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1 / 3)

第十一篇

魯逸仲(生卒年不詳),字方平,號嗤皋先生。北宋哲宗元祐(1086-1093年)中隱士。

南浦

風悲畫角,聽《單於》,三弄落譙門①。投宿駸駸征騎②,飛雪滿孤村。酒市漸闌燈火,正敲窗、亂葉舞紛紛。送數聲驚雁,乍離煙水,嘹唳度寒雲③。好在半朧淡月④,到如今,無處不消魂。故國梅花歸夢,愁損綠羅裙⑤。為問暗香閑豔,也相思、萬點付啼痕。算翠屏應是⑥,兩眉餘恨倚黃昏。

【注釋】①單(chán)於:曲調名。三弄:多次演奏。譙(qiáo)門:建有望遠樓的城門。②駸駸(qīn qīn):馬行快速的樣子。③嘹唳(lì):響亮而淒楚的聲音。④好在:問候用語,即“好麼”。⑤綠羅裙:借代女子。⑥翠屏:借指倚翠屏的人。

【譯文】寒風傳送著畫角的悲音,聽那《單於》曲反複彈奏了三遍,從城樓的譙門飛落回旋。騎著馬兒快奔,投宿驛站,漫天飛雪落滿孤村。鬧市上酒樓燈火漸漸稀疏昏暗,亂紛紛的落葉飛舞飄零,正在敲打著窗欞。目送著幾聲驚叫的大雁,突然離開煙氣迷濛的水麵,發出嘹亮的尖叫穿越寒冷的雲幔。幸好朦朧的半痕淡月依然未變,到如今,沒有一處景物不觸目傷心。在歸鄉的夢境見到故園的梅花,穿著綠羅裙的佳人被憂愁傷損。請問暗香浮動的清豔梅枝,是否也相思情深,綻放出萬點梅花,好似付出萬點啼泣的淚痕。我猜測翠屏佳人也應是,兩眉凝聚著無限愁恨,倚著梅花佇望黃昏。

【賞析】《南浦》詞調,始見於周邦彥和魯逸仲。此詞別本題作“旅懷”,是抒寫旅夜相思的詞。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細玩詞意,似亦經靖康亂後作也。第詞旨含蓄,耐人尋味。”這便啟發我們對本詞的主題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上片通過聽覺、視覺,從近景、遠景不同角度細致地描繪了旅途情況。作者用勾勒的筆法,速寫了四幅各具特色的景物畫:首二句的“畫角譙門”,其聲淒厲;次二句的“飛雪孤村”,動寫寂寞;再三句的“亂葉敲窗”,動寫淒涼;最後三句的“驚雁嘹唳”,色彩暗淡,聲色淒厲。不見一“愁”字,卻無一處不是旅愁。下片另開境界,抒寫複雜的相思情懷,蘊含甚深。“好在”,是“好麼”的問候,轉而有“依舊”的意思。景物依舊,為什麼“到如今、無處不消魂”?愁損綠羅裙,可以理解,“故園梅花歸夢”卻值得回味。而以下“為問”更見匠心。梅花啼痕,可以說是花蕾的想像,與“斑竹淚痕”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它相思什麼?為何傷感?滿目山河有異常的深沉亡國的哀痛,恢複的歸夢,以及詩人故國的眷戀,便自然地融合其中了。最後借伊人恨倚黃昏,抒發亡國的哀思,餘恨綿綿無窮;而全詞亦言有盡而意無窮。陳廷焯詳其“遣詞琢句,工絕警絕,最令人愛”,可見成功處。

嶽飛(1103-1141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南宋名將。少年從軍,屢建奇功,力主抗金恢複中原,反對秦檜之和議投降,為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孝宗時追諡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其著作後人編輯《嶽忠武王文集》,詞僅存三首,抒發抗金恢複之誌,豪邁悲壯。

滿江紅

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①,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②。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③。

【注釋】①靖康恥:指欽宗靖康二年(1127)京師和中原淪落,徽欽二宗被擄往金國的奇恥大辱。②賀蘭山:在寧夏與內蒙交界處。這裏借指金國的核心地。③天闕(què):皇宮,朝廷。

