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的潛力有多大

人體的潛力是指人體內暫時處於潛在狀態還沒有發揮出來的力量。那麼人體的潛力到底有多大呢?科學家發現,人體的潛力大得驚人,有待於人們研究、挖掘。

煉鋼爐前,煉鋼工人揮汗如雨。正常人究竟能承受多高的溫度呢?英國皇家學會醫學博士布勒戈登,就這個問題親自進行了一次試驗。他們鑽進一個正在加熱的密閉房子裏,溫度逐漸升高,甚至超過100℃,他在那裏呆了7分鍾,感覺呼吸尚好。後來他感到肺部有“壓迫感”,心裏有“焦慮感”。他走出熱房子,自己數了數脈搏,每分鍾跳144次。若不是他親自進行了這次試驗,誰會想到人體能受這麼高的外界溫度呢?

在智力方麵,人的大腦大約共有140億個神經細胞,而經常活動和運用的不過隻有10多億個,還有80%~90%的神經細胞處在睡眠狀態,尚未很好地發揮作用。美國的一位科學家認為,健康人的大腦,如果一生中始終堅持學習,那麼它所容納的信息量可達到5億多冊書的內容。

人的毛細血管,占全身血管總長度的90%,它的血容量比動脈裏的血要高600~800倍。但是,在一般狀態下,隻有1/5到1/4的毛細血管開放,其餘全部閉合,沒有發揮作用。人體肺髒中的肺泡,經常使用的也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論是血液循環係統,還是呼吸係統,潛力都是很大的。通過鍛煉身體,可以發揮潛力,提高肺活量,增大血管容積。

人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會發揮平時所沒有的力量,如為了救人,一個弱女子猛地掀起了重物;一個老婆婆在夜間碰上惡狼,結果將狼打死。這都是人體潛力在緊急關頭發揮出來的結果。原來,人體的肌肉和肝髒裏平時貯存著大量的“三磷酸腺苷”,簡稱ATP。這種ATP就是能量的來源。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隻需要一部分ATP提供能量就可以了。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大腦就會發出命令,讓全身所有的ATP立即釋放出來。命令下達後,肉體能量劇增,就能應付各種緊急情況。

科學家估計,目前世界上大約有50%以上的疾病不需要治療就會自愈,這也被認為是人體潛力的作用。這種潛力包托人體免疫係統的防禦作用和自身穩定作用等。能不能讓更多的疾病不經治療而自愈呢?這是現代醫學探討解決的問題。

比如癌,現在被認為是“不治之症”,可是也有靠人體潛力使癌消退的例子。人體使癌消退的潛力在哪裏?這還是一個謎。

人體最引人注目的潛力是“自調自控作用”。中國的氣功和印度的瑜珈術,就是這方麵作用的例證。氣功師的表演,常常令人瞠目結舌。在我國,氣功已經有效地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和保健。

人體有多方麵的潛力,有些已經通過體育鍛煉和練氣功等方法發揮出來,並在理論上得到闡明。究竟還有多少潛力沒被人們所認識,如何進一步研究人體潛力,控掘這種潛力,對於增強人類體質和工作能力都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人類對自身的深入認識。這有待於人們去進一步研究。

人真的有特異功能嗎

1979年3月11日,在四川省大足縣發現一個能用耳朵識字的兒童,這條消息,轟動了全國,此後,許多報刊也相繼報道了許多有關人體特異功能的新聞。由此,引起了一場時冷時熱、沒有結局的有關人體特異功能存在與否的大辯論。

其實,我國古代就有不少人體特異功能方麵的記載。

《列子》中記載:在戰國時,陳國有個老子的弟子名叫亢倉子,看東西和聽聲音時不用眼睛和耳朵,坐在家裏卻能知道千裏以外的事。當時魯侯聽了很吃驚,派人用重禮把他請來,向他請教。

《夢溪筆談》中說:山陽地方有個女巫的巫術非常靈驗,凡是人間之物,雖在千裏之外,她都能說得出來。該書作者沈括的伯伯曾請她前來當場試驗,當眾問她衣箱中有什麼東西,她能正確無誤地一一道出。人們出現一個念頭,女巫馬上就能知道。

此類記載舉不勝舉。

但是人體是否真的存在特異功能呢?

