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有一盤拍自“51區”的錄像帶記錄了美國軍方盤問外星人的場麵。影片中一名眼球外凸的外星人表現得十分痛苦,心電圖顯示出他心跳很快,不久就因病死去。據拍攝這盤錄像帶的人說,外星人的屍體以及他所乘坐的飛行器就藏在“51區”。
正是由於類似這樣的傳言以及軍方諱莫如深的態度,使得“51區”的神秘色彩越來越濃,人們對“51區”也越來越感興趣。
“51區”的上空也被設定為禁飛區,根本沒有拍攝航拍照片的可能,但是根據一項由24國簽署的開放天空的協議,衛星不在禁飛範圍之內。因而這種衛星照片公布於眾並不違反美國有關的安全法規。正是如此,人們才有幸能在網上揭開基地的一角麵紗。
美國軍方直到1994年8月才承認“51區”的存在。根據軍方公布的情況得知,“51區”最早是內華達州測試場和空軍靶場的一部分,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於1954年建立。同年,美國著名的洛克希德飛機製造公司,來到這裏進行U-2高空偵察機的開發工作。在這期間,包括美國國防情報局和能源部在內的一些美國政府機構均參與過這裏的開發工作。50年代到60年代,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曾經把這裏作為場地進行核爆炸試驗。此後這裏便成了美國空軍試驗最新型飛機的地點,“F-117”隱形戰鬥機和“B-2”隱形轟炸機都曾在這裏試飛成功。除此之外,這裏並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有關“51區”的衛星照片上網之後,美國軍方再次於1994年8月18日發表講話,否認“51區”存在任何有關外星人的研究項目。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肯·培根在講話中為軍方對“51區”嚴密的保安措施進行了辯護。培根說:“我們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有責任開發各種各樣的武器,有時這些武器是在高度機密的地方開發研究的。世界上不隻我們一個國家這麼做,其他國家也有秘密武器試驗基地。”培根同時重申:“我想,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我們沒有任何依靠外星人進行試驗的秘密計劃。”
軍方雖然對“51區”作了如實報告,但一般美國老百姓對帶有神秘色彩的“51區”仍抱有濃厚的興趣,羅利航拍照公司網站受人們歡迎的程度就能證明這一點。該公司市場部主任戴維·芒廷告訴記者,盡管他們意識到自己網站的訪問率會因為媒體對他們的報道而增長,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增長幅度會這麼高,幾乎達到平時的10倍,因此電腦係統陷入了一片癱瘓,直到18日晚技術人員還沒能修複。
芒廷表示,公司將立刻添置新硬件以滿足訪問者的要求。他稱,人們對於“51區”衛星照片的狂熱是極其罕見的。
但也有人對這些照片不感興趣,他們甚至懷疑航拍公司照片的來曆。因此,“51區”到底有沒有外星人,至今還不能確定。
隕石裏的生命
1806年,瑞典化學家貝爾采留斯在法國隕落的“阿列”隕石中首次發現有機化合物,進而成為前所未有的碳球粒隕石的收藏創始人。近百年來,許多科學家對碳球粒隕石進行有機化學研究。然而在此期間,對隕石中有機化合物起源問題的爭論也從未停止過。一些科學家認為,隕石中的有機物是非生物起源,即通過有機途徑產生於無機物中。
我們會發現,當今的天文學家能列舉出許多極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它們可能是未來生命的“半成品”。這些有機化合物都是在宇宙中被發現的,它們都是無機起源。還有的科學家認為,隕石中的有機物就是地外生命存在的證據。有關這一問題的爭論迄今尚未停止。
