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一個島上還有6個奇怪的山洞,當人或動物走到離洞口還很遠的地方,便被一種莫明其妙的引力吸進入洞中。就這樣失蹤的人和動物已有很多,是什麼力量形成如此特性?還有待人們去破解。“上帝點火”的疑團

1752年,美國的富蘭克林,在雷雨交加的荒野上做了一個著名的“風箏實驗”,從而破除了“上帝點火”的迷信。

球狀閃電俗稱“滾雷”,它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奇異現象。這種明亮而無聲的火球會在空氣中慢慢地飄過,能持續幾秒鍾的時間。有時,它能穿過玻璃窗而不被損壞,有時,它又會把玻璃打碎;有時,它可以飄進建築物內;有時,它還會進入飛機艙內;有時,它可以在導線上滑動,遇人遇物後立即發生爆裂,造成傷亡、火災等事故。

球狀閃電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人們注意到:每當球狀閃電消失以後,往往會出現帶有強烈的清新氣味的物質淺褐色的煙霧。經過研究發現,淺褐色的煙霧可能是二氧化氮,而有清新氣味的可能是臭氧。

1965年前蘇聯的大氣物理學家德米特裏耶夫的巧遇證實了這種判斷。他采集了球狀閃電所經過地方的空氣樣品,然後在實驗室裏對這些空氣樣品進行分析,實驗結果表明樣品中臭氧和二氧化氮的含量大大超過了正常值。

通過對煙霧、氣味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在火球內部很可能進行著某些化學反應。但到底是哪些化學反應,還沒完全搞清楚。球形閃電的發光時間為何那麼長,發光的機理又是什麼,以及火球的能量從哪裏來等等,一係列的問題科學家們至今無法解答。沙漠開花之謎

在秘魯南北狹長、寬度僅30~130千米的濱海區,地麵廣泛分布著流動的沙丘,屬於熱帶沙漠氣候,該地區年平均氣溫超過25℃,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部低於25毫米,氣候炎熱幹旱。但有的年份降水量突然成倍增長,沙漠中會長出較茂盛的植物,並能開花結果。這種現象被稱為“沙漠開花”。

那麼,沙漠為什麼會開花呢?海洋氣象學家認為,這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密切相關。所謂的“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因為它大約每隔2~7年發生一次,但每次都發生在“聖誕節”前後,所以美洲人給它取了個原意不錯的名字“聖嬰”——“厄爾尼諾”。

然而,“厄爾尼諾”卻給人類帶來了一係列的災難。它一旦發生,一般要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它除了使秘魯沿海氣候出現異常增溫多雨外,還使澳大利亞叢林因幹旱和炎熱而不斷起火;北美洲大陸熱浪和暴風雪競相發生;夏威夷遭熱帶風暴襲擊;美洲加利福尼亞遭受水災,大洋洲和西亞多發生嚴重幹旱;非洲會大麵積發生土壤龜裂;歐洲會產生洪澇災害,我國南部也會發生幹旱現象,沿海漁業減產;全國氣溫偏低,糧食會大麵積減產。

1982~1983年,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它使世界上1/4地區受到危害,全世界經濟損失估計達80億美元。

“厄爾尼諾”是怎麼發生的呢?原來在赤道南北兩側,由於常年受到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吹拂,形成了兩股自東向西的洋流。從太平洋東部流出的海水,靠下層海水上湧補充。由於下層海水較冷,因此太平洋海麵的水溫呈現出西部高東部低的“翹板”。太平洋東部秘魯沿海的鯰魚和海鳥多年來樂居在這一較冷的海域之中。從東向西流去的兩股赤道洋流在到達大洋彼岸後,有一部分形成反向的逆流,再橫越太平洋複向東流去,這股暖性的逆流叫赤道逆流。但是,有的年份由於南半球的東南信風突然變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變弱,太平洋東部上升的冷水減少,而更多的暖水隨赤道逆流湧向太平洋東部。這樣,太平洋海麵的水溫的“翹板”就變成東部高西部低了。

然而,“厄爾尼諾”的發生機製還是一個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清楚。

最後,夏威夷大學的地震學家沃克指出:自1964年以來,5次“厄爾尼諾”的發生時間都與地球的兩個移動板塊之間的邊界上發生地震這一周期現象密切吻合。但它們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還有的科學家提出“厄爾尼諾”與一種叫“南部振蕩”的全球性氣候變化體係有關,從而影響了南半球的信風強弱。一個名叫70GA(熱帶海洋和大氣層)的國際性研究計劃正在探索“厄爾尼諾”之謎。