目前還沒有一個完美的解釋。

有些專家認為,所謂人體特異功能隻是騙局,許多特異功能隻是屬於魔術把戲,人類不可能有遙視這類特異功能,更不能誇大人的思維作用“意念搬物”的功能。

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在大量的特異功能現象中,除了一些屬於魔術遊戲之外,還的的確確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特異功能現象。他們認為,在腦的記憶容易量達1015比特信息,大體相當於77億冊藏書積累的信息量,比計算機的最大容量還大上千萬倍;人腦含有100~150億個神經元,還有數量更大的神經膠質細胞,而平均重量隻有12千克,體積僅15立方分米,需要的功率也隻有25瓦。在這神奇的大腦裏,蘊含著許多人類的未解之謎。所以人有些特異功能也是完全可能的。他們還解釋說,神農氏那時沒有先進的化學分析手段,不會有動物實驗,為什麼他嚐百草便知其藥性,也許他就是具有特異功能的氣功師;扁鵲為可能準確判斷齊桓公身體上邪氣襲入的部位,也許扁鵲上有透視的特異功能,他們還對具有特異功能者的身體各項指標進行生化、電磁等實驗,並取得了一些成果。

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將會解開這個人體特異功能之謎。

人都可以長壽嗎

長壽,是人類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隨著醫學的進步,人的平均壽命已經大大提高,但是,離人應享有的壽命還相差很遠。據美國的生物學家海弗利克經過研究發現,正常細胞大約分裂到50代以後就停止分裂而導致死亡,而細胞分裂一代的周期為224年。於是科學界按照他的理論,推算出人類的平均壽命應在100~120歲之間。

事實上,世界上有些壽星的壽命遠遠超過了這個“極限”。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英國的弗姆·卡恩,他活了207歲;而南美洲的一位婦子瑪卡蘭珠則活了203歲。

為尋求長生不老的秘方,古往今來人類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近幾年有些科學家取得了比較可觀的成績,研究發現激素治療、體育運動和合理的膳食能延緩甚至逆轉人體衰老的進程。

生長素是人體大腦的腦垂體分泌有一種能調節人類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的激素。通常,人到30歲,腦垂體分泌生長素的功能開始下降。但是,在60歲左右的老人中,仍然有2/3的人的腦垂體具有分泌生長素的功能。美國威康星州醫學院的丹尼爾·魯德曼和他的同事對一組腦垂體已喪失分泌生長素功能,年齡在61~81歲的男性老人給予一定劑量的生長素。結果,6個月後,這些老人的體態由肥胖變瘦,皮膚也變得厚實而有彈性,不少人的自我感覺良好,精力充沛,仿佛年輕了10~20歲。當然,我們也決不能由此而認為生長素是抗衰老的萬靈妙藥。

塔夫脫大學的瑪利亞·菲亞泰隆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讓一組90歲以上的老年男女在固定的體育器械上,用腿進行提重鍛煉,每周3次,每次15分鍾。每次鍛煉結束時,這些老人都精疲力竭。然而,8周以後,老人的肌肉都大為改善,他們的步行速度較從前快了50%。他們還讓60歲的以上的老人在固定蹬車和劃船器上進行鍛煉,結果他們的心髒輸血功能增強了25%,體內脂肪貯存減少了,膽固醇的水平也有所下降。科學家們由此斷定體育鍛煉可推遲人體衰老。

此外,人類每天進食量的多少對衰老的進程也起著一定的作用。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從原生動物水蚤一直到魚類、鼠類,如果減少它們每天的進食量,就能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並能使它們的壽命延長50%左右。為了證明這些在生物實驗上反映出來的成果也適用於人類,美國的醫學專家們正在對一組猴子進行嚴格的節食試驗,以觀察它們的衰老過程。由於猴子是人類的“近親”,這項試驗將有助於人們了解節食對延長人的壽命的作用。

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探索人類衰老的遺傳基礎。人們相信,通過全世界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使人體延緩衰老,讓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

人臨死時會看到什麼

當人類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刻,他會想到什麼呢?眼前浮現什麼樣的圖景呢?這一直是個讓人困惑不解的問題。

美國著名醫學專用設備家雷蒙德·摩迪采訪數十名“死”而複生的人,得到了瀕死經驗的大量材料,寫成一本紀實性小冊子。盡管那些“複活者”的“死亡之行”千奇百怪,所回憶的重點也因人而異。但總的來看,他們的論述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對這個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

