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理想教育故事1(1 / 3)

第二章理想教育故事1

王充書鋪讀書立誌

王充是我國東漢初年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時代,父親就去世了。王充竭盡全力奉養母親,後來到了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當時著名的學者班彪做老師。他喜歡廣泛地閱讀,善於抓關鍵問題,因而進步很快。

王充讀書非常專心,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又很強,所以隻要讀上一遍,就能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甚至能夠背誦某些精彩的章節。但是,家庭窮困,買不起很多書,為了滿足如饑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當時的洛陽街上有不少書鋪,王充便決定把書鋪當做他的“圖書館”,每天吃過早飯後,他就帶上幹糧,到書鋪裏去閱讀出售的書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論晴天雨天,他讀了一冊又一冊書,跑了一家又一家書鋪。就這樣,他終於讀遍了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掌握了書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於出身貧苦,因而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認識,基本上是從勞苦人民實際生活的情況出發的。他在讀遍了諸子百家的主要著作之後,對於某些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唯心主義的說教深感不滿,下決心給予嚴厲的批判。於是便集中精力獨立思考,著手寫書。為了不耽誤時間、不打斷思路,他在住宅的門上、窗上、爐子上、柱子上甚至廁所裏,都安放了筆、紙,想一點,寫一點,走到哪裏,寫到哪裏。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他終於寫成了充滿著批判精神、閃耀著唯物主義光輝的《論衡》。

大器晚成的崔林

東漢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紹處當門客。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崔琰被曹操所俘獲。曹操看他是位人材,便把他留在自己身邊任職。

曹軍幾次狠狠地打擊前來侵犯的匈奴人,最後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並送來大量貢禮。匈奴使臣回國前,要求曹操接見他,並說:“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想來形貌一定威嚴,願意一睹風采。”

曹操聽了手下的報告,覺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絕,便讓有關人員安排會見的時間。

會見前,曹操覺得自己的個頭太小,不夠威武,很難令外國使臣敬畏,便讓相貌俊雅的崔琰假扮自己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則扮作貼身衛士,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會見結束後,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詢問對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說:

“魏王長相風流文雅,氣度寬宏,可他身邊手扶佩刀的衛士卻很威嚴,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曹操聽了匈奴使臣的評價,覺得此人很有眼力。

實際上,崔琰不僅長得相貌堂堂、舉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愛惜人才。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崔林平時說話不多,性格比較內向,平時很少在親友之間走動,特別是成年以後淡泊功名,一時之間沒有什麼大成就。

為此,親友們談起崔林,都會顯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樣子,評價崔林說:“崔林這個人不會有什麼大作為,與崔琰比可是差遠了。”

崔琰卻有自己的主見,他每次遇到親友,都對他們說:“我與諸位的看法不同。我以為人的發達有遲有早,我不過早作了幾年官罷了,哪裏比得上崔林呢?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以他的見識和才幹,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崔琰的眼光果然沒有錯。崔林的才能的確很出眾,他從小雖然默默無聞,但一直刻苦學習,注意天下大事的變化,暗中積累了很多的知識,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成為利國利民的有用之材。不久,崔林的才能被曹操發現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為主簿,後任命他為禦史大夫。到文帝時,崔林竟官至司空,封為安陽侯,成為魏國的股肱之臣。

鑒真東渡傳佛

鑒真(公元688~763年),日本佛教律宗創始人。唐代揚州江陽(今江蘇揚州)人。十四歲出家,二十二歲受具足戒。不久遊洛陽、長安等地,遍研三藏,尤精律藏。後住揚州大明寺,專弘戒律。

