年,門捷列夫的大型專著《論氣體的壓力》的第一部分出版。書中討論了氣體壓力研究所麵臨的目標,闡述了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法。
後來門捷列夫在俄羅斯化學協會及其他科學組織的會議上多次就氣體的壓力問題作報告、宣讀論文,並在國內外發表了許多關於這些問題的論文。
在這幾年裏,門捷列夫雖然一直在忙碌著研究新的課題,但是他時刻也沒有放鬆對化學元素周期律的關注。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875年,一種新的化學元素終於被法國化學家列考克·德·布瓦博德朗發現了。
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利牛斯山的閃鋅礦的提取物時,采用光譜分析法在一種陌生的紫色光線中捕捉到了一種新元素的痕跡,並在夜間得到了極小的幾滴鋅鹽溶液,最終從中提取了一粒小到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新元素。
又經過三個星期的奮戰,布瓦博德朗終於把新元素的量積累到了一毫克,這時他已經可以肯定地說,他手中的物質的確是一種新元素,他把這種元素命名為“镓”,以榮耀自己的祖國。
镓的發現極大地鼓舞了科學界,已經好久沒有發現新元素的消息了,科學家們都很高興,也很激動。
門捷列夫此時的心情還摻雜了期待與忐忑,他比任何人都關注這個新元素的進展。
不久,布瓦博德朗又在《巴黎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他所測量的镓的一些物理和化學性質:
原子量5972,比重47,熔點3015℃,在常溫下不揮發,在空氣中不起變化,對於水汽的作用還不清楚,在各種酸和堿中可逐漸溶解。
氧化物Ga2O3,比重尚未測出,能溶於酸中,生成GaX3型的鹽類,其氫氧化物能溶於酸和堿中。其鹽類極易水解並生成堿或鹽,所成礬類已了解到,其鹽類可能被H2S和(NH4)2S所沉澱,無水氯化物比氯化鋅更易揮發,沸點為215℃~220℃。
镓是通過光譜分析發現的。
門捷列夫看到這一消息後欣喜若狂:“這不就是我所預測的‘埃卡鋁’嗎?四年了,它讓我苦苦地等了四年,終於出現了!”
門捷列夫喜極而泣,他懷著激動的心情又將這篇報道看了一遍,他的目光定位在镓的物理性質上,不動了。
“布瓦博德朗測量出的原子量是5972,比重是47,和我預言的原子量是68,比重在59~60之間相差較大。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門捷列夫又將他預測的“埃卡鋁”的性質寫出了:原子量68,原子體積115,金屬的比重59~60,熔點低,非揮發性,不受空氣作用,燒至紅熱時能分解水汽,將在酸液和堿液中逐漸溶解。
氧化物公式Ea2O3,比重55。必能溶於酸中生成EaX3型的鹽,其氫氧化物必能溶於酸和堿中。鹽類有形成堿式鹽的傾向,硫酸鹽能成礬,其鹽類能被H2S或(NH4)2S所沉澱,其無水氯化物較氯化鋅更易揮發。
本元素或許將被光譜分析法所發現。
“镓的化學性質和它的發現方法和我的推測幾乎完全吻合。到底是誰錯了呢?”
門捷列夫的大腦飛快地運轉著,他思考了一切可以想到的可能性,來解釋導致兩者不一樣的原因。
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布瓦博德朗的測量有誤差,或者是那塊物質純度不夠。
不久,布瓦博德朗收到了門捷列夫的來信。門捷列夫的信中說:
衷心祝賀你發現了新的元素镓,但根據我的元素周期律推測,它的比重應該是59~60之間,它的原子量應該是68,希望你重新測量一下。
這件事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簡直如同奇談,令人難以置信。
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緊張地關注著這場爭論孰勝孰負:是獨一無二手中握有镓,而且進行了精確的測量實驗的布瓦博德朗呢?還是坐在聖彼得堡的書房裏依據那張周期表作大膽預言的門捷列夫呢?
布瓦博德朗本人,更是驚詫莫名: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擁有镓的人,這個俄羅斯人怎麼能知道它的原子量是68,比重應該是59~60呢?
