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序章一(1 / 2)

這是一本敘事類的人物經曆小說,它將為我們展示一個我們不曾發現的另一個世界,在進入正文之前先讓我們了解幾個有幫助的社會常識。

第一點,華夏文明的驕傲

每每說到我們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我們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感到驕傲,中華大地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傳承,我們都自稱是炎黃子孫,那麼其實可以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那就是,論起輩分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親戚,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第二點,族譜與宗闕

時至今日,我們知道幾乎每個大家族都有族譜,小一點的宗族,簡略的族譜,隻是記載了宗族內的人名和輩分關係,大的宗族詳細一些的族譜會有記載宗族發生的一些大事件,以及自己宗族內的一些名人事跡等等。

更完善的宗族族譜有誡言,有族規,乃至一些先輩們總結經驗而來的各種為人處世之道等等。

第三點,祖傳秘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或在電視網絡書刊上看到有許多能人異士,常常說自己有一些祖傳的技能,例如一些胸口碎大石,上刀山(攀爬由鋒利的刀片組成的梯子),還有那些天橋雜技類的,頭頂長竹竿,再有就是一些文化表演類的,如皮影戲,糖畫,泥塑。有些更甚的說是家裏幾代單傳,傳男不傳女,絕不外傳之類的。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去推斷思考,在遙遠的過去,人們記錄和傳承各種技能思想的方式十分單一可簡陋,可能隻有書籍乃至一些言傳身教,口口相傳,不想現在社會,有影像文件可以保存,有網際網絡可以快速傳播,而古代人們僅僅能靠書籍和言傳身教來傳承一些偉大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成就,那麼在時間的流逝中,乃至在時代的交疊,朝代的更替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量的典籍和技能的遺失,失傳。

前言序章二

第一點,千年傳承之所謂宗闕

前麵我們說過,因為過去傳承文明的方式落後導致在時代巨輪的無情碾壓之下,不斷有新的思想巨著典籍和科技人文成就誕生,同時又有無數古老的典籍和技能的遺失,終於在一些智者的努力下,將一些散落在民間各處的一些典籍和技能收錄成冊,並且不斷地深入研究最終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所謂宗闕,我們知道“宮闕”意指宮殿,而宗闕可以理解為一個宗族的“文化宮殿”,它是一個有著數百乃至上千年的傳承世家,將他們曆代先賢們的人生感悟,處世之道、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整理成冊然後再編寫進家族傳承的宗譜中,以供後輩子孫學習,領悟,讓自己的後輩子孫能夠更快更好的明悟這個世界,從而能夠出人頭地,獲得更高的成就,而後這些成功了的後輩子孫們同樣再將自己的人生精髓收錄進宗闕中,就這樣一輩輩傳承下去,久而久之,讓自己宗族的宗闕不斷地淬煉,所以每一個傳承過千年的強大世家,他們擁有的宗闕是一筆無比巨大的財富。

第二點,二十四史,七十二宗,一百零八闕

在一些古老世家的傳承宗闕中,有著對古代曆史的記載,據說在華夏文明的長河中,先賢們將曆史分為二十四個史詩時代,以各種改天換日的曆史大事件為分界線,而在這二十四個史詩時代中,共出現了七十二位道宗始祖級的先賢人物,這二十七位始祖又相互學習參悟,最終創立了一百零八部宗闕,史稱道宗始闕,一百零八闕包含了人世種種,琴棋書畫、忠孝禮義、武、技、術、體、醫、禪等等。

先賢創立宗闕的最原始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感悟這個世界,精研處世之道,從而達到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繁榮的理想世界。

第三點,天支三門,掩月七家,是非定數,殘虹映涯

在曆史長河的變遷下,曾經的一百零八宗闕相互合並交融,最終一部分湮滅在曆史中,而另一部分則是被當時強大至極的天支三門和七大世家整合。

天支三門,自古以來敢以“天”作為自己字號的存在向來是極為強大人物或組織,帝王一直自稱自己是“天子”,而在普通百姓心中“老天爺”是至高的神明,如果對天不敬,將遭到最恐怖的“天譴”,而在曆史中就有這麼三個以天號自居的龐大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