當時,日本受中國影響,他們仿照唐朝修建佛寺,大力提倡佛教。日本政府還派榮睿和普照兩位年輕的和尚到中國學習佛經,並想聘請中國的高僧去日本傳授佛學。

榮睿和普照在洛陽、長安學習佛法的期間,他們聽說鑒真是一位精通佛理、學識淵博的高僧,就想請鑒真到日本去。公元742年,榮睿、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求見鑒真,邀請他到日本講學。鑒真看他們非常誠心,就問身旁的弟子:“你們有誰願意接受邀請,去日本國傳法嗎?”在場的僧侶沒有誰回答這個問題。過了半天,一個名叫祥彥的僧徒站起來說:“日本國離我們太遙遠了,而且中間隔著茫茫大海,途中恐怕生死難料,所以不敢去。”鑒真說:“為了弘揚佛法,怎麼能顧惜生命呢?你們既然都不願意去,那就讓我去吧!”僧徒們見師父態度很堅決,都很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跟隨師父東渡日本。

正當他們要開船遠航的時候,浙江一帶出現了許多海盜,四處搶掠財物,沿海關防檢查十分嚴格。鑒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發生糾紛,被官府知道了,沒收了他們的船隻,第一次東渡宣告失敗。這以後,鑒真又進行了三次東渡,不是因為海浪太大就是準備不充分都失敗了。

天寶七年(748年)61歲的鑒真做好了第五次東渡的準備。六月的一天夜晚,鑒真和他的弟子們登上大船出發了,不久就遇到了海浪。船漂到浙江海麵,在一些小島附近避風。直到十月才繼續啟航。沒料到出海沒有半天,海麵上突然又刮起暴風。風越刮越大,浪越來越高,烏雲遮日,狂風怒號。船上的人,一個個嘔吐不止,頭重腳輕,隻有船夫還能支持。船上的淡水用完了,隻好喝海水。喝後腹脹難忍。他們一連在海上漂了14天,船終於靠岸了。上了岸才知道現在是到了海南島最南端的振州(今海南島崖縣)。

這時候,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先是榮睿因旅途顛簸,患病去世。鑒真哀慟悲切,加上水土不服,得了眼疾,導致雙目失明。不久,鑒真最得意的弟子祥彥也去世了。這一係列的打擊和挫折,並沒有使鑒真倒下,相反,他更加堅定了東渡的決心。

公元753年,鑒真所乘的船抵達日本九州島,曆盡千難萬險的東渡終於成功了。

鑒真在日本整整度過了十年,公元763年,76歲的鑒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朋友將他葬在唐招提寺,並且世世代代紀念他。

歐陽修畫荻練字

歐陽修是北宋文學家。他4歲時,父親就死了,家裏很窮,上不起學,也買不起文具,他母親鄭氏就用獲草(一種形狀像蘆葦的植物)杆當筆,把沙子鋪在地上當紙,教他認字。他認字很專心,不到10歲,已有自學能力,便向親友借書來讀,重要的親自抄一遍。讀書之餘,就練習作文。

歐陽修曾經說過:要寫好文章,離不開“三多”。所謂“三多”,就是:多讀優秀作品,多練習寫作,多和老師朋友們商討。他曾經對別人說:“我的文章多數是利用‘三上’進行藝術構思、打好腹稿的。所謂‘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和廁上。”

歐陽修的寫作態度很嚴肅,每寫完一篇文章,便貼在臥室裏的牆上,隨時看,隨時改,直改到自己認為毫無缺點,才肯拿出去。歐陽修老年時,文學修養更加深厚了,又拿出以前所寫的文章一篇一篇地修改,廢寢忘食,異常辛苦。他的妻子勸阻道:“何必自討苦吃呢?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怕先生生氣嗎?”他笑著回答:“不是怕先生生氣,而是怕後生笑話啊!”