我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假設,認為“厄爾尼諾”可能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他們對照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地球自轉速度變化的資料發現,隻要地球自轉年變量迅速減慢持續兩年,而且數值較大,就會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由於地球自轉減慢,跟隨地球一起運動的海水和大氣在慣性力作用下,會產生一個向東的相對速度,這個速度在赤道附近最大,據計算可以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和大氣獲得每秒05厘米和每秒1米的相對速度,使得原來自西向東的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導致太平洋東西岸水溫的變化。目前對“厄爾尼諾”的研究已廣泛使用氣象衛星、海洋調查船、浮標機器人等先進手段。還有一些科學家已轉向地質研究,即從一些沿海河口淤泥堆積現象來分析在遙遠的過去所發生的“厄爾尼諾”遺跡。地光形成之謎

1983年12月29日晚9~10時左右,在遼寧省鐵嶺縣雞冠山鄉一帶出現一道綠色的強光,由西向東跳動著。西邊龍王頂村和離此村20千米外的岱海寨村等地有許多人也看得非常清楚。

氣象工作者通過對鐵嶺縣所處地理位置和當天晚上天空狀況的分析,認定這種綠光屬於地光。地光是一種低層大氣發光現象。地光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帶狀光、條狀光、片狀光、球狀光、火狀光和柱狀光等。地光的顏色也是五光十色的,紅、橙、黃、綠、青、藍、紫都有。通常看見的地光有的藍裏帶白,很像電焊火花,非常刺眼;有的紅似朝霞,映滿天空;有的形如彩虹,五顏六色;有的猶如一條光帶,劃破長空;有的又似一團火球,或沿地翻滾,飄忽不定,或騰空而起,懸在半空。但綠色的地光還是極為罕見的。

地光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許多年來,這一直是個不解之謎。

由於地光通常是在地震發生前後出現的,所以有人認為地光與地殼的組成有密切關係。高頻和低頻震波都有可能引起地光。

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地殼中的岩石能夠產生很強的高壓電場,從而使空氣受激發光。

有人認為地光可能是由超聲波激發空氣而產生的。

有人指出,深層地下水的流動也可導致大地電流的產生從而引發地光。

還有人從大氣靜電場強度的變化和大氣中帶電離子濃度的變化來研究探討地光產生的原因。

也有人指出,地光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它的成因也絕不會是唯一的。

目前地光起因之說眾說紛紜,各持己見,還需要氣象專家繼續探究。岩石中的生物之謎

1835年修建倫敦——伯明翰鐵路時,考文垂有一段深4米的紅沙岩需搬移。當一塊紅沙岩被吊起裝車時,落地跌個粉碎,其中一塊碎石飛到車上,碎石上的一個凹窩裏有一個活著的蟾蜍。當蟾蜍剛露於空氣中時,其皮色呈深棕色,但10分鍾後變得近乎漆黑。這隻蟾蜍比其同類顯得小些,但很肥胖,看上去“受了壓迫”,正大口地喘氣,頭部好像受過傷。蟾蜍被小心翼翼地重新放回凹窩裏,用泥土封住。盡管如此,它仍在4天後死去。

1818年,地質學家克拉克博士為尋找化石,挖洞至2英尺深時,在岩壁上發現一批海蠑螈的活化石,它們與當地生存的種群不同。其中有三隻保存得很好。克拉克小心地把它們從岩石上取下來,放在紙上,在陽光下曬,這種蠑螈居然活動起來。其中兩隻很快便死去了,第三隻卻看上去生命力很旺盛,克拉克把它放進水池,這小家夥很快便逃得無影無蹤了。

1851年,法國布盧瓦的一位工人從一塊重14磅的燧石中挖出一隻蟾蜍,人們發現蟾蜍在呼吸,並跳出凹窩想逃走。工人們把它逮住,連同凹窩送往當地的科學團體。在科學院裏,這隻蟾蜍連同燧石一起被安置在地下室的青苔床上。黑暗中,這小動物躺著,一動不動,一有光亮,它便想跑。如果把它放在燧石的邊緣,它便鑽回到自己的窩裏,把腿放在身體下麵,並特別留神那條初次移開燧石時受過輕傷的腿。

據科學斷定,約一億年前,世界最後一批翼手龍消失了。但修築聖迪茲——南希線鐵路時,一批法國工人在半亮的燧洞裏劈開一塊巨大的侏羅紀石灰岩,突然岩石中跑出一隻怪物。隻見這怪物伸了伸翅膀,深沉地嘎叫了幾聲,便倒在他們腳前死去。這隻翼長107英尺的動物的膜狀翼旁長有4條腿,似蝙蝠。長爪,嘴裏有兩排尖齒,皮似黑膠,厚且多脂。怪物立即被當地的一位學古生物的學生斷定為翼手龍。經考證,這怪物所躲藏的岩層與曆史上翼手龍活動的地層一致,那個禁固著這條飛龍達億年之久的石岩凹窩與它的身狀大小正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