【譯文】憤怒的頭發根根豎立直衝冠帽,憑靠在欄杆旁,那瀟瀟的驟雨剛剛停歇。抬頭放眼四望,仰首蒼天長聲怒嘯,充滿壯誌的情懷慷慨激烈。人生三十而立,建立的功名宛似塵灰與土泥,轉戰八千餘裏,未來的征程還有浮雲與明月。切莫輕易地虛度年華,蒼白了少年青發,空自悔恨悲切。靖康年汴京淪亡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的報國殺敵的仇恨,何時熄滅!我願駕禦著戰車,踏破賀蘭山的敵人營壘,一片殘缺。壯誌同仇,餓了恨不得要吃那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了恨不得喝那敵軍的血。我將要重新收複、重整舊日的河山,朝拜故都京闕。

【賞析】這是首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可以說,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沒有一首像本詞那樣有這麼深遠的社會影響,也從來沒有像本詞那樣具有激奮人心,鼓舞人們殺敵上戰場的力量。上片抒發作者為國立功滿腔忠義奮發的豪氣。起句突兀,一“怒”字氣壯山河,奠定全詞昂揚的基調。“抬望眼”承“雨歇”而來,作者俯仰天地,一腔熱血激蕩浩氣迸發,全從“長嘯”中見。“三十”二句寫自己的宏誓和決心。“莫等閑”二語已“為千古箴銘”,結句自勉勉人,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下片抒寫了作者重整山河的決心和報效君王的耿耿忠心。開頭四個短句,三字一頓,一錘一聲,裂石崩雲,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胸懷,令人扼腕。“駕長車”一句豪氣直衝霄漢。在那山河破碎、士氣低沉的時代,將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激勵力量。“饑餐”、“渴飲”雖係誇張,卻表現了詩人足以震懾敵人的民族的英雄主義氣概。最後二句語調陡轉平和,表達了作者報效朝廷的一片赤誠之心。肝膽瀝瀝,感人之深。全詞如江河直瀉,曲折回蕩,激發處鏗然作金石聲。

張掄生卒年不詳,開封(今屬河南)人。紹興間,知門事,淳熙五年(1178年)曾為寧武軍承宣使。自號蓮社居士。今傳《蓮社司》一卷。

燭影搖紅

上元有懷

雙闕中天①,鳳樓十二春寒淺②。去年元夜奉宸遊③,曾侍瑤池宴。玉殿珠簾盡卷,擁群仙、蓬壺閬苑。五雲深處,萬燭光中,揭天絲管。馳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換④。今宵誰念泣孤臣,回首長安遠。可是塵緣未斷,漫惆悵、華胥夢短。滿懷幽恨,數點寒燈,幾聲歸雁。

【注釋】①雙闕:天子宮門有雙闕。闕,古代宮廟及墓前立雙柱者謂之闕。②鳳樓:指宮內樓閣。③宸(chén)遊:帝王的巡遊。④星霜:星辰運行一年一循環,霜則每年至秋始降,因用以指年歲,一星霜即一年。

【譯文】宮門外雙闕聳入高天,宮苑內鳳樓重重疊疊,還有淡淡的春寒。去年元宵夜陪奉皇帝遊覽,曾在瑤池侍宴。宮殿敞開殿門,將珠玉串就的帷簾全部高卷。像群仙簇擁,駕赴蓬萊仙島、閬鳳仙苑。五彩祥雲深處,萬盞燭光之中,管弦繁奏響徹了雲天。年光似白駒過隙,流水急湍,恍然如一眨眼星霜歲月已然轉換。而今又是元宵良夜,誰料想汴京淪陷,禁不住孤臣泣涕傷感,回首望京都遙遠。隻是眷戀京都繁華盛事的塵緣猶未斷。空自惆悵嗬,幻遊華胥的美夢太短。滿懷著幽深的怨恨,隻見搖曳的寒燈數點,天空幾聲淒鳴那是歸來的大雁。

【賞析】經曆了靖康之恥後,作者於次年(1128)上元之夜寫了這曲感懷詞。詞中回憶了去年元夜的榮幸與歡樂,對照眼前的漂泊和孤寂,表現了深沉的故國之思。上闕敘去年元夜的盛況。先寫城闕、鳳樓的雄偉壯麗,再敘元夜奉宸遊、侍瑤池宴的榮耀。所見所聞的便是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的豪華與富貴了。這一切不僅現在已成陳跡,而且全落在異族之手,豈不令人哀絕。下片抒眼前淒涼悲哀的亡國之痛。首句寫流光飛逝,轉瞬間又是一年,“今宵”二句痛在“泣孤臣”三字,“可是”一轉,表現了作者眷戀故國的深情,最後寫眼前的淒清。結句不同一般的寫景,而有所寄托;大雁北回而自己卻“華晉夢短”,有家難歸。撫景寫情,令人有隔世之感。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中表程正輔之孫。淳熙間嚐到臨安,光宗時尚未宦達。工詩文,詞風淒婉錦麗。有《書舟詞》。