歐陽修通過自己的認真創作和大力提倡,開展了一個蓬蓬勃勃的古文運動,掃除了五代以來浮豔的、艱澀怪僻的文風,建立了平易流暢的文章風格,對宋代及其以後的散文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喻皓勤奮學建築

喻皓,北宋初年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建築家,對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喻皓從小就喜歡幹木工活,常常撿些破木頭、碎木片,通過細致地刨、削,做成小巧、美觀的房屋、家具、寶塔等玩具。到二十來歲時,他的手藝已經很出眾了,能夠建造亭台、樓閣、廟宇、廳堂等。年輕時他生活在洛陽,洛陽城裏的相國寺是唐朝時修建的著名建築物。有一次,他去那裏遊玩,看到相國寺的閣樓非常別致,尤其是向上翹起的飛簷,過去從來沒有見到過。為了掌握這種飛簷的結構,他常常跑到那裏仔細觀察,起初是站著看,累了就坐下來看,坐累了又躺下來看。邊看邊琢磨,一連好多天,他終於弄清楚了這種結構的奧妙,掌握了製造這種飛簷的技術。

喻皓一生負責修建過許多重大的建築工程,河南開封的開寶塔就是其中之一。這座八角形的塔技術難度很高,前後花了八年時間才全部竣工。完工時,人們看到塔身向西北方向傾斜,感到很奇怪,就問喻皓是怎麼回事。喻皓回答:“開封地勢平坦,四周沒有高山,又多西北風,經過風吹和濕氣浸潤,百年以後,塔身自然會正了。”後來,果然不出喻皓所料,開寶塔幾十年後就由傾斜變得筆直了。原來,喻皓不但努力學習鑽研建築藝術,而且每到一地都要仔細研究當地氣候條件、風土人情,作為設計工程的參考。所以,他的建築藝術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範仲淹吃粥

範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他的文才也非常好。他寫的《嶽陽樓記》,使嶽陽樓名聞天下,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成了偉大政治人物的生動寫照,一直被後人所傳誦。

範仲淹小的時候家裏非常貧窮,父親很早就死了,母親隻得帶著他另嫁他人。範仲淹就寄宿在一座廟宇裏,苦讀詩書。他每天早上燒好一鍋粥,等粥冷了之後切成幾塊,然後從母親帶來的一罐鹹菜中取點鹹菜,就解決了一天的吃飯問題。範仲淹的一位同學來看他之後,很同情他,就從家裏拿了一些好吃的東西送給了範仲淹。

過了一段時間,範仲淹的這位同學又來看他,看見自己送來的食物原封未動還在那兒放著,這些食物都已經壞掉了。

這位同學很生氣,覺得範仲淹很不尊重他,但又不好開口。

範仲淹看出了同學的想法,他拉著這位同學的手說:“我很感謝你對我的關心。我不是嫌棄你送來的東西,你送來的一定比我平時吃的粥和鹹菜好吃千百倍。但如果我吃了這些美味的食物,那我以後怎麼還能忍受粥和鹹菜的味道?哪能再過艱苦的日子呢?”

同學聽了這番話,心裏很敬佩範仲淹,他們結成了最好的朋友。

範仲淹在艱苦的環境下苦學不輟,終成大器。

顧炎武萬卷書

明末清初有一位愛國主義思想家,叫顧炎武。他從7歲進入私塾學習開始,就非常喜歡讀書。據說,他不僅熟讀了《論語》、《孟子》、《詩經》、《左傳》等儒家經典“十三經”,而且能夠背誦。

顧炎武超人的記憶力並不是天生的。他從小就用背誦詩文的辦法來訓練自己的記憶力。他把一本書背下來以後,總是經常複習,反複背誦。他曾經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複習兩百頁讀過的書,不複習完決不休息。他用這個辦法,使讀過的書能夠終生不忘。

顧炎武這樣勤奮地讀了二十多年書,到他45歲時,除了古代的經史子集等著作以外,他還讀完了各州、各府、各縣的地方誌和朝廷大臣的奏疏等共一萬二千卷,閱讀書籍的總數達到好幾萬卷。在他的家鄉,再也找不到他沒有讀過的書了。於是,顧炎武開始周遊天下,遍讀天下的書。

