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君王死、社稷亡(1 / 3)

虎行平陽舞,龍潛萬丈淵,大明風雲起,宮廷紛亂爭。不知天下勢,明日該若何,隻哀大漢朝,從此將要傾。

1644年的春天宮廷林苑一夜之間綻放了許多花朵,在這本該是絢美的季節裏,北京城下卻充滿了心酸與無奈。朱由檢步履蹣跚,身邊隻跟著一個叫王承恩的老奴,緩緩登上了萬壽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久久徘徊不語,半晌,才傳出一句無奈的歎息。回宮後崇禎沒有入睡,連夜寫出一份詔書,命成國公朱純正統領諸軍和輔佐太子朱慈良,又囑托身邊太監將三個兒子分別送往外戚家避難,便宣周皇後、袁貴妃覲見。周皇後曉書畫、諳藥性,端莊賢惠,母儀天下,袁貴妃靜謐又飄逸,謹慎而退讓,奈何再好的賢內助,也無法挽救大明這艘將沒的巨船。三人端坐桌前,似乎已經忘記了城外的刀劍,隻是瞥著屋外盛開的桃花。望了良久,袁貴妃驀然哭泣,濕了衣襟。同是一座城,如今卻要見他人耀武揚威,初入宮時的鍾磬笙歌早已不在,望著眼前帝王袍上的補丁,唯剩下如臨深淵的艱險酸楚與太多的抑鬱失意。她的哭聲終於打斷了崇禎的思緒,對於一個男人來說不能保護一個心愛的女子該是多麼的痛苦,更何況,他是個帝王。“淑妤,你是國母,理應殉國”沉默半晌,崇禎終於發出了聲,有些決絕,有些苦澀。望著崇禎遞來的白綾,周皇後淚流滿麵:“妾跟從你十八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現在陛下命妾死,妾怎麼敢不死?”語調哀轉,一股難言的悲傷直刺崇禎心間,伸手想要阻攔,卻又頹然放棄。“由檢,你愛我嗎?假使你不是君王,我也不是你的王後?”周淑妤略微沉默,問出了這樣一段話,話語間有些哽咽。“淑妤,假如有來生,我會好好彌補你,不為江山,隻愛你”崇禎與周皇後情深篤厚,可連年來崇禎忙於國事,沒有好好陪伴她的左右,貴為一國之君與後,卻還穿著質樸的衣服。“當真?”周皇後臉上難得露出一抹喜悅。“君無戲言”崇禎說的斬釘截鐵,他也笑了,彷佛見到了周皇後初入宮的那一幕,溫婉而又靚麗。“好,我在路上等你”話音剛落,周皇後拾起了崇禎遞過的的白綾,自縊而亡。崇禎濕潤了眼眶,站立良久。緩緩拉過袁麗凝的手對視一眼。“你也隨皇後去吧”袁貴妃哭著拜別,崇禎終究拖著沾血的長劍,走出了宮門。

——萬壽山麓,一片幽寂。崇禎坐在一棵老槐樹下飲了一杯又一杯酒,心中喟歎不已,身旁還是那個老奴,王承恩。大明驍將孫傳庭率最後精銳幾近全軍覆沒,李自成的闖軍終於要進京了,大明覆滅已是不可避免。一眼望去,大明帝都無險可守,長期的戰亂使得燕趙這片大地已經無法看到繁華與喧鬧的痕跡,唯有戰馬的喧囂與將士沉重的步伐。作為大明政治、軍事、文化中心的北京城亦不再充滿朝陽,一幅末日景色,此時全城到處都是舉家殉國的忠臣烈子,還有,這坐在老槐樹下的大明帝王——崇禎。崇禎名朱由檢,為大明第十六位皇帝,破舊的龍袍實在配不上天子的威名與奢華,隻有那依舊堅毅的目光依然告訴我們,這,才是一名真正的帝王。你說,為什麼寒流會肆虐20年,千年乃至萬年中何曾有過這樣的寒冷?四海無閑田,春種顆無收,你叫朕拿什麼來養活天下的子民?你們知不知道,朕,真的不是昏君···你說,為何赤地千裏,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流寇四起,又是誰在亡我大明?老天,開眼看看,飛蝗蔽天,食草根幾盡,人饑且疫,那漫天的蝗災從哪裏來?地啊,求你顯顯靈,天行瘟疫,朝發夕死,十室九空,朕的二十萬精銳大軍都冤死在了這場橫行的鼠疫中,為何你要對朕的江山這樣撒手不管?命啊,朕的李成梁大將軍,當初你為何放走了**哈赤,才造成了那遼東之禍啊。天不公,地不義,誰能佑我大明?崇禎望著古樹,心有不甘,仰天長歎著。卻沒有任何人會回答他,其實也沒人能回答的了他,隻能可惜的是,他生錯了年代,不得以背上了末代帝王的罪名。但他是有骨氣的,終究寫下了一份有骨氣又足夠哀傷的遺詔:”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

大明,確實是個有骨氣又充滿哀傷的時代,史載,明末絕命詩在數量上是空前的多,大約有8000餘首,其全家殉國死節的不計其數,死節的英雄誌士更多,光後來追諡的有姓名可察的就有四千六百多人。母年八十餘矣,當自為計。兒,國大臣,不可以不死。——衛景瑗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閻應元勉哉元升。吾人見危授命,吾不為其難,誰為其難者!與君攜手黃泉,預訂斯盟,無忘息壤矣。——馬世奇......巍巍大明,壯似山嶽,氣如河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不割地,不賠償,天子禦國門,君王死社稷,慷慨悲歌自古之少有,奈何天妒英才,地嫉人雄......暮雲卷天沉如水,靄靄長風楚天闊,弱水長河一瓢飲,三生石刻寄我心,默默一瞥間,伊人傾笑顏,酒微醺來人已醉,此生絕不與君離。落雁填沙秋悲鳴,紅袖沾染霓裳淚,孟婆水飲交杯酒,奈何橋邊敞真情,盈盈一相望,秋水似含沙,刹那芳華彈指老,來世願與卿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