這太不可思議了。
但出於一個科學家的求實精神,布瓦博德朗又重新測了一次,這次他提取到的镓足有1/15克。重測之後的結果還是47。
於是他給門捷列夫回了一封信說:
尊敬的門捷列夫先生:
根據您的提議,我又對自己的新元素進行了重新測量,非常遺憾,結果依然沒有改變。
布瓦博德朗
門捷列夫接到信後,沒有重新審視自己的元素周期表,而是立刻回信,他指出測比重出現錯誤可能不是由於不夠精確,而是由於镓是通過鈉還原而製成的,所以镓中含有鈉的雜質,鈉的比重小,從而大大減小了镓的比重。
布瓦博德朗接到信後,被門捷列夫的執著感動了,他重新提煉了镓,又進行了一次測量。結果與門捷列夫的預言驚人地吻合:原子量為699,比重為594。
布瓦博德朗此時的心情比自己發現镓時還要激動:“這是一個怎樣的天才啊!他竟然準確預言了未知的東西!”
他立即回信對門捷列夫表示感謝,並著文盛讚其元素周期表的成功,並指出:“我以為沒有必要再來說明門捷列夫這一理論的巨大意義了。”
化學史上第一個預言的新元素的發現,使門捷列夫完成了可以與亞當斯和勒威耶預言海王星存在相媲美的勳業。
如果把門捷列夫關於“埃卡鋁”的預言和布瓦博德朗發現的新元素镓的特性作一比較,任何人也不能不為這種科學預言的高度準確性讚歎不已!
從此之後,元素周期律很快傳遍了世界各地,成為人們繼續尋找新元素、總結化學體係的總綱。
各個國家的實驗室馬上行動了起來,以期發現門捷列夫的其他元素。
在這場競賽中,瑞典化學家尼爾森在1879年首先發現了“鈧”。
在鈧發現之前,瑞士的馬利納克從玫瑰紅色的鉺土中,通過局部分解硝酸鹽的方式,得到了一種不同於鉺土的白色氧化物鐿土。
當時馬利納克手頭樣品沒多少了,就建議手頭有充足鉺土的科學家多製備一些鐿土,以研究它的性質。
當時瑞典烏潑撒拉大學的尼爾森手頭正好有鉺土的樣品,於是他馬上就按照馬利納克的方法將鉺土提純,並且精確測量鉺和鐿的原子量。
當他經過13次局部分解之後,得到了35克純淨的鐿土。但是這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馬利納克給出的鐿的原子量是1725,而尼爾森得到的則隻有16746。
尼爾森敏銳地意識到這裏麵有可能是什麼輕質的元素混進去,才讓這個原子量的測定不再準斤足兩。於是他將得到的鐿土又用相同的流程繼續處理,最後當隻剩下1/10樣品的時候,測得的原子量降至13475;同時在光譜中還發現了一些新的吸收線。
就這樣,尼爾森發現了鈧,鈧的發現又一次光輝地證實了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
鈧的性質及原子量為:原子量44,氧化鈧Sc2O3的比重為386,它的堿性比氧化鋁強,比氧化釔和氧化鎂弱,不溶於堿,且不能將氯化銨分解。
鈧鹽皆無色,能與氫氧化鉀和碳酸鈉生成膠狀沉澱,它的硫酸鹽極難結晶。碳酸鈧不溶於水,而且極易失去二氧化碳。各種堿性硫酸複鹽都不是礬。氯化鈧ScCl3在850℃時開始升華,而氯化鋁超過100℃即開始升華,在水溶液中ScCl3發生水解。
鈧的發現並不是用光譜分析法。
門捷列夫預測的“埃卡硼”的性質及原子量為:原子量44,可能生成一種Eb2O3的氧化物,其比重為35,堿性強於氧化鋁,但不如氧化釔或氧化鎂,不溶於堿溶液中,至於它能否將氯化銨分解,還是疑問。
它的各種鹽類都是無色的,而且與氫氧化鉀和碳酸鈉反應後生成膠狀沉澱,各種鹽類都不能很好地結成晶體。
它的碳酸鹽將不溶於水,可能沉澱成堿性鹽。各種堿性硫酸複鹽可能不成為礬類。無水氯化物EbCl3的揮發性較氯化鋁為低,但其水溶液則較氯化鎂更易發生水解作用。
它恐怕不能用光譜分析法發現。
鈧的特征幾乎和門捷列夫預言的“埃卡硼”完全符合!