有利於“隕石中有機化合物是非生物起源”的支持者的充分論據是這樣一個事實:隕石瀝青中硫、氮和氯的含量高於地球上的同類化合物。“碳球粒中的有機物是生物起源”的支持者們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一談到在隕石中發現很像地球石油的碳氫化合物時,便一下子用上地球石油是生物起源的理論。但實際上,關於“地球上的所有石油都是生物起源”的假說並未得到公認。此外,其中有些假說還把所有地球石油的起源同彗星碎塊和碳球粒隕石等宇宙天體隕落到地球上聯係到一起,不管怎樣,石油碳氫化合物多半是起源於宇宙,石油中所含的元素和化合物在太陽係中被發現,而且其分布很廣。對太陽係行星的光譜研究已證實,在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都發現有石油成分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宇宙探測器在金星大氣中還發現碳氫化合物的大量凝聚物。在月球的環形山中也發現了如上所說的隕石中所含的那些化合物。
俄羅斯科學家羅金勃留姆讚同“石油是宇宙起源”的觀點,但他認為,地球上的石油並非處在“童年時代”,在時間上更加久遠。地球上的石油是彗星帶來的。
實際上,關於“隕石中的有機物是生物起源”的假說的支持者們,早在20年前就得到對自己觀點有說服力的論據——在某些隕石中發現了排列有序的奇怪元素,其中包括很像地球上發現的生物體——單細胞藻類。有趣的是,在許多排列有序的元素中含有的生物性物質——表現獨特的碳族,其碳原子數不詳。原來,在碳球粒中發現的某些有機物具有光學活性,它們有善於翻轉極化的光線表麵,進而在生物起源的有機化合物身上首次發現它們的光學活性特點。而“隕石中有機物是非生物起源”的支持者們立刻站出來宣布,這些排列有序的分子是遭到隕石墜落後在地球上受到汙染所致。
有關隕石中有機物的爭論迄今仍在繼續。盡管根據各方麵的情況推斷,隕石中含有地外生命某種殘存的形式,但這尚不是最終的結論。況且,到目前為止,尚無人認為“排列有序的分子”是在實驗室試驗過程中某種汙染進入隕石內部形成的。許多直接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排列有序的分子”就是被礦化的殘留下來的地外微小生命物質。
在談到“碳球粒可能是有地外生命生存”的觀點有利的證據時,需補充一點,在地麵上隕落的天體中,很少有如此獨一無二的。迄今為止,這些隕落的天體尚未被正式認定為隕石,有時它們被稱作“假隕石”。在這些隕石中,有的還被稱作“銅隕石”。1820年,一塊通紅的石灰碎塊從天而降,隕落到英國“艾舍爾”號船的甲板上。1931年,一塊黃銅塊隕落到美國的伊頓地區。1925年4月11日,一顆耀眼的火流星掠過天際,一塊巨大的石灰石隕落在瑞典,在這塊隕落的石灰石中發現了類似海洋生物的某種殘存的貝殼類和類似三葉蟲動物的殘留體。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學最近發表了一篇報告,認為40~45億年前,南極大陸上曾存在微生物。而從南極大陸的火星隕石中發現的顯示火星生命體存在的物質看,地球外存在有生命體的跡象。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可魯把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體這個宇宙研究史上的最新發現稱之為“令人震驚的發現”。
新發現是從1984年被發現的12個隕石中的一個叫做“ANDe400”的南極隕石分析中產生的。它大約是1500萬年前火星與木星間小彗星群碰撞的結果,大致在1300萬年前落在南極大陸,年齡大致是40億~45億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表明,對隕石進行薄片分析後,能見到一種叫“多循環芳香碳水化合物(PAH)”的有機物。從這種有機物看,可以證明火星的生成過程或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從隕石切片看,可以得出火星上曾有生物體存在的痕跡。
從PAH中還可發現,有的細菌酷似地球細菌,其分子結構為與磁鐵和巴伐利亞硫化鐵相似的單細胞物質,這也為火星上有微生物存在的推論提供了證據。當然,美國航空航天局僅用“有力的證據”、“有待進一步調查證實”等字眼,盡量避免使用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的肯定性語言。
可魯局長解釋說:“隕石中發現的火星上存在與地球細菌相似的單細胞生物痕跡,並不是說火星上過去就一定存在高等生物。”
這些隕石甚至成為加速同地外文明之間聯係的“信使”,它們或許是最令世界震驚的其他智慧生物均可利用的聯係手段。科學家確認,在某些隕石的碳球粒中發現的長有機鏈分子,很可能來自那些大量射向我們的某個遙遠的文明。這些長有機鏈分子是否載有密碼信息呢?
