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它位於非洲的北部,西起大西洋沿岸,東到紅海之濱,全長5150公裏,橫跨整個北非;它的北麵在地中海岸的阿特拉斯山,向南跨越1500公裏,來到幹旱的草原,總麵積有920萬平方公裏。
撒哈拉沙漠靠近赤道,由於蒸發強烈,使它成為地球上最幹燥、最熱的地方。這裏常是晴空萬裏,見不到一片雲彩。在陽光的直射下,沙麵的溫度竟高達855℃,即便是在背陰處,氣溫也可以達到58℃。在這種氣候環境下,人的汗水剛一滲出體外,便立即被蒸發得一幹二淨。太陽落山後,沙石散熱很快,夏季的時候,白天與夜裏的氣溫有時竟相差30-40℃。
由於氣候幹旱,這裏雨水極少,許多地方的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常年不見一滴雨也是常事。但有的時候,一場暴雨會在幾分鍾或者幾十分鍾內,把一年甚至幾年的雨量集中在一起,傾注而下,使低窪處都積滿了水。有一次人們發現,在一個長期幹涸的湖泊中,暴雨過後的兩天內,突然出現了幾百萬隻的小蝦!原來這是25年前的蝦卵遇水孵化了。這些蝦長得很快,因為它們還要搶在湖幹以前把卵產下來,迎接下一次的暴雨。
在撒哈拉沙漠中,發生過許多悲劇。1805年,一個大商隊想穿越沙漠。這支商隊由2000人組成,還牽著近千匹的駱駝。但當他們行走到沙漠的中南部的時候,幹渴奪去了全部人的生命。
1943年,美國空軍的“好夫人號”轟炸機在飛行中遠離了航線,墜毀在沙漠中心。飛行員在飛機落地的時候,跳傘成功。他站在茫茫沙漠中,不知所措。當他向北望去時,看到了一係列的小山,但他錯認為那就是海岸。他日夜朝著那個方向走,在一個星期內走了120公裏。最終,他體力不支,死在了沙漠中。
考古學家考察發現,在遠古的時候,撒哈拉的氣候溫和、濕潤,到處是良田、草地和森林。即使在6000多年前,這裏的山坡上還長滿了阿勒波鬆和四季常青的橡樹,現在幹涸的河道和岩石上的痕跡,說明當時曾有大河流經此處。可以想象到,昔日的撒哈拉地區,曾是一個牛羊成群、魚兒眾多的地方。後來,氣候變了,住在這裏的人們,不得不離開了家鄉。
是什麼造成了如此大的變化?
科學家認為,沙漠形成的原因有自然和人為兩種因素,其中人對環境的破壞,是造成沙漠麵積不斷擴大的重要因素。
珠穆朗瑪峰
我們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從東南沿海一直向西深入,一直到了我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片神奇的土地,在這裏聳立著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它的山峰叫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被譽為“地球之巔”。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青藏高原並不一直就這麼高的。大約兩億年前,這裏還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呢!後來,在地殼運動的影響下,印度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海底被擠壓抬升,於是海洋逐漸變成了陸地,陸地又崛起成了高山,珠穆朗瑪峰地區一躍而成為了地球之巔。而且喜馬拉雅山至今還在長高,平均每年要長高10-20厘米呢。
珠穆朗瑪峰由於山勢太高,終年為冰雪所覆蓋,攀登這一高峰,成了每位探險家和登山家的一生願望。
叢林中的吳哥窟
吳哥窟巨大的廟宇坐落在炎熱、潮濕的雨林中部的空曠地帶,但是在吳哥的其他一些地方,建築物已被叢林所取代。
吳哥城建在公元9世紀~公元15世紀高棉國王統轄的一片大平原上。吳哥窟建於公元12世紀,是城內廟宇中最令人難忘的建築。
吳哥窟主廟被一排排圍牆包圍著。它的一些巨塔形似含苞欲放的荷花。廟內有許多雕像、台地、長廊和庭院,均呈對稱布局。吳哥窟的長廊外部雕有豐富多彩的印度教神像和神話傳說。
1413年吳哥被荒蕪。吳哥地區的廟宇直到1860年才被發現。但一個世紀後人們才弄清楚吳哥城的規模。以前其人口超過100萬,地域遼闊。高棉人修建了一係列複雜的溝渠和長方形的大湖或水庫。這使得即使是在旱季,城市及其周圍地區也能得到充足的供水。
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或稱聖智大教堂)建於公元532年~537年,該處先前的教堂在暴亂中被摧毀。教堂宏偉的穹頂由4座大拱門支撐。穹頂和柱子的頂部布滿了由一小塊一小塊玻璃組成的美麗鑲嵌圖案,常以金、銀來加以襯托。
作為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舊稱——譯注)的主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在拜占庭帝國中起著重要作用。所有的帝王都在那裏加冕。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攻占該城時,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對這座建築大加讚賞。他第一個騎馬到達聖索菲亞大教堂前,並且宣布將它變成一座清真寺。另一座非凡的建築——藍色清真寺就建在附近,但聖索菲亞大教堂仍不失其重要性。現在它是一個博物館。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遵照拜占庭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查士丁尼的命令建造的。他編纂了帝國法律,並重新征服了過去的西方帝國。當聖索菲亞教堂完工時,曆史學家普羅斯匹厄斯寫道,教堂的穹頂看起來好像沒有基座,仿佛是靠一條金鏈懸掛在天堂上。