“我敬愛的老師,您瞧,我的理論研究也成為‘事業’了。”門捷列夫對齊寧老師說道。
“門捷列夫,你來嘲笑我了吧?”齊寧麵帶微笑地問。
“不,不,您千萬不要誤會,我隻是太高興了。”門捷列夫連忙解釋道。
“我在和你開玩笑呢。我們是老一輩的人了,過去和現在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製取新的物質和研究它們的性質。人們創造了許多理論,可是被推翻的有多少啊!所以我們習慣於懷疑一切新的理論。但是,周期律卻完全是另一碼事。”
齊寧頓了頓又說:“這是項偉大的發現,它會使你聲名顯赫,而俄國的科學也會和你一起揚名全世界。當人們想到這是自己同胞的功績時,該是多麼高興啊!”
“八年前,當我首次描述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性質時,我並沒奢望能活到它們被發現以及周期律的正確性得到實際證實的這一天。我是那麼的幸運!現在,當這些預言再次得到證實時,我可以大膽而自豪地說,周期律是普遍適用的。”
“對,你的周期律因為事實而會得到普遍承認。”
齊寧教授的預測是正確的。1881年,齊默爾曼在測定UBr4和UCl4的密度時,證實了門捷列夫對鈾的原子量值修改的準確性。
門捷列夫在製定周期表時,根據元素的性質,並考慮到周期表中的可能位置,校正了鈾的原子量。鈾的原子量,佩裏戈特等測得的數值是120。
按照這一當時公認的數值,鈾應該排在錫原子量為118和銻原子量為122之間。
但是周期表中錫和銻是連續排列的,中間並沒有空位,而且按照鈾的性質,它也不應該排在這個位置上。
門捷列夫相當果斷地將鈾的原子量加大了一倍,即加大為240,這樣就使鈾排在了比較準確的位置,這樣同時也使得鈾成了最重的元素。
齊默爾曼在給門捷列夫的信中寫道:“我很高興,我的研究結果完全證實了你所作出的鈾原子量為240的預言。同時,這一元素在周期係中也有了明確的位置。”
1886年2月,德國弗賴堡礦業學院分析化學教授文克勒發現了鍺。
文克勒在分析弗賴堡附近發現到的一種新的礦石——輝銀礦的時候,通過精細實驗所得到的構成該礦物的元素占總成分的93%,而理論上構成輝銀礦的新元素按比例算應該占整個礦物的100%。
這說明,在該礦物中肯定還有一種含量不小的元素,在分析中被漏掉了。於是,文克勒繼續進行細致的分析,一共做了8次實驗,結果還是一樣。
這引起了他對未捕捉到的元素的極大興趣,於是他全心全意地投入研究之中,而且他斷定,這個元素應該和砷、銻、錫同屬於一個分析組。
經過不斷地研究實驗,文克勒最終驗證了自己的推斷。他把新元素命名為鍺。
門捷列夫的預言:鍺是一種金屬,其原子量大約是72,比重大約是55;這種金屬幾乎不和酸起作用,但可和堿起作用;這種金屬的氧化物的比重大約是47,它極易溶解於堿,並被還原為金屬;這種金屬和氯的化合物就是液體,比重大約是19,沸點大約是90℃。
文克勒的測定結果:鍺是一種金屬,原子量為723,比重為535;鍺很難和酸作用,但在熔融時極易和堿起作用;氧化鍺的比重是4703,易溶於堿,並可用碳還原成金屬;氯化鍺是液體,比重為1887,沸點為86℃。
兩者的結果極為相似,2月26日文克勒在給門捷列夫的信中寫道:“我發現了一種新元素鍺,這裏所說的‘埃卡矽’,告訴您的天才研究工作的又一新勝利。”
門捷列夫對“埃卡矽”的發現,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因為這一元素在周期係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它是具有雙重性質的過渡元素。鍺的發現和研究是周期律的徹底勝利。
起初,文克勒以為他發現的元素鍺是像銻的元素,但門捷列夫指出了他的錯誤,他認為文克勒發現的元素應屬於第四族,在鈦與鋯的中間。文克勒通過驗證,很快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文克勒在此後給門捷列夫的回信中寫道:
閣下:
謹隨信寄上我發現的新的元素“鍺”的報道單印本一份。最初,我認為,這個元素填補了您以奇異的洞察力所製定的周期表中介於銻和秘之間的空位,而且同您的“埃卡銻”相近。
但是,一切跡象表明,我們是在和“埃卡矽”打交道。我希望盡快地向您報告這一有趣的物質。
今天,我僅向您報告這個很可能是您天才的研究工作新勝利的大致情況,並表示我對您的深深的敬意。
忠於您的克萊曼斯·文克勒
1886年 2月 26日
文克勒推崇備至,不僅寫信祝賀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取得的新勝利,而且,他還在一篇論文中說:
未必再有例子能更明顯地證明元素周期律學說的正確性了,它標誌著人類化學視野的顯著擴大,意味著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大大地邁進了一步。
此後不久,門捷列夫在再版的他的著作《化學原理》時,感慨地寫道:
我未曾想到自己能活到周期律推斷的新元素獲得證實的必然,而在科學事實上,我敘述過三種元素的性質,“埃卡硼”、“埃卡鋁”和“埃卡矽”,現在都已萬分欣慰地看到它們被發現了。
其實,從這些元素的發現過程來看,是先被認識然後才被發現的,與其說“發現”,倒不如說“找到”!