“他已經奄奄一息,在極度痛苦中聽到醫生宣布他死亡的消息,立刻一陣刺耳的噪音從遠處傳來,好像是鈴聲當當作響,一會兒又像飛蟲嗡嗡地叫,同時他覺得自己非常快速地穿過一條長長的黑暗隧道。然後他突然發現遠處有自己的身影,他注意到自己‘軀體’還在,但完全不是原來那個了。不一會兒,他碰上了早離人世親友的‘靈魂’,他們給他看全景‘錄像’——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一幕幕再現。他想還沒到死亡的時候,應該回到人間,不知怎麼地他覺得自己的靈魂又回到自己的軀體上。”

多麼離奇的死亡體驗!是那些人在胡說八道嗎?不是的。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死亡體驗(或稱“瀕死經驗”)實際上是一個人在臨死之前的幻覺,是大腦細胞在心跳、呼吸終止後延續工作的結果。

那麼,那些奇異幻覺又是怎樣產生的呢?許多醫學專家認為是某些藥物引起了人的幻覺。用於急救的藥物中可能有幾種會致使人產生幻覺,例如環己酮,是一種用於靜脈注射的麻醉劑,會使人產生脫離軀體的感覺,而喪失了自身的知覺,使人感到仿佛與現實世界分離,而當病人恢複知覺後,腦海中留下的則是幻覺影像或是非常生動的“死亡之夢”。然而,有些人臨“死”前並沒有使用任何藥物,同樣出現了幻覺。對此有人從生理學角度作了解釋,認為人瀕死時大腦缺氧,人體處於嚴重的緊張狀態,幻覺一定是垂死的大腦由於工作失常而作出的反映。可是這一解釋並非完全正確,因為某些瀕死現象發生時並沒有出現生理上的緊張狀態。於是,有人試圖從神經學方麵解開這個謎,認為垂死者的神經係統因發生故障而失常,腦海中閃現出異常生動的三維幻像或具有時間扭曲感。

科學家還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這樣的看法:瀕死經驗是一個人在彌留之際的主觀體驗,而這種體驗受到各自的死亡心理的支配,因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幻覺或夢幻。無論是醫學方麵、神經學方麵還是心理學方麵,都沒有足夠的依據來解釋人類死亡體驗的產生,到底哪種說法正確,還是一個待解之謎。

人為什麼會有記憶

1962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的科學家用渦蟲做了一個實驗:每次在開燈的同時電擊渦蟲,重複多次後,這些渦蟲產生逃避光線的反應。後來科學家將它碾成漿汁狀,喂給未經訓練的渦蟲吃,結果這些渦吃後也產生對光逃避的反應。為此科學家們推測,未經訓練的渦蟲獲得了某種記憶的化學物質,從中說明記憶在本質上與化學物質有關。

美國得克薩斯州貝勒大學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大鼠放在一個有明室和暗室的籠子裏,一向喜歡黑暗的大鼠喜歡躲在暗室中,多次電擊後這些大鼠便開始害怕黑暗,相繼跑到明室裏去。科學家將這些大鼠腦子中的化學物質提取出來,注射到正常的小白鼠腦子中,結果這些小白鼠也害怕起黑暗來,這個實驗證明記憶與腦子中的化學物質有關。

那麼,究竟是什麼化學物質與記憶有關呢?

世界著名神經化學家喬治·昂加爾經過對受過記憶訓練和未受記憶訓練的鼠腦細胞化學物質的比較,發現受過訓練的大白鼠細胞中蛋白質多肽含量升高了,核糖核酸的化學物質就是蛋白質多肽分子。多肽是由一係列氨基酸按序列組合而成的複雜生物大分子,記憶就是腦細胞中分子迅速形成的結果。每一種排列次序和組合,代表一種記憶。學習會使腦中合成更多的蛋白質多肽,從而產生記憶,這就像增加電子元件就可以產生新的電子產品一樣。

米斯林用大白鼠重新做實驗發現,隻有1/3的大白鼠有明顯反應,其餘的結果並非如此,因此米斯林等對昂加爾的說法產生懷疑,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美國內分泌專家沃德曼認為記憶與化學物質乙酰膽堿有關。乙酰膽堿是一種傳遞信息的神經物質,這種物質在腦中數量增多,則信息就傳遞得快,記憶形成得快。1975年他發現,在人體需要的時候,血液中的膽堿物質被輸送到腦中,與腦中醋酸鹽的乙基結合,產生乙酰膽堿,這種物質對記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華盛頓醫院的醫生為此做了臨床試驗,證明服用膽堿類藥物的老人記憶有明顯好轉,可見乙酰膽堿與記憶有關。但乙酰膽堿就是記憶物質嗎?它與記憶有什麼關係呢?這還有待於人們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