水晶宮
水晶宮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玻璃溫室。人們都見過花園裏用於種植花卉的玻璃溫室或商業性的大型作物溫室。但是,這些玻璃房都比不上水晶宮的規模。
水晶宮是為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籌辦展覽會而建造的。展覽會於1851年5月~10月在倫敦舉行。
水晶宮由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這座建築物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在於它巨大的規模,還因為它是一座用預製構件搭成的建築,包括一個支撐明淨玻璃牆的鐵杆框。
展覽會結束後,水晶宮被拆開運到倫敦南部,按照更精致的設計重新組裝。它成為一個舉行各種演出、展覽會、音樂會和其他娛樂活動的場所。
1936年11月30日晚,水晶宮幾乎全部毀於火災,殘垣斷壁一直保留到1941年。
約瑟夫·帕克斯頓因他的水晶宮工程被封為爵士。他以建造鐵和玻璃建築而聞名。1840年他在查茨沃思設計了一座植物溫室,附屬於英國德比郡公爵的豪華別墅。1850年,帕克斯頓又在那裏建造了另一座玻璃溫室,用以護養公爵的珍稀百合花。
美國的自由女神像
很少有如自由女神像那樣能喚起人們激情的名勝。對多數人而言,它是美國真正的象征。一個手持火炬、身穿長袍的女子雕像高高聳立於紐約港灣的自由島上。雕像原名為“自由照耀世界之神”,由銅板錘琢成型並鉚接起來。
女神像是1884年法國人民為紀念《美國獨立宣言》發表100周年贈送給美國的禮物。
雕像工程始於1875年,分成幾塊製作,1885年運抵美國。雕像的基座由美國人民集資捐造。於1886年4月完工。6個月後,雕像組裝完成,豎立在基座上。
鐵和不鏽鋼的內部構架支撐著豎立的雕像。它是由創建埃菲爾鐵塔的法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兩道螺旋形樓梯盤旋而上,直達雕像頭部的王冠,這裏設有瞭望台。
自由女神像是一位手擎熾烈火炬的莊嚴女子。她所戴的王冠上有著7條長尖狀的突出物,象征自由之光照耀七大洲和七大海洋。她的左手握著一塊銘板,上麵刻有《美國獨立宣言》公布的日期;腳上的斷鐵鐐表示推翻暴政取得了勝利。
安赫爾瀑布
世界最高的瀑布叫安赫爾瀑布,它位於委內瑞拉東南部的圭亞那高原上。1935年,美國飛行員安赫爾駕著一架小型飛機,飛往圭亞那高原,想尋找一條傳說中的充滿黃金的河流。
安赫爾在崇山峻嶺中穿梭、盤旋,此時,他發現有數不清的小瀑布,傾瀉在幽深的河穀裏。安赫爾正在驚歎這一勝景時,突然看見一道更大的水簾出現在前方。抬頭仰望,這道水簾直上雲霄,仿佛是從天空中傾瀉下來的。轟隆隆的水聲震耳欲聾,以雷霆萬鈞之勢瀉入萬丈深淵。
安赫爾震驚了,他看看飛機的高度計,上麵的指示高度已經超過了800米,而瀑布呢,仍高掛雲天。瀑布究竟有多高呢?
安赫爾將他的新發現公布於世,世人為之震驚。後來,一支科學探險隊排除艱險,終於抵達了瀑布的源頭。他們測量出瀑布的高度為979米,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高的瀑布。為了紀念安赫爾,人們便將這條瀑布命名為安赫爾瀑布。
安赫爾瀑布名揚天下,然而親眼目睹它的雄姿的人,卻寥寥無幾。因為,它被原始森林和崇山峻嶺環抱著,根本無路可走。
印度勝景泰姬陵
泰姬陵位於印度西南部,它不僅是印度建築藝術的代表,而且也是世界建築奇跡之一。
泰姬陵是印度一個名叫穆莫泰姬的皇後的陵墓。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皇帝,他娶了一位美貌如花、品德高尚的皇後穆莫泰姬。皇帝與皇後的感情很好,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年輕的皇後在生孩子時死掉了。皇帝悲痛欲絕,整日以淚洗麵。
用什麼辦法寄托自己的哀思呢?皇帝想啊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為皇後修建一個舉世無雙的陵墓。
皇帝立刻召集了兩萬名能工巧匠,並令人從世界各地采來不同的建築材料,如伊朗的紫水晶,俄國的孔雀石,中國的翡翠,印度的黃大理石……經曆了20年的時間,耗費了無數的人力和物力,終於建成了一座美侖美奐的陵墓——泰姬陵。
泰姬陵有著白色的圓穹頂,在月光中,它看上去就像一座瓊樓玉宇;泰姬陵外表金碧輝煌,在朝陽中,能閃爍出萬點璀璨的光芒……
高貴典雅、富麗堂皇的泰姬陵已成為人間勝景,難怪能吸引那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