元素鍺的發現,是元素周期律取得最輝煌的第三次勝利。
文克勒給新元素起名時,還有一個小的插曲。當時,他沒有想好給這個新元素起個什麼名字,也沒有合適的好名字。他的朋友建議他,像其他的科學家那樣,以第一次發現新元素的土壤所在地的名字命名新元素。
這個元素是在德國發現的,在德語裏“鍺”的本意即為德國,於是新元素被命名為鍺。
當時,鍺的命名,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一些法文報紙和雜誌就命名新元素為“鍺”一事,批評文克勒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對門捷列夫不恭,但是門捷列夫對此卻不以為然。
他給文克勒的信中寫道:
如果您能將我下麵的意見轉告給別人,我將感到十分滿足。那就是:我提出“埃卡矽”這個名稱,隻是作為它被發現前一個預先的叫法。如果它被像德意誌這樣高度文明的國家名所代替,我將會很高興;如果我提出的臨時名字保留下來,我可能會更不愉快,因為不是自然界為思維的預先結論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思考和猜測隻有被承認了以後才有意義,而這是掌握在人手中的。
由此可以看出,門捷列夫不僅是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愛國主義者,而且還是一個國際主義科學家,是為人類共同理想、為各民族間和平友好、為整個學術和科技、為人類幸福和繁榮而奮鬥的戰士。
文克勒接到門捷列夫的信非常高興,他還邀請門捷列夫參加在9月18日至24日舉行的德國自然科學家代表大會。他說:“如果這個願望能夠實現,那麼這將不僅僅是我,而且是所有德國化學家的巨大喜悅。”
這代表著一個科學家對另外一個科學家的崇高的敬意。文克勒還寫信道:
在大會上,我想在關於鍺的報告中重提一下,您的傑出預言是怎樣在發現和研究新元素的過程中光榮實現的。
也許您會允許在這個科學家會議上援引您今年4月21日告訴我的關於鍺的命名的意見。我不會特意將您信的內容告訴任何人,直至您授權與我。我認為既然法國雜誌不再糾纏,那麼我就用不著發表您的信。但我非常高興地口頭轉述過您公正的意見和善意的話語。
門捷列夫用他偉大的胸懷感動了文克勒,兩個人成了不曾見麵的好朋友。
門捷列夫是幸運的,能活到周期律所預言的元素,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一一得到證實。隨著元素周期律獲得的偉大勝利,門捷列夫的天才成就也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
到了1889年,當門捷列夫出版他的教科書《化學原理》第五版時,已能納入一長串經過實驗證明的預測,並且盛讚那些證實他的研究成果的科學家為“周期律的真正奠基者”。
在這一年,門捷列夫應邀參加倫敦化學會舉辦的法拉第演講會,在他的關於周期表的報告中說道:
我預見到某些新元素的存在,這裏我將提供一個例子,雖然至今我對它了解得還不太透徹。包括汞、鉛、鉍在內的第六周期元素中,我設想有一個與碲相類似的元素存在,可以把它叫作“埃卡碲”,元素符號假定為Dt。
它的原子量為212,單質是一種灰色的、不揮發的金屬。二氧化物DtO2具有的弱酸性和弱堿性是相等的。“埃卡碲”的氫化物是一個比碲化氫更不穩定的化合物。
1898年,“埃卡碲”被居裏夫人發現,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把它的命名為釙。它的原子量為210,釙是一種金屬,沸點962℃。氫氧化釙Po(OH)2具有明顯的兩性。釙的氫化物極不穩定,其存在的證據還不足。
隨著元素周期表的勝利,門捷列夫的《化學原理》也受到了極高的評價,不僅連續再版,而且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部經典教科書。《化學原理》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在國外,都深受歡迎,國內外的教師和學生多次稱讚過這部教材。
在40多年時間裏,《化學原理》一直是俄國所有大學和國外許多大學化學係的主要參考書。這本身就證明了門捷列夫這一傑作的高超質量和重大的學術意義。
