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洪的案子進行的並不順利,開始一口咬定是誤會,自己隻是碰巧去了普光寺,剛好撞上刑部人員搜查而已。後來在竇無寬的嚴刑逼問下,承受不住方才又改了口,說是昨夜有人飛鏢入信,內書自己為官曆年的違法之事,邀於普光寺麵談商議,否則便要上書朝廷已達聖聽。自己萬般無奈之下,才迫不得已按時前往見麵,說來說去,終究不肯承認與霍連有任何勾結。
桓帝不悅之下,曾問朝臣:“為何此人被當場抓了現行,卻總是死撐不認?反倒顧左右而言他,甚至不惜抖出昔年醜事轉移視聽。”
群臣不敢妄加議論,最後還是右丞相慕毓藻出列答話,“通敵乃是死罪,朝中大員若隻是貪汙受賄,或者其他輕微罪狀,未必足以論死,多半隻是抄家貶官沒收財產,最終可得一條性命存活,二者不可等同而論。”
桓帝冷笑道:“朝中原有重金贖命的舊例,所以這些人都不怕犯事,以為隻要出幾個銀子就能息事,想得倒美!朕今兒就改改規矩,凡貪汙一定數目以上皆處死!”說著下旨,“阮洪其罪已近定論,豈容他以別的事混淆視聽?既然他承認為官不清,那麼必有罪狀,立刻對其曆年曆任官任徹查,朕要嚴辦!”
刑部大小官員忙得一團熱火朝天,阮洪的罪狀一項一項羅列出來,正在人仰馬翻之際,後宮裏又出了一件大事——安和公主、福親王之生母董太妃,因進來身體發福,各種輕重病症不一偶犯,於十六月圓之夜薨逝懿慈宮中。
太妃董氏——在先明帝時尊號熹妃,在當時諸位後妃中資曆最老,育有一子一女,因不得先帝歡心而長年無寵。昔日年輕氣盛、性子驕揚,與先帝諸妃皆有不少摩擦,與今時太後亦有不和,幸得其女安和公主時常規勸,方才收斂脾性,加之太後少有計較,未曾有意恃寵與之為難,乃得以享受榮華富貴至今。
自先帝駕崩後,太後待諸位太妃頗為優厚,凡子女在外有府邸者,皆可不定期出宮外養散心。董太妃經常輾轉安和公主府、福親王府靜養,原是眾太妃最為豔羨之處,然因她原本體形微豐,在外不免更加無所拘束、飲食無忌,每每懶怠行動,平素好吃甜爛之食,久而久之,終致富貴之病染身不去。
董太妃突然逝去,安和公主、福親王皆是悲痛不已。安和公主曾與駙馬商議,欲為生母上折子請封德太妃,不料駙馬婉拒,於是便央胞弟福親王入宮麵奏。福親王紅著眼圈行完禮,哽咽道:“昔日母妃侍奉父皇數十年,其間未嚐有過一次位分榮升,今日已去,盼能夠以貴、淑、德、賢四妃之尊厚葬,不為別的,隻為葬禮上能夠風光一些,也算是為人子女的一點孝心。”
“二哥言辭如此感人肺腑,令朕感同身受。”桓帝賜了座椅與他,沉吟道:“隻是此事還得經過司禮監、宗廟來辦,由他們列述董母妃生平功過,再上折請辭,朕才好依照祖宗的立法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