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一方麵是一個重大的曆史題材和政治題材,另一方麵又是一個來自民間的具有悠久傳統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白居易在創作中服從於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詩人的個性思想,即傳統模式與作者主觀能動作用同時並存,這固然是與詩人的生活經曆和人生觀是分不開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貶官江州司馬為界,經曆了由積極入世到消極出世兩個階段,實踐了他所信奉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謂“獨善”的基本內涵是樂天知命、知足保和,並由此而與釋、老相通,以隨緣任運、委順自然為應世態度。在他的整個思想體係中,“獨善”與“兼濟”並行不悖,“施之乃伊呂事業,蓄之則莊老道德”(《君子不器賦》),它們是一個完整人生觀的兩個側麵。還在遭貶以前,他努力為雲龍、為風鵬,並與元稹大力倡導新樂府運動。也正是因為他年輕時候的胸懷大誌,頗有挽唐室於既衰,拯生民於水火的政治氣概,才使得他有足夠的氣魄處理這樣一個重大的曆史題材,並以“不惑”來總結唐明皇後半生的政治得失,寫就了《長恨歌》。這樣,在他心目中對唐明皇的一分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來。正是因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輕國的唐明皇是對立統一體,所以,白居易把這個故事寫成一個好皇帝的悲劇。好皇帝有所惑,終於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們從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種理想化的結果。排斥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為皇帝們頭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為半神的理想化。而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種理想在內,他們從現實生活中皇帝權威下降的土壤出發,把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想象為和他們自己一樣的普通人,一個有愛欲、有苦惱、有錯誤、有缺點的人情味十足的癡情皇帝,簡直同一般愛情故事中的主人公並無差別!他們從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應該和百姓一樣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從民本思想出發,有條件、並且有所揚棄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這種對唐明皇的理想化,這樣完成了對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詩人被貶江州以後,“獨善”與“兼濟”的地位才發生了轉化,他的精神生活與仕宦生涯逐漸轉軌,終於以“獨善”消釋了“兼濟”,在精神自救的過程中,白居易逐漸從關注社會政治轉向關注個體生命,對於自由人格的鍾愛逐漸超越了對道德人格的執著。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文宗大和三年(824)謁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於洛陽。令狐楚愛其才,擢其為巡官,並使其與子令狐綯等同學,親授其駢文。開成二年(837),由令狐綯薦舉,得中進士。第二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下,茂元愛其才,以女嫁之。當時“牛李黨爭”非常激烈,李商隱先為牛黨的令狐父子提拔,後來卻做了李黨王茂元的女婿,故被牛黨視為背恩反覆之小人,加以壓抑。因此,李商隱仕途坎坷,曆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秘書省正字、周至尉、武寧軍節度使判官、太學博士、東川節督使判官、鹽鐵推官等名位不顯的官職,一生鬱鬱不得誌,成為牛李黨爭的政治犧牲品。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之一,與杜牧齊名,世稱小李杜。其詩多憂心國運、感諷時事之作,亦多抒寫懷才不遇、感慨身世之感傷之作。其詩工於近體,尤長七律,善用比興,寄托遙深,色彩瑰麗,精於用典,從而形成了縝密婉麗、旨趣深微的藝術風格。其所作《無題》二十餘首尤其膾炙人口,隻是旨意隱晦,難以索解,千百年來爭議不休,眾說紛紜。