《化學原理》從第一卷問世起直至門捷列夫去世前,一共出了八版。每出一版,這位治學嚴謹的科學家都要補充和完善它。在所有版本、特別是後幾版中,門捷列夫都談了自己對於科學發現的意見,對一些新發現的報道進行了評論,高度地概括了最新的研究課題和資料,將它們與已知的事實進行了對比。
應該指出,元素周期律的最初發現、其後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和最後的鞏固,都在《化學原理》前八版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門捷列夫把這部《化學原理》比作是他的一個孩子。在這本書裏有他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以及他所傾心的科學思想,在《化學原理》中包含著他的精神力量和他留給下一代的遺產。
在《化學原理》的序言中寫著這樣一段話:“依我看來,隻有思想和事實相結合,觀察和思路相結合,才能在所希望的方麵發生作用,否則就會抹殺實際情況,就會以虛構代替實際情況,而虛構正是我在自己的著作中所竭力避免的。”
門捷列夫為號召年輕的一代為科學服務,而在書中寫道:
把理論和實踐分開的有害想法,是許多錯誤思想的根源,這些錯誤思想在現代還存在著,並且在我們的社會中占統治地位。
這樣的時刻已經到來了,放棄沉醉與幻想,放棄抽象的意圖和古典的辯論,而走向現實和真正的勞動,來為人民謀福利。
還要證明科學不但能“給青年人以知識,給老年人以快樂”,還能使人慣於勞動和追求真理,能為人民創造真正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能創造出沒有它就不可能獲得的東西。
在結論中,門捷列夫寫道:
假如逐漸地把俄羅斯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征服了的科學領域擴大起來,將來的年輕一代就可以滿懷信心地獲得一係列的更大的勝利。
科學早已不再脫離生活了,並且在它的旗幟上寫著:科學的種子是為了人民的收獲而生長的。
門捷列夫在《化學原理》一書結束語中的科學和技術預見中表達自己對本國人民的崇高信念。
他寫道:“物理和化學將成為像一二百年前經典作家所認為的那樣,具有教育特征和教育方法的時候,已經不遠了。”
《化學原理》一書教育了許多代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工藝學家、醫師、農學家,以及各種專業知識的人員。
它不隻是化學的指南,而且教育青年熱愛科學,熱愛祖國。號召人們為祖國的利益而工作,不要害怕艱苦的勞動。《化學原理》直至現在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
在榮譽的麵前,門捷列夫並沒有驕傲,他又一次來到了涅瓦河畔,望著那靜靜流淌的河水,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他在心中默默地念道:
“和門捷列夫相聯係的有四件事:周期律、氣體張力的研究、對溶液的研究和《化學原理》。它們是我的主要財產,它們帶給了我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我會像珍愛我的孩子一樣珍愛它們。”
門捷列夫望著陪伴了他半生的涅瓦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門捷列夫出名了,他現在是俄羅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可他的性格卻一點都沒有變,他還是那麼和藹可親,待人還是那麼真誠,就連給人的那種粗獷豪放的感覺,也和當年留學海德堡的西伯利亞青年門捷列夫毫無二致,但他的人格魅力更為他贏得了同事、學生、鄰居、保姆的熱愛。
門捷列夫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他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少年時他身受為教師的父親的熏陶,青年時就讀於師範學院,中年任教於聖彼得堡大學,這一切都使門捷列夫視教書育人為己任。
