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怪肉的真相是什麼

1999年5月中旬,從北京豐台區馬家堡地下挖出了一個巨大的球狀怪物,引來眾多群眾觀看,一時間各種猜測傳得沸沸揚揚。有人說發現了“怪物”,有人說發現了“怪肉”,也有人說這是菌類,究竟是什麼呢?

科學家對“怪肉”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研究。從外表看,怪物整體近於球形,直徑約60厘米,重量約30千克,表皮粗糙,棕紅或鏽褐色,似鬆樹皮,被剝開的部位皮層近革質,似牛筋,內部乳白色似肥肉,有韌性,含水量很大,手指壓此物稍有柔軟感。

科學家首先取內外層切片進行顯微鏡觀察,沒有發現真菌所具備的細胞組織結構,也沒有發現任何孢子及Melzr反應。科學家推測,如果是有生命的物質,必然有蛋白質和核酸細胞遺傳物質。所以又對其做了“260”和“280”紫外線“吸收峰”試驗來測試。結果沒出現典型的“吸收峰”,說明沒有核酸的存在。再取樣用“蛋白顯色反應法”做蛋白質測定,結果無任何顯色反應。

據此,科學家得出結論,它不是真菌類生物,而且屬於非生命物質。

1982年在內蒙古河灘上曾發現過這樣的“怪物”,其重量達235千克。1992年8月,在陝西周至縣也曾發現過類似的怪物,從外表看其色澤、質感、形態均很接近。經西北大學組織生化、生理、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真菌、醫藥等方麵13位專家研究鑒定後,將其結果發表在該大學校刊上。在題為“關於‘不明生物體’”的文章中,把這一怪物定為“大型黏菌複合體”。文中描述,該物體表麵結構凹凸不平,質地較硬,呈褐色並有密集脈紋結構,內部呈白色,結構細膩、鮮嫩、柔軟,且具有韌性。經動植物專家鑒定為非動植物。但該物具有呼吸和生長能力,且含蛋白質和核酸,實屬生物。經內部和表皮顯微鏡觀察後認為,該生物體是以多種黏菌和黏細菌等形成的黏菌複合體。該複合體以細菌、酵母菌、黴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甲殼質為營養,故認為該生物體是以黏菌為主體的特大罕見黏菌複合體。當時這一罕見黏菌複合體的發現和報道震驚了我國真菌界以及黏菌研究者。

除此之外,1993年7月,河北省某村民打井時,也發現重達10千克左右的“怪肉”,有人認為此“怪肉”是3種真菌的共生物,有人則認為是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述的“太歲”或“太歲菌”。

到現在為止,科學家依然沒有研究出它到底是菌類,還是其他的非生命的東西。它的化學成分又是什麼呢?後來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化學專家又到現場觀察並取樣分析,結果認定,此物含有多種醛類和酸類,但不含生命物質“氮”。據此有人認為它是化學物質,但是卻無人知道這些化學物質究竟是怎樣聚合在一起的。“鬼火”就是磷火嗎

提起“鬼火”,人們就會想到荒郊野外的墳塋地:漆黑的夜,一團火球拖著閃光的尾巴,東遊西蕩,飄忽不定。

對於“鬼火”的解釋,比較多見的是將它解釋為磷火。磷是德國煉金家勃蘭德發現的。按照希臘文的原意,磷就是“鬼火”的意思,而且在實驗室裏還可以製造出“鬼火”來。辦法是先在燒瓶裏加入白磷與濃的氫氧化鉀溶液,加熱後,玻璃管口就冒出氣泡,實驗室裏彌漫著一股臭魚味兒。這時迅速把窗戶用黑布遮上,就會看到從玻璃管口冒出一個又一個淺藍色的亮圈,在空中遊蕩。這便是人造的“鬼火”。

那麼,“鬼火”是不是單單指磷火呢?

勃蘭德曾收集了德國人看到的300多例“鬼火”事件,並整理成書出版。美國、前蘇聯也都有專門團體研究這種神秘的自然現象,並已收集到幾百個“鬼火”事例。1986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理工係的一位教授組織了“火球觀測信息中心”,在半年的時間裏,收到近千例目擊者的報告。從以上大量的事例分析,這類“鬼火”不僅出現在野外的墳塋,而且在人口密集的鄉鎮和繁華都市的街道也有不少人目擊。如果說荒野墳塋中人與動物遺體中含有很多磷,生成磷化氫即“鬼火”的話,那麼城市中出現的“鬼火”就不好解釋了。從整理日本人所目擊的例子來看,“鬼火”大體可以分為火球形、鬼火形、焰火形、火柱形4種。其中前兩種占90%,直徑在50厘米以下,持續時間為8秒左右。顏色不盡相同,其中以白色、橙色最多,也有火紅色的,而且有耀眼的光亮。出現時間大都在七八月份夜晚,晴朗無雲或陰霾的天氣。這些“鬼火”不包括雷雨天的球狀閃電。

