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又鹹又熱的紅海
紅海的含鹽度高達41‰~42‰,深海海底有些地方甚至在270‰以上,這幾乎達到飽和溶液的濃度,是海水平均含鹽度35‰的8倍左右,居世界之首。
紅海之所以稱之為紅海,是由於紅海中繁殖著大量紅色的海藻,因此,那裏的海水看起來是紅棕色的,所以叫它紅海。
紅海含鹽量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裏地處熱帶、亞熱帶,這裏的氣溫高,海水蒸發量大,而且降水較少,年平均降水量還不到200毫米。紅海兩岸沒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島及水下岩嶺,大洋裏稍淡的海水難以進來,紅海中較鹹的海水也難以流出去。另外,海底深處還有好幾處大麵積的“熱洞”。大量岩漿沿著地殼的裂隙湧到海底。岩漿加熱了周圍的岩石和海水,出現了深層海水的水溫比表層還高的奇特現象。熱氣騰騰的深層海水泛到海麵,加速了蒸發,使鹽的濃度愈來愈高。因此,紅海的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鹹多了。
紅海長約2000千米,最寬處306千米,麵積45萬平方千米。它像一條長長的蝸牛,從西北到東南,橫倒在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北端是蘇伊士灣和亞喀巴灣,中間夾著西奈半島;蘇伊士灣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通,南端經曼德海峽同亞丁灣和阿拉伯海相連。千百年來,紅海是一條活躍的商業通道;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這裏更成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曾經是沙漠的地中海
600萬年以前,地中海曾是一個比大西洋海平麵還低3000米的沙漠盆地。後來,大西洋在直布羅陀海峽衝開了一個缺口,水像瀑布般湧進地中海盆地,這可能曾是地球上最壯觀的大瀑布。
水像打開的巨大水龍頭一樣注入這個長3200千米、深3000米的大盆地。40000立方千米的水像湍急的山洪,以比尼亞加拉瀑布大1000倍的流量穿過海峽,傾入地中海。盡管如此,把地中海灌到像今天這樣的水平,也得花100年才行。水把大盆地變成汪洋,水麵上隻留下山峰,便形成了像馬耳他和撒丁這樣的島嶼。
美國格羅瑪·挑戰者號考察船對地中海海底的地理鑽探,為這種看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當時它一直在搜集有關陸地分離理論的各種資料。1970年,該船駛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對地中海水下1860米的海底鬆軟沉積層進行深入研究。
在鑽到180米深的沉積層時,船上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不尋常的海底碎石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