韓碑
元和天子神武姿①,彼何人哉軒與羲②。誓將上雪列聖恥③,坐法宮中朝四夷④。淮西有賊五十載⑤,封狼生豸區豸區生羆⑥。不據山河據平地,長戈利矛日可麾⑦。帝得聖相相曰度⑧,賊斫不死神扶持⑨。腰懸相印作都統⑩,陰風慘淡天王旗。想武古通作牙爪,儀曹外郎載筆隨。行軍司馬智且勇,十四萬眾猶虎貔。入蔡縛賊獻太廟,功無與讓恩不訾。帝日汝度功第一,汝從事愈宜為辭。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為。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係於職司。當仁自古有不讓,言訖屢頷天子頤。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墀。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聖功書之碑。碑高三丈字如鬥,負以靈鼇蟠以螭。句奇語重喻者少,讒之天子言其私。長繩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嗚呼聖王及聖相,相與烜赫流淳熙。公之斯文不示後,曷與三五相攀追。願書萬本誦萬遍,口角流沫右手胝。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
【注釋】①元和天子:指唐憲宗李純,其年號元和。②軒:指軒轅氏,傳說中的古聖王黃帝,後人尊之為中華民族的祖先。羲:指伏羲氏,傳說中的古聖王太昊,曾創八卦。③列聖:指憲宗之前的幾個皇帝。恥:指自玄宗到順宗,因藩鎮叛亂,京都不守,皇帝出奔等事。④法宮:君王處理政事的宮室正殿。四夷:泛指四方邊遠之地。⑤淮西句:指安史之後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麵,淮西節度使擁兵自重,自委官吏,自征賦稅,甚至由後代或部將繼承職位,完全不聽朝廷。⑥封狼:天狼星。古星象家認為此星主侵掠。豸區(chū):古籍中記載的猛獸。⑦日可麾:魯陽公與韓國打仗,正打得難分難解,天已黃昏,於是舉戈指揮太陽,太陽竟為之回升。麾同“揮”。⑧度:即裴度。唐憲宗時任宰相,力主削除藩鎮。元和十二年(817)督師破蔡州,俘叛將吳元濟,掃平淮西鎮,河北諸藩鎮大懼,紛紛表示服從朝廷,使唐代藩鎮叛亂局麵暫告結束。⑨賊斫(zhuó)句:裴度任禦史中丞時主張征討淮西,為藩鎮忌恨。元和十年,節度使李師道派刺客伏擊裴度,傷其首,刺中內衣,砍斷其靴,墜溝中而未死。憲宗聞之大怒,三天後即任裴度為宰相。⑩都統:唐代後期為征討藩鎮,設諸道行營都統職,為統帥之任。當時裴度親往淮西督戰,除拜相外,兼彰義軍節度使、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之職。裴度因韓弘已任淮西行營都統,便隻稱宣慰處置使,辭招討之名,但實際上仍行統帥之權。故詩中說他“作都統”。陰風句:據載,裴度赴淮西在陰曆八月初三日,時值仲秋,故說陰風慘淡。當時憲宗派神策軍三百騎跟從護衛,並親臨通化門慰勉,送行。天王旗,皇帝儀仗中的大旗。愬(sù):指鄧隨節度使李想;武:淮西都統韓弘之子韓公武;古:鄂嶽觀察使李道古;通:壽州團練使李文通。四人皆裴度手下大將。牙爪,即爪牙,指得力部將,無今日之貶意。儀曹外郎:指禮部員外郎李宗閔,當時任兩使書記,隨裴度征淮西。行軍司馬:指太子右庶子韓愈,亦隨裴度出征,任行軍司馬。貔(pí):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猛獸。又稱貔貅(xiū)。虎貔,喻指勇猛的將士。入蔡句:元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李愬雪夜襲蔡州,十七日,擒吳元濟,獻於長安太廟,後斬首。蔡州,在今河南汝南。太廟,皇家祠堂,每當國家大事,都要祭告太廟。訾(zī):同貲,計數,計算。