探索銀河係中生物之謎
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此漫長,把它和恒星演化的時間去對比沒有什麼不恰當。我們知道,天上有的恒星那樣年輕,甚至爪哇猿人曾經是它們誕生的見證人。在這種恒星周圍的行星上,目前高級生物還來不及形成。我們也知道,大質量恒星發光發熱隻有幾百萬年,這對於生物進化實在太短暫了。看來合適的對象隻有從質量相當於或小於太陽的恒星中去找。銀河係大約共有恒星千億,其中絕大多數的質量都算“合格”,這是因為質量較大的恒星終究甚少。
除了百分之幾的少數例外,銀河係中恒星的發熱年代都很長,足以使智慧生物漸漸形成。但尚不清楚的是這些星有沒有行星圍繞著它們轉,因為隻有在圍繞恒星公轉的天體上才能具備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可惜天文學家對別的太陽周圍的行星還一無所知。由於它們實在太遙遠,即使離我們最近的一些恒星確有這種伴侶天體繞它們轉,人們也還沒有能做到用望遠鏡直接觀測這些微乎其微的對象。可是話又說回來,別的恒星周圍也有行星繞著轉,這是極有可能的。首先,人們要打破生活在一個獨特太陽係中這樣一種概念的束縛。科學發展史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那種把人類放在宇宙中特優地位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信念。
我們已經了解,宇宙物質的角動量很可能使單星周圍形成行星係。人類自己所處的行星係也支持這種觀點。巨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甚至以它們的衛星群在周圍組成了具體而微的“行星係”,看來這也要歸因於角動量。因此,單星周圍都有行星係在運轉的假想是合理的。
如果在恒星形成的過程中由於角動量因素而產生了一對雙星,那麼即使在此以前行星曾經出現過,它們也應該在不長的宇宙演變歲月中不是落到其中的一顆星上,就是被甩到宇宙空間。因為認真觀測表明半數以上的恒星是雙星,所以銀河係整個算下來還剩大約400億恒星伴有行星。
問題又來了:這些行星與各自恒星的距離是否合適呢?一個行星至少應該滿足的條件是它與所屬恒星的距離使得輻射在它表麵造成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在太陽係中,水星極靠近太陽,而離太陽比火星更遠的所有外行星則受陽光照射太弱,不夠溫暖。別的恒星周圍的行星我們始終還沒有見到,怎樣才能知道它們之中有多少已經具備了距離恒星恰到好處的條件呢?我們的辦法隻有和自己所處的行星係類比。地球無疑地處在太陽係生命帶內部,火星和金星靠近此帶邊緣。“水手”號探測器拍到的照片表明,火星表麵的荒涼程度和月球表麵類似。盡管火星有大氣並且含有水分,但是在它表麵上軟著陸的一係列“海盜”號探測器經過取土分析並沒有發現生物細胞的任何跡象。前蘇聯的一批探測器測到的金星表麵溫度超過450℃,所以金星也不是生物棲息的場所。在太陽係中我們似乎是獨此一家。
隻要仔細想想,一個行星必須同時滿足多少條件才能棲息生物,我們就會明白,天體具備適於生物的氣候是多麼稀罕的巧例。1977年,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科學家邁克爾·H·哈特指出,隻要把我們對太陽的距離縮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會熱不可耐而不能生存;這段距離隻要加長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蓋。我們所居住的行星伸縮餘地是不大的,因此他認為,外部條件合適,使生物能進化到較高級階段的行星,在銀河係中最多隻有100萬個。
在某個行星上如果適宜的氣候能維持足夠長的年代,生命確實會形成嗎?這個問題應該去問生物學家,而不是天文學家。不過天文學家也能幫一點忙,他了解,除了少數例外,整個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分布大體上是相同的,銀河係中離我們最遙遠的恒星,甚至別的星係中的恒星,它們的化學組成和太陽一樣。沒有由硫組成的恒星,也沒有由汞組成的雲團。壓倒多數的情況下宇宙物質的最主要成分是氫,其次是氦,再其次才是其他的化學元素。我們可以向生物學家保證,即使是在一個遙遠的,但氣候適宜的行星上,他也能找到構成一切有機分子所需的各種物質。射電天文學家在氣體雲發現了名目繁多的各種有機分子,其中有乙醇和甲酸,有氰化氫和甲醚。當然,從這類簡單有機化合物向那些構成生命基礎的複雜分子演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讓我們假想,凡是可能孕育生命的場所,生物實際上都已出現,那麼銀河係中可能有著100萬個居住生物的行星,這些生物也許各自都已演變了40億年,隻不過它們理應處在各自不盡相同的進化階段罷了,甚至有些行星上的生物已經達到智能生物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