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貼“囍”字的由來
其實,把“喜”字寫成“囍”,是人們希望好事成雙的心理體現。
人們舉行婚禮時,都要貼出紅雙喜字,以示慶賀。表示成雙成對的意思。與其相應的是,結婚的良辰吉日也選雙日子。
據說,這種習俗源於宋代。宋代的宰相王安石自幼才華顯露,年方23時進京趕考,路過馬家鎮他舅舅家住下。次日,他上街去逛,見鎮上馬員外家門外懸掛的走馬燈上寫著一副上聯:“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卻沒有下聯,王安石一時也沒有對上下聯,便暗自記在心中,尋思下聯怎麼個對法。
王安石到京城應考,主考官指著一杆飛虎旗念道:“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頓時想起馬員外家那副上聯,便以此為對,主考官驚讚不已。
在回程路過馬員外家宅時,馬員外恰在門首恭聽幾名書生應對聯。王安石便擠進前隨口說出主考官出的對子。不想走馬燈上的對子是專為擇婿而出的。馬員外覺得石安石的下聯對得最出色,問明王安石尚未婚配後,執意要將女兒許配給他。王安石一打聽,得知馬員外的女兒才貌雙全,經與舅舅商議,便同意了這門婚事。
不久,王安石擇吉日良辰完婚,恰逢官差來報“恭喜王大人高中了”。王安石喜上加喜,提筆在大紅紙上寫下一個金色大“囍”字,貼在門上。並吟詩一首:“巧對聯成雙喜,馬燈飛虎結絲羅,洞房花燭題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從那以後,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北京故宮的坤寧宮中還有好幾個紅紙金色的大“囍”字,據說那還是光緒皇帝大婚時用的呢!“壓歲錢”的由來
按照我國習俗,過年時長輩總要給孩子們發一點“壓歲錢”,以示祝福。“壓歲”原意是“壓驚”,來源於古代傳說。
相傳太古時,有一種凶惡的怪獸叫“年”,每隔365天後的夜晚,“年”就出來傷害人畜,踐踏莊稼,常常使兒童受驚嚇。大人們在燃燒“啪啪”作響的竹子趕走“年”後,便用食物來安慰小孩,謂之“壓驚”。年複一年,“壓驚”逐漸演變為以貨幣來代替食物。據《宋史》記載:宋神宗時,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觀燈,被壞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車子經過,南陔呼救,得以隨車入宮,神宗賜給他“壓驚”金犀錢。
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歲錢”的意義由壓驚又轉化為節日祝福。古代的“壓歲錢”是以彩繩穿錢,置於床腳,待年過後方可花掉。明清時,壓歲錢大多用紅繩串著。民國以後,流行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寓“長命百歲”之意。紙幣廣泛使用後,大人們則喜愛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贈給孩子們以作春節的禮品。守歲的由來
每逢新春佳節,我國人民不僅喜歡買年貨、吃餃子、貼年畫、掛春聯,而且還有除夕“守歲”的習俗。
據記載,在公元紀元前兩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就有了慶賀新年的風俗,“守歲”也就應運而生。人們把每年農曆最後一天的夜晚叫除夕,並把它作為長一歲的界日(指虛歲),而這個晚上又是舊歲已過,新年到來的一夜。人們舉家歡慶,徹夜不眠,圍坐守歲,辭舊迎新,以求新的一年裏大吉大順,這一習俗即謂除夕“守歲”。
在除夕之夜,還有不少文人墨客以“守歲”為題材即興賦詩,抒發感慨。唐代詩人的七絕《除夜》就是很有名的一首詩:“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時轉淒然,故鄉今夜恩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貼門神的由來
每逢過年,人們總要去街上買兩張門神畫回來,貼在自己家的門上。這門神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國家富強,人民安樂,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心裏挺高興。可是在打江山的時候殺人太多,他心裏又有點不對勁;尤其是玄武門事變中殺了他的親哥親弟後,總是疑神疑鬼的,不太安生。
一天夜裏,李世民正在夢中,忽然聽見門外響起一陣奇怪的哭叫聲,一會兒,又聽見房頂上有重重的腳步聲,撞擊房門聲,敲打窗戶聲。李世民趕緊叫護衛,護衛進來,卻什麼也沒發現。可李世民一睡下,那些奇怪的聲音又響起來,嚇得李世民緊緊地抓住被角,連口大氣也不敢出。就這樣,一直鬧到雞叫,聲音才止住了。
天一亮,李世民又叫太監宮女前來詢問,可是這些人都說什麼也沒聽見。李世民感到很奇怪,總以為是有什麼鬼魂在作怪。
第二天夜裏,還是和頭天晚上一樣,鬧個不休,第三天,第四天……一直鬧了7個晚上、第八天早朝的時候,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不由自主地把每天晚上受驚的事告訴了文武百官。當下,秦叔寶出班奏道:“臣一生殺人不計其數,如果把屍體堆積起來,就有一座山那麼大,可是,也從來沒見有什麼鬼魂作怪。所以臣從來不信鬼神。今夜臣願與敬德將軍一起,伺候萬歲,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李世民一聽,十分高興,點頭答應了。
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人披盔帶甲,當夜就站在宮門外守護。李世民心裏踏實了,不疑鬼疑神了,也就沒再聽到什麼聲音了,能夠安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