裴度還朝後,官升金紫光祿大夫,任弘文館大學士,拜為上柱國,封為晉國公。故說皇帝對他的恩典不可計數。愈:即韓愈。宜為辭:指皇帝詔命韓愈撰《平淮西碑》以紀功。稽(qǐ)首:叩頭。大手筆:指有關國家大事的文字,也指有名的作家或其作品。此事句:指撰碑文之事與主掌文字的官吏們不相幹。職司,指以文字為業的翰林。訖(qì):完畢。頷(hàn):點頭。頤(yí):麵頰。齋戒:古人於祭祀前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示敬誠。此處指韓愈撰碑文時的嚴謹態度。點竄:原意為修整字句,此處指參照運用。《堯典》、《舜典》,均為《尚書》篇名。塗改:此處亦指運用。《清廟》、《生民》,皆《詩經》篇名,內容為記頌古帝王功業。破體:行書中的一種。亦說指變更舊約文章體例。再拜:先後拜兩次,一種表示隆重的禮節。丹墀(chí):古代宮殿前塗紅的台階。昧死:冒死。古代臣子上書皇帝多用此語,以表示敬畏。鼇(áo):傳說中的大海龜,此處指碑座雕刻的動物形裝飾。實則應為贔屍貝(bì xì),傳說中的龍子,好負重,形似龜。蟠(pán):盤曲狀。螭(chí):傳說中的無角龍。喻:懂得。拽(zhuài):拉。元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湯盤:傳說商朝帝王商湯沐浴之盆。孔鼎:指孔子祖先正考父之鼎。烜(xuān)赫:名聲或氣勢盛大、顯耀。淳熙:強烈的光彩、光澤。曷(hé):怎麼。三五:指三皇五帝。攀接:比較、承接。胝(zhī):即胼胝,老繭。封禪:古代帝王宣揚功業的一種祭禮典禮,登泰山祭天為封,在泰山南粱父山祭地為禪。玉檢,封禪書的書函封套。明堂:古代帝王頒布政教、接見諸侯、舉行祭祀的場所。
【譯詩】元和天子稟賦神武英姿,可比古來的軒轅、伏羲。他立誓要洗雪曆代聖王的恥辱,坐鎮皇宮接受四夷的貢禮。淮西逆賊為禍五十年,割據一方世代綿延。自恃強大,不去占山河卻來割據平地;夢想揮戈退日,膽敢反叛作亂。聖君得到賢相名叫裴度,逆賊暗殺未成,自有神靈衛護。他腰懸相印,統兵上戰場,天子的軍旗在寒風中飄揚。得力的將官有、武、古、通,儀曹外郎任書記隨軍出征;還有那智勇雙全的行軍司馬韓愈,十四萬大軍,龍騰虎躍陷陣衝鋒。攻下了蔡州,擒住叛賊獻俘太廟,功業蓋世皇上加恩無限;天子宣布裴度功勞第一,命令韓愈撰寫讚辭。韓愈在朝堂拜舞行禮接受詔命說歌功的文章他能夠勝任。從來撰述都推崇大手筆,此事本不屬佐吏的職司;既然自古有當仁不讓的箴言,韓愈欣然領受聖上的旨意。天子聽完這番言辭,頻頻點頭大加讚許。韓公退朝後齋戒沐浴坐於小閣,筆蘸飽墨揮灑淋漓。推敲《堯典》《舜典》的古奧文字,化用《清廟》《生民》的莊嚴筆意。一紙雄文,別具一格,朝拜時鋪展在玉陛丹墀。上表說“臣韓愈冒死呈覽”,歌頌聖君賢相的功業,刻寫在石碑之上。碑高三丈字大如鬥,靈鼇駝負,螭龍盤圍。文句奇特語意深長,世俗難以理解;有人便向皇上進讒,誣蔑此文偏私失實。百尺長繩把韓碑拽倒,粗砂大石磨去了字跡。韓公此文浩浩真氣卻無法磨滅,已經深入眾人的肝脾;正象那湯盤孔鼎的銘文,古器雖早就蕩然無存,世間卻永遠流傳著文辭。啊,聖王與賢相的不朽功勳,顯耀人寰輝煌無比。韓公碑文倘不能昭示百代,憲宗的帝業,又怎得與三皇五帝遙相承繼!我甘願抄寫一萬本、吟誦一萬遍,哪怕是我口角流沫,右手磨出繭皮!讓它流傳千秋萬代,好作封禪的祭天玉檢、明堂的萬世基石。
【賞析】全詩意在記敘韓愈撰寫“平淮西碑”碑文的始末,竭力推崇韓碑的典雅及其價值。情意深厚,筆力矯健。韓碑既未抹煞李雪夜破城的豐功,也未特別鋪張裴度的偉績,態度比較公允。李商隱極力推崇韓碑,也就是同意韓氏的觀點。敘議相兼,在藝術風格上受到韓愈《石鼓歌》的影響。清人屈複《玉溪生詩意》中說:“生硬中饒有古意,甚似昌黎而清新過之。 這首詩是一則曆史。公元817年(憲宗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吳元濟的是大將李愬。憲宗命韓愈撰《平淮西碑》時,韓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執行憲宗旨意後的運籌帷幄,引起李愬不滿。愬妻(唐安公主之女)進宮訴說碑文不實,憲宗就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觀點迥然不同。李商隱是完全讚同韓愈觀點的,詩中強烈地表達以對《韓碑》被磨去的憤慨,更熱情地歌頌了這篇碑文。本詩基本上是敘述性的,但筆力矯健,很有感情,詩中一些名句也一直為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