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昆蟲過冬的形態各有不同嗎?
嚴冬即將來臨,昆蟲在寒冷的冬天不能出去活動,它們就紛紛忙著為過冬做準備。
昆蟲用不同的形態進行冬眠。有的昆蟲以卵過冬,椿用嘴在樹皮上鑽洞,將產卵管伸進去產下卵;蝗蟲選擇向陽的土坡,把卵產在草根附近;螳螂的卵鞘粘在樹枝上;寄生蜂把卵產在其他昆蟲幼蟲的身體裏。等到了春天,這些卵都會孵化成幼蟲跑出來。
有的昆蟲以幼蟲過冬。獨角仙的幼蟲藏在落葉下的泥土裏,蓑蛾的孩子掛在樹枝上,小鬆毛蟲躲進樹幹的縫隙中,螟蟲的幼蟲鑽進果實裏,天牛的幼蟲躲在樹幹深處錯綜複雜的隧道裏。
很多昆蟲的成蟲在冬天之前都會死掉,但是它們懂得用各種方法使自己的後代度過寒冷的冬天。當然,也有的成蟲能夠過冬,比如螞蟻在巢裏備足了糧食,既不休眠,也不外出,而是呆在巢裏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
各類昆蟲不論采取哪一種形式過冬,都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先要在體內儲存下足夠的營養,排掉體內的水分,還要選擇保溫並隱蔽的地方。
[我還想知道]
有的昆蟲以蛹過冬。蝴蝶的幼蟲在植物上吐絲,把尾巴係在植物的莖上,自己變成蛹;刺蛾的幼蟲躲在樹枝上,結成圓圓的硬繭安安穩穩睡過整個冬天。
蜾贏蜂在產卵前,先用濕黏土做成一個個小“瓶子”,然後在每個“瓶子”裏產一枚卵。產完卵後,蜾贏蜂就去抓活毛蟲,每個“瓶子”裏放一個,並把“瓶子”的口封起來,不讓毛蟲逃掉。這樣,等幼蜂孵化出來後,就可以享用媽媽給它們準備的第一頓美餐。區別蟲子與昆蟲要看
各自的身體特點嗎?我們通常以為所有的蟲子都是昆蟲,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要想弄清楚蟲子是不是昆蟲,要從它身體的特點來鑒別。所有的昆蟲的身體都分成頭、胸、腹3部分,胸上還要長出3對腳,這是昆蟲最主要的特征。蜘蛛和蜈蚣不是昆蟲,因為蜘蛛的身體隻分成兩部分,而且有4對腳;蜈蚣的身體分成頭部和軀幹部,有那麼多數也數不清的腳,當然也不是昆蟲。
大多數昆蟲成蟲的頭部長著1對觸角,這對觸角有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方麵的功能,如蝴蝶和寄生蜂的觸須能感覺味道,雄蚊的觸須能感覺聲音,螞蟻和蜜蜂碰觸須互相表達意思。不同種類昆蟲的觸須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昆蟲的頭上除了單眼之外,還長著1對複眼。
除了少數幾種昆蟲沒有翅,大多數昆蟲都有兩對翅。一般甲蟲的前翅變成硬硬的角質,不能用於飛翔,隻可以用來保護後翅和腹部。也有的昆蟲後翅退化了,隻剩下前翅,像蚊子和蒼蠅就是這樣。不同昆蟲的翅長得各異,蜻蜓的翅是透明的,蛾和蝶的翅上覆蓋著帶花紋的鱗片。
[我還想知道]
昆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大而多種多樣的動物,至今科學家已為上百萬種的昆蟲命名。一些科學家相信,可能尚有1000多萬種的昆蟲還有待於鑒別。
最大的昆蟲之一是南美洲長角甲蟲,它能長到15厘米,還有竹節蟲,雖然它又瘦又薄,但能長到36厘米長。昆蟲的觸須因種類
不同而用途各異嗎?昆蟲的頭上都有成對的觸須,也叫做觸角,是由長在頭上的腳演變成的。
昆蟲的觸須用處可大了,是昆蟲主要的感覺器官。觸角作為昆蟲的“雷達”,能幫助它們辨別食物的味道,辨別方向,甚至探測聲音。
不同種類昆蟲的觸須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蝴蝶和寄生蜂的觸須能感覺味道,雄蚊的觸須感覺聲音,水生昆蟲用觸須來固定氣泡供呼吸用,蜜蜂通過碰觸須來互相表達意思。
一般說來,夜間活動或生活在陰暗地方的昆蟲,像合斯和蟑螂,在黑暗中眼睛不管用,就都有細長而發達的觸須;白天活動的昆蟲,像蒼蠅和蜻蜓,主要靠視覺活動,觸須的作用不大,所以它們的觸須又短又小。由觸須的大小,還能猜出昆蟲的生活習性呢。
[我還想知道]
一些雄蛾長著大大的羽狀觸角,能聞出5公裏外的雌蛾。
雄蛾身上長著細小的毛,氣味通過毛散發出去。信息素在微風中飄散,雌蛾就會聞到。蜻蜓的多隻眼睛統稱為複眼嗎?
一隻蜻蜓,一天之內能吃掉約百隻蒼蠅和蚊子之類的昆蟲,這可要歸功於它的眼睛。
昆蟲的眼睛是由許多隻小眼構成的,少的有幾十隻,多的能達到幾萬隻。每隻小眼睛隻能看到物體的一小部分,好多隻小眼睛合起來,才能看到物體的全部。我們把這種眼睛叫做複眼。複眼的視力都不太好,一般隻能看清1~2米範圍內的東西,不過,小眼的數量越多,視力就越好。
蜻蜓的複眼特別大,整個頭部差不多都讓那兩隻凸出來的大眼睛給占滿了,細看起來有點兒像科幻小說中的外星人。蜻蜓的大眼睛是由10000~28000隻小眼構成的,這在昆蟲中是最多的,所以它的視力也最好,能看清5~6米遠的東西。加上蜻蜓的眼睛對移動的物體特別敏感,可以根據小飛蟲從一個小眼移到另一個小眼的方向和時間來確定獵物的運動方向和速度。
[我還想知道]
一個物體突然出現時,人眼需要005秒才能看清輪廓,蜻蜓用不了001秒就能看清楚了。再加上它的複眼可以隨頸部上下左右靈活轉動,蜻蜓捕捉起獵物來就輕而易舉了。
小蜻蜓剛出生時,是生活在水裏的,我們把小蜻蜓叫做若蟲。若蟲不會飛,它們在水塘或溪流中遊來遊去,要經過一兩年後才能長成會飛的大蜻蜓。螞蟻追隨蚜蟲是想吃它們的糞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