水龍吟

夜來風雨匆匆,故園定是花無幾。愁多怨極,等閑孤負,一年芳意。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對人容易。算好春長在,好花長見,原隻是、人憔悴。回首池南舊事①,恨星星、不堪重記②。如今但有,看花老眼,傷時清淚。不怕逢花瘦,隻愁怕、老來風味。待繁紅亂處,留雲借月,也須拚醉。

【注釋】①池南:泛指故園某地。②星星:指兩鬢花白。

【譯文】一夜裏風驟雨急,故園裏的鮮花一定所剩無幾。我愁苦怨恨已極,就這樣輕易地辜負了大好的春日。倦怠的桃花,懶洋洋的柳絮,杏子青又青,梅子小而綠,春光就這樣隨便地飛逝。就算美好的春天年年重來,盛開的鮮花年年芬芳豔麗,隻是人的心情已經憔悴。可恨兩鬢已經斑白,池南歡樂的舊事,更是不堪回首重憶。如今隻有一雙觀花的老眼,感時傷世而常常流下清淚。我如今並不怕花兒瘦損,隻發愁自己的身心衰老困憊。趁著這繁花爛漫時,我算豁了出去,留下彩雲和月光相伴陪,盡情地喝個酩酊大醉。

【賞析】本詞寫作者思念故園、嗟歎遲暮的深情。這不僅僅是因為作者長年客居他鄉年近遲暮之故,其中還暗寓著憂時歎世成分。如首句寫一場急風暴雨,把故園的花兒摧折得七零八落,與常人都寫“見”不同,他隻是“定”的料想,就有文章了。“愁多”、“怨極”,片言隻語。以下幾乎全是抒情性的歎論:一歎自己辜負了大好春光;二歎春光輕易地拋棄了自己;三歎真正不能永葆美好的不是春和花,而是人的身心。種種愁怨全從首句而來。上片是借春光寫人事。下片是自歎老大。“回首”句言簡意豐,是眼下傷時之由,“如今”之歎,和“不怕”“隻愁”之憂。寫得宛婉深沉。家國已破,老來當然不是好“風味”。最後三句寫得淒楚。“留雲借月”當然不可能,但作者不甘遲暮的最後振作卻令人感動。可惜的是,作者也已知絕望,隻有“拚醉”的享受人生、麻醉人生而已。全詞淒婉綿麗,耐人尋味。

張孝祥(1132-1169年),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曆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第一。孝宗朝,累遷中書舍人,直學院士,領建康留守,因讚助張浚北伐罷職。後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有政績。因病退居,卒於蕪湖。善詩文,工詞。詞風豪放。著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

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①,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消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②。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③。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④,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鶩,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⑨。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注釋】①長淮:指淮河,當時為宋金的分界線。②膻(shān)腥:指代落後的金國。③區(ōu)脫:匈奴語稱邊境屯戍或守望的土堡為區脫。④烽燧(suì):報警傳訊的烽煙。白天舉煙為燧,夜裏燃火曰烽。⑤翠葆霓旌:指皇帝的儀仗。翠葆,即翠羽,以鳥羽為飾的車蓋。霓旌,即螝旌,畫飾有雲螝的旌旗。

【譯文】佇立漫長的淮河岸邊極目望遠,關塞上野草叢茂是平闊的荒原。北伐的征塵已暗淡,寒冷的秋風在勁吹,邊塞上靜寂悄然。我凝神佇望,心情黯淡。追想當年的中原滄陷,恐怕是天意運數,並非人力可扭轉;在孔門弟子求學的洙泗水邊,在弦歌交奏的禮樂之邦,也已變作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敵軍的氈帳,黃昏落日時牛羊返回圈欄,縱橫布置了敵軍的前哨據點。看金兵將領夜間出獵,騎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發出悲壯的聲音,令人膽戰心寒。想我腰間弓箭,匣中寶劍,空自遭了蠹蟲塵埃的侵蝕和汙染,滿懷壯誌竟不得施展。時機輕易流失,壯心徒自雄健,歲暮將殘。光複汴京的希望更加渺遠。朝廷正推行禮樂以懷柔靖遠,邊境烽煙寧靜,敵我暫且休兵。冠服乘車的使者,紛紛地奔馳匆匆,實在讓人羞愧難以為情。傳說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儀仗,翠蓋車隊彩旗蔽空。使得行人來到此地,一腔忠憤,怒氣填膺,熱淚傾灑前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