對於“鬼火”的成因,前蘇聯物理學家卡皮查是這樣解釋的:雲、樹、建築物在某些特定環境下都會產生大量電荷。這些電荷的變化可形成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射向地麵,經反射,在入射波與反射波之間引起幹涉,遂產生與地表平行的駐波。在駐波的波腹存在著極強的電場,這一巨大的電場足以使空氣形成“等離子狀態”或“激勵狀態”,從而導致原子或分子那樣的物質在發光。這一理論對有些實例可作出圓滿的解釋,比如有人發現,火球在離地麵3米高處發生,先是固定不動,後驟然消失,接著又在離地麵6米高處再度出現。這便是在駐波的第一波腹和第二波腹連續出現的“鬼火”。

此外,還有人認為火球的產生是由於宇宙塵埃中的反物質所致。

總之,“鬼火”這一傳聞已久的謎還沒有完全揭開,科學家們正在這方麵不斷地努力。火焰山“火紅”的奧秘

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吐魯番是一個蔥綠的盆地,來自天山雪源通過坎兒井的流水潺潺,山麓地帶村民聚居,葡萄瓜果青翠香甜,人們過著幸福甜蜜的生活。不料一條凶惡的火龍從遠處而來,它口噴火焰到處作孽,所到之處一片焦土,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玉皇大帝聞訊後,勃然大怒,決心鎮住這條凶惡的火龍,於是他先扇起一陣巨風,把火龍刮落在地上,接著下了一場滂沱大雨,瓢潑的雨水澆滅了大火,形成了今日的火焰山。

火焰山橫貫新疆吐魯番盆地中部,東西長100多千米,寬10千米,高度為400~500米,最高處海拔為851米,真像一條紅色的火龍橫躺在那裏。維吾爾族人稱它為“克孜勒格塔”,意思是“火紅山”。火焰山為什麼是火紅的呢?它真的像《西遊記》所描述的那樣能噴火嗎?如果你有機會到那裏一遊,就會揭開這個秘密了。

火焰山全部是由紅色的砂岩和頁岩組成。這些砂岩和頁岩是距今21億~7000萬年的地質時期堆積而成的。那時期,氣候異常炎熱,堆積的沙石泥土都經過高溫氧化,大雨淋溶,形成了大量紅色的氧化鐵。這些堆積物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褶曲隆起,把石化了的岩石抬升成山,兀然崛起在沉凹的盆地之中,構成了火焰山山體的火紅底色。當然了,火焰山的火紅還有自然環境作襯托。吐魯番盆地高溫火熱,焚風盛行,是我國西部“火爐”之一,元代就有人稱吐魯番為“火洲”。這裏的岩石風化,風蝕強烈,山石造型奇特,層巒疊嶂,懸崖峭壁。山上寸草不生,溝壑滴水不流,山麓砂礫成堆,在一望無際的灰白色戈壁沙灘的映襯下,火焰山紅色山體分外醒目。盛夏時節,晴空萬裏,氣溫特高,灼人的陽光照射在火焰山的紅色岩石上,紅光閃耀,雲焰繚繞,好似熊熊烈焰。當人們遠眺這赤峰禿嶺,好似火焰噴燃,又似火雲蒸騰,人們也會把這紅色的山看作是噴射著火舌的火焰山的。當然火焰山並不能噴火,噴火是人們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的一種幻覺。撒哈拉大沙漠“綠洲”之謎

撒哈拉大沙漠在非洲的北部,西起大西洋,東到紅海海邊,縱橫於大西洋沿岸到尼羅河河畔的廣大非洲地區,總麵積大約有800萬平方千米。

撒哈拉大沙漠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沙漠組成的,平均高度在200~300米之間,中部是高原山地。它的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還不到100毫米,氣溫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58℃。

撒哈拉大沙漠當中,有時候也會看到一些水草豐盈的地方,被人們稱做“沙漠中的綠洲”。所以,“撒哈拉”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是“大荒漠”的意思,這個詞語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撒哈拉大沙漠是多麼的荒涼。

那麼,撒哈拉大沙漠從古至今難道一直是這樣荒涼嗎?經過人們艱苦的探索,終於證明了撒哈拉大沙漠地區遠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遠古時期,還真的是一片綠色的平原。那些早期居民們也曾經在這片綠洲上,創造出了非洲最古老和值得驕傲的一代燦爛文化。那麼撒哈拉大沙漠的“綠洲之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19世紀中葉的時候,德國一位叫巴爾斯的探險家,在阿爾及利亞東部的恩阿哲爾高原地區曾經意外地發現了幾處古代的文化遺址。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有一天,巴爾斯正在恩阿哲爾高原地區行走著,前邊出現了一處高高的岩壁。巴爾斯抬頭一看,隻見那高高的岩壁上好像刻畫著許多岩畫,就急忙走了過去。等到巴爾斯走到岩壁跟前,看見那上邊刻畫著好多圖案。這些圖案當中刻畫的有馬、有人,竟然還刻畫著水牛的形象,而且那水牛的形象刻畫得特別清晰。巴爾斯的心裏感到非常驚訝,巴爾斯弄不明白,但是他暗暗地記住了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