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如 負 薪

如 負 薪如 掛 角

身 雖 勞猶 苦 卓

【品讀】

漢朝的朱買臣,家境貧困,靠砍柴維持生計。每當他挑柴下山時,就把書本掛在擔子前,邊走邊讀。隋朝的李密,從小替人放牛,他就把書掛在牛角上,邊放牛,邊讀書。

他們雖然處在勞苦的情況下,但仍隨時苦心研讀,竭盡心力,堅持自己的誌向,完全不為困頓的環境所屈服。

【故事鏈接】

漢朝的朱買臣因為家境貧困,每天必須忙著砍柴維持生計,沒有多餘的時間讀書。為了充分利用時間,他砍柴時就把書放在身邊,累了就拿出來看一會兒。上山下山時又把書吊在擔子前方,一有時間就讀,甚至就連走路的時間也不放過。

朱買臣的妻子崔氏不相信自己的丈夫真能有成功的一天,總是憤怒地向朱買臣咆哮:“沒出息,整天不知道賺錢,隻會讀書,我要離婚!”朱買臣知道崔氏很辛苦,安慰她說:“再忍耐幾年吧,到時候我做了大官,你就有好日子過了。”崔氏根本不理朱買臣,堅持離開他。誰知道五年後,朱買臣被征召做了官,風風光光回鄉,崔氏見到此情此景,心中十分懊悔,便向朱買臣提出破鏡重圓的要求。朱買臣沒說什麼,隻是派人提了一桶水潑到地上,然後告訴崔氏:“如果你能把潑在地上的水收起來,我們就破鏡重圓吧!”崔氏明白朱買臣的意思,隻好黯然離去。蘇 老 泉

蘇 老 泉二 十 七

始 發 憤讀 書 籍【品讀】

宋朝的蘇洵,年少時並不愛念書,一直到二十七歲那年,才下定決心,要好好研究學問。苦讀一段時日後,蘇洵去參加考試,卻不幸榜上無名,他知道是自己準備不夠充分所致,於是又苦讀幾年,最後果然脫穎而出,成為當代知名的文學家。

我們由蘇洵的例子可以知道,盡管起步較遲,但是隻要能發憤努力,而且堅持到底,依然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故事鏈接】

蘇洵小時候很聰明,但他讀書不認真。他二十七歲時,哥哥考中了進士,給全家爭了光,一下子讓蘇洵有了覺悟,他開始發奮學習了。學了一年多,蘇洵已經認為差不多了,就去參加考試,卻沒考中。這使他知道學習是件不容易的事,必須下苦功才有收獲。於是,他把自己過去所有的文章全部燒掉,決心從頭開始。

那以後,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沒日沒夜地刻苦攻讀。這樣過了大概五六年的時間,他一下筆就能洋洋灑灑寫幾千字的文章。

後來,他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彼 既 老

彼 既 老猶 悔 遲

爾 小 生宜 早 思

【品讀】

像蘇洵那樣,尚且知道醒悟,為自己起步太遲而懊悔,年輕一輩的學生,就更應該及早想清楚,為了自己的將來而努力學習。雖說起步永不嫌遲,但青春歲月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如果白白浪費那多可惜啊!

【故事鏈接】

大詩人陸遊給自己的居室取了一個非常雅的名字:書巢。

有位朋友問他:“為什麼會取這個名字呢?”陸遊笑著說:“在我的房子裏,到處是書。而我,包括起居、疾痛呻吟、悲喜憂樂,始終和書糾纏在一起。在房裏想走動走動,一移步就會碰到書,所以,我叫它為書巢。”當朋友看到他家的情況時,那朋友笑著道:“真是個書巢啊,是個書呆子!”若 梁 灝

若 梁 灝八 十 二

對 大 廷魁 多 士

【品讀】

梁灝年輕時參加科舉,一直不如意,雖然一考再考總是名落孫山,但梁灝卻不願放棄希望。

終於,八十二歲那一年,梁灝金榜題名,實現多年來的心願。當他和許多讀書人一同接受皇帝麵試時,對於皇帝提出的問題總是應對如流,見解不凡,遠遠勝過其他人,而高中狀元。

【故事鏈接】

宋朝時,有個名叫梁灝的人,每年參加科舉考試,但每年落榜。

直到他八十二歲那一年,終於考中狀元了。當皇帝召見他時,他的表現非常自信,和年輕人沒有絲毫區別。

梁灝對於自己已滿頭白發的高齡才得中狀元,一點也不以為意,因為他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願,達到了目標。瑩 八 歲

瑩 八 歲能 詠 詩

泌 七 歲能 賦 棋

【品讀】

北齊時候的祖瑩從小就喜歡讀書,才不過八歲,就能吟詩歌。唐朝時的李泌,小時聰明又愛讀書,七歲時皇帝召見考驗他,當場就以“棋”為題作出一篇賦來。

【故事鏈接】

祖瑩是北齊時人。年少時就愛讀書,整天手不釋卷、夜以繼日地苦讀。八歲時便能吟詩作句。

祖瑩的父母怕他太過用心,就悄悄地把油燈藏起來,不讓他讀得太晚。好學聰明的祖瑩卻常在父母睡覺後,拿出自己預藏好的燈火來照明。

有一次,祖瑩讀得太晚,睡過了頭,早晨醒來匆忙地去了學校。這天正好輪到他上台講《尚書》,這時他發現忘了帶書。可是祖瑩很鎮靜地把《尚書》背了一遍,不僅快,而且準確無誤,讓大家都吃了一驚。

少年苦讀的祖瑩十二歲就在中書省任職,長大以後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彼 穎 悟

彼 穎 悟人 稱 奇

爾 幼 學當 效 之

【品讀】

祖瑩和李泌二人,小小年紀就表現傑出,一個會吟詩,一個會作賦,大家都覺得很奇特,稱他們為神童。你們這些才剛起步的年輕學子,應該以他們為榜樣,效法他們才是啊。

雖然天資的高低是無法強求得來的,但是,一個人的成功絕非僥幸,而是靠不斷地努力。人們往往隻看見別人的成就與光彩,卻忽略了背後他們付出的努力與流下的無數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