他工作總是十分認真,這是因為他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更因為他堅信隻有培養出俄羅斯自己的“柏拉圖”和“牛頓”,祖國才能真正擺脫貧窮落後,變得繁榮富強。
門捷列夫十分敬業,對待科學研究是如此,對待教育教學工作也是如此。他嚴格地挑選課本,在沒有合適的課本時,就把自己對化學的認識和實驗得出的結論整理成教學筆記,之後又著手編化學課本。從《有機化學》至《化學原理》無一不傾注了他的心血。
尤其是《化學原理》,是門捷列夫自己的作品中最為喜愛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書中有我的特色、我的教育經驗和衷心吐露的科學思想,有我傾注的心血和我留給後人的遺產。
就這樣,門捷列夫以他嚴謹的治學態度、負責的教學作風、謙遜的性格、淵博的學識成了俄羅斯科學界的驕傲,也成為聖彼得堡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一位教授。
不僅如此,門捷列夫還十分注意教學方法,他不是一味地向學生頭腦裏灌輸化學公式和化學理論,而是更加注意喚起學生對化學的興趣,理解化學的靈性。
他能巧妙地把上百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共同開動腦筋,一起討論、思考。這樣,化學在他的手裏演繹出來,不再是事實、公式、現象的堆積,也不再是一棵一棵樹地認識森林,而變成了一門饒有興趣、引人入勝的學科。
因此,大學生們湧進他的課堂聽課,就像聽名人的演講一樣。不僅僅是本係的學生,法律係、曆史係、醫學係也有許許多多學生擠在門口,站在過道聽門捷列夫的課。他的課涉及力學、物理學、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宇宙起源論、氣象學、地質學、動植物的生理、農業學的各方麵,真可謂包羅萬象,當然,他的課也因此更加趣味橫生。
從他的學生文貝爾格的一段回憶中,可以略窺當時門捷列夫受學生愛戴的程度:
凡是能夠有令人羨慕的機會看見站在講台上的門捷列夫,聽過他講課或報告的人,都能清楚地記得當時聽眾的那種異乎尋常的情緒。
講台上站著一個魁偉、稍微駝背、留著長發的人。他的聲音低回、深沉,言辭充滿熱情,有的時候他好像卡了殼,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使得初次聽到他的課的人替他感到焦急。
然而,這種焦急是多餘的,因為門捷列夫一定會找到那個詞,而那個詞一定是人們意想不到的、精妙絕倫的……他始終作為講課根據的、貫穿著包羅萬象的公式和深奧無比的那種科學觀點的哲學基礎令人神往。
拜柯夫院士在回憶錄中也描述了學生們搶著去聽門捷列夫的課的盛況:
在門捷列夫開始講課不久,不僅是他講課的第七教室,連鄰近的其他教室也擠滿了各係各年級許多朝氣蓬勃和熙熙攘攘的學生,他們按照往年的習慣來聽開學的第一次講課,以便向這位教授,聖彼得堡大學的驕傲,俄羅斯科學的榮耀——門捷列夫表示他們的愛戴和崇敬的感情。
我當時也擠在這些激動、興奮而喜悅的學生當中。我們迫切地期待著他的來臨,從隔壁的房門直接開向講台的那個實驗標本室裏,傳來了輕輕的腳步聲,教室裏頓時安靜下來。
門捷列夫出現了,他身材魁偉,稍稍駝背,斑白的長發直垂到兩肩,銀灰色的長須托著他那副目光閃閃、嚴肅而淳樸的麵孔。當時的情景一直到現在仍曆曆在目,歡呼聲和掌聲猶如春雷般震天撼地,這簡直像是一場暴雨,是一陣狂風。
全體同學都在高聲歡呼,大家都欣喜若狂,每一個人都盡情地表達著自己的歡樂情緒。
隻要看到當時歡迎門捷列夫的這種熱烈場麵,就會體會到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人物。
他令人神往地影響了所有的人,並吸引了所有接觸過他的人的智慧和良心。
由於門捷列夫對當時科學的發展有了明確的認識,他直接參加解決各種最新的基本問題,而且又結識了許多當代出色的人物,因此他的講述就成了包括許多直接觀察和印象的一股生動泉流。
這就是門捷列夫,把科學知識的講授與愛國精神、民主思想的傳播完美地結合起來的門捷列夫,把自己豐富的科學知識和高尚的人格一同教給學生的門捷列夫,被他的學生乃至全俄羅斯人民視為珍寶但被沙皇當局視為“眼中釘”的門捷列夫——俄羅斯人民偉大的化學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