顧炎武騎看一匹馬,然後用另外兩匹馬和兩匹騾子馱著自己的書,開始了長途旅行。他一路走一路複習自己讀過的書。到了一個地方,就向當地人了解風土人情、名勝特產、曆史傳說等等,然後一一記錄下來。如果發現與書本記載不相符合的地方,顧炎武就詳細調查,把考查的結果記在書本有關章節的旁邊。顧炎武經過長期讀書和積累,寫成了《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和《日知錄》三十卷等著作,成為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

曹雪芹創作《紅樓夢》

曹雪芹(?~1763年,一說1764年),清代偉大小說家。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滿洲正白旗包衣人,世代任江寧織造,家勢貴盛。

曹雪芹的祖先是東北遼陽地區的漢族人。他家在明朝末年成了清朝皇帝的包衣(家奴),隸屬於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清軍進關,他家祖先也跟隨入關,而且立下軍功,從包衣一躍而成為功臣,當了官,也發了財。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皇帝小時候的保姆,這樣,他家和皇室的關係更近了一層。康熙皇帝親政以後,對曹家特別信任,讓他家世襲江寧織造(駐在南京)官爵,還兼管兩淮鹽政。

13歲前的曹雪芹生活是優裕的。生活上有母親、祖母的照料和百般寵愛,當時曹家藏有豐富的圖書,曹雪芹天資聰慧,又廣聞博識,這些都是日後從事文學創作的基礎。

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的牽連。雍正皇帝借口曹家貪汙公款,撤了曹頫的職,又把他家查抄了。

曹家被抄以後,即由南京遷到北京。從此,家道衰敗,以致陷入“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生活狀況,也使曹雪芹告別了如夢年華,踏入了人生道路上的荒涼境地。他被迫來到北京西山腳下一個偏僻山村落戶。此處是“野水臨門”、“蓬蒿浸徑”,隻有一間用茅草蓋的屋。住在這裏,幾乎什麼門路都沒有,主要靠賣字畫換錢度日。

曹雪芹生活困頓,身居蓬蒿之中,心情雖然更加沉鬱,但他沒有去攀附權貴,寧願寄情於山川白雲,在大自然中尋找樂趣。

曹雪芹不幸的家庭變故,使他飽受了世態炎涼、人間滄桑,也成為他創作《紅樓夢》的強大動力。不朽的巨著《紅樓夢》是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中寫成的。他開始寫作,沒錢買紙,就用廢紙替代,甚至把皇曆拆了,把書頁反過來折上,訂成本子用。文學是痛苦的事業,偉大的作品往往出自苦難者之手。曹雪芹正是在撫今追昔的無限感慨中,嘔心瀝血寫就了《紅樓夢》。正像曹雪芹自己所說:“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當《紅樓夢》快要寫成時,意想不到的災難降到曹雪芹頭上,曹雪芹唯一的兒子被傳染上了痘疹。那時候,出痘疹要吃牛黃、珍珠等貴重藥品,他家窮得連鍋都揭不開,哪裏有錢去買藥呢?曹雪芹眼睜睜地看著活蹦亂跳的孩子一天天憔悴下去,真傷心透了。到了秋天,孩子病死,曹雪芹因為過於傷心,身體也垮了。不久,他也染上痘疹,病在床上。冬天,曹雪芹的病更重了。除夕那天,除舊迎新的鞭炮響了,可是這位文學巨匠卻“淚盡而逝”,寂寞地離開了人間。

“空中飛人”喬丹

喬丹是美國籃球明星,綽號“空中飛人”。他帶領芝加哥公牛隊6次奪得NBA賽總冠軍。

喬丹在小學讀書時不願動腦筋,父親本希望他將來能繼承自己的事業,做一名機械師,但是看他熱衷於各種競賽,就決定因勢利導,指導兒子在後院的簡易籃球場上學習打籃球。喬丹很快迷上了這項運動,成為小學籃球隊的一名主力。

到了高中,他的個人技術已經很不錯了,他想憑他的水平完全可以進學校的一隊打主力。美國的高中籃球隊分兩個級別:一隊代表學校打比賽;二隊是陪練。他和好朋友一起報了名,沒想到一張榜,朋友榜上有名,自己卻名落孫山。放學後喬丹跑回家,關上門就大哭起來,這太傷他的自尊心了。“這不公平!”他又跑去找教練,可是教練對他說:“你個子不高,反應也不快,打籃球沒什麼前途。”喬丹失望極了。

校隊開始參加地區比賽了,他苦苦央求教練能隨隊看球,教練同意了他的請求,但讓他為其他隊員看衣服。當其他同學在球場帶球突破,大力灌籃時,他隻能著急地守在一堆衣服旁。這對他刺激太大了。從那以後,喬丹開始苦練技術。每天前兩個小時跟二隊練,後兩個小時與一隊練,訓練結束了,他還加練。籃球成了他的隨身物品,隻要有籃球架就練投籃。有付出就有收獲,他的球技突飛猛進,個子也長高了,他終於走進了一隊的大門。

獨自環球旅行

弗朗西斯·奇切斯特是一位英國航海家,1966年8月,他在快滿65歲的時候——許多人在這個年齡已經退休——開始了一生中最了不起的一次航海。

奇切斯特一直航行14100英裏,到了澳大利亞的悉尼港才停船靠岸。這段航程比以往單人駕舟航海的最遠航程還多一倍多。奇切斯特上岸後,得由人攙扶才能行走。大家都說,他已經航行得夠遠了,不要再繼續向前航行了。但他卻不受那些議論左右。

在悉尼休息了幾周之後,他不顧朋友們的多方勸阻,再次揚帆出航。這後半段航程更為艱險,在此期間,他繞過了險情四伏的合恩角。

1967年5月28日,星期天,晚上將近9點,他回到了英國。有25萬人等在那兒歡迎他。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手持寶劍敕封他為爵士。將近400年前,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也曾手持同一把寶劍,把爵位賜予完成首次環球航行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奇切斯特從英國出發,再返回英國,整個航程長達28500英裏,一共花了9個月的時間,其中實際航行時間為226天。他終於完成了他想完成的偉業。

野丫頭成了女作家

有一個小姑娘,生活在滬沽湖的母係氏族社會。雖然家鄉山青水秀,但她還想看看外麵的世界。有一天,她實在忍不住了,對阿媽說:“我要去城裏!”阿媽被她的固執的眼神嚇壞了,不知所措,伸手就給她一耳光。小姑娘捂著臉哭著跑出了家門。

那是她出生以來第一次離開家。她在原始森林裏走,可是森林好大啊,好像永遠走不到盡頭。餓了,就摘野果吃,渴了,就捧泉水喝。晚上怕遭到野獸攻擊,她就躲在山洞裏或睡在樹上。感覺孤獨,感覺恐懼的時候,她就給自己唱山歌。

一個漆黑的夜裏,她突然看到遠處出現了幾點的燈光,這時候,她已經累得根本站不起來了。她就在泥濘中朝著那個燈光爬。就這樣,邊唱邊哭,邊哭邊唱,走了幾天幾夜,終於走出了大森林,走到了縣裏麵的文化局。

正好,上海音樂學院正在縣裏招生,於是,她抓住機會,以動聽的歌聲考進了上海音樂學院。畢業時她跑了30多趟北京,最後終於去了中央歌舞台。

後來,她又跑到美國深造。課餘時間在一家歌廳打工賺生活費。有一天,下著傾盆大雨,歌廳還沒開始營業。一個老伯伯急匆匆地過來避雨,全身濕漉漉的。她見老伯伯很冷,就熱情地招呼他進來。等老伯伯坐下,她問他要不要喝點東西,老伯伯拒絕了。好心的她心想老伯伯可能沒錢,就請他喝果汁。老伯伯走的時候,她還送了把傘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