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擔任皇家學院實驗室主任後,繼承戴維的傳統,在講壇上作了一係列生動有益的科學講演。這些講演給皇家學院帶來了聲譽和不斷的捐贈。
法拉第曾主講過100多次“星期五科學討論會”。他每次主講都十分的成功,深受學者聽眾的讚許和好評。
法拉第深知科學講座對少年兒童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對此,他有親身的體會,他在皇家學院還倡導了一個“聖誕節少年科學講座”。
這個講座從1826年開始,每年聖誕節放假期間,為少年兒童舉辦一係列科普講座。
每一次講座都像過節一樣熱鬧非凡,充滿著歡樂。家長們帶著孩子,蜂擁而至,連走廊裏都擠滿了聽眾。
講座的題目從化學、天文到電學,應有盡有。再深奧的科學道理,到了大師法拉第口中,都會變得如此動聽,如此簡單明了,常常還包含著閃光的哲理。
這個“聖誕節少年科學講座”,法拉第一共講了19年,受到孩子和家長們的熱烈歡迎。
1855年12月27日,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領著兩個兒子來到皇家學院。
維多利亞女王一家是專門來聽法拉第聖誕節演講的,他們坐在演講大廳的第一排正中間。
那年的聖誕節少年科學講座結束以後,14歲的王太子給法拉第寫來了一封信,聲言對法拉第的科學講座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後來,王子在愛丁堡大學攻讀了化學。
19年間,有多少小朋友聽過法拉第的這個講座,已經無法統計。他們之中,許多人和當年的少年法拉第一樣,愛上了為人類謀福利的科學事業。
1860年聖誕節的係列講座,一共講了六次。後來他的一位朋友為他編輯出版了一本名為《蠟燭的故事》的書。這本著名的科普讀物講述了如何製造蠟燭,蠟燭為什麼會燃燒,燃燒以後到哪兒去了等。
《蠟燭的故事》內容生動有趣。後來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直到100多年後的今天,還深受廣大少兒家長的歡迎。
在這本書中,法拉第殷切地寫道:
希望你們年輕一代,也能像蠟燭為人照明那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忠誠而踏實地為人類偉大的事業貢獻自己的所有力量。
燃燒自己,把光明獻給人類,這種蠟燭精神正是法拉第一生的寫照!為了追求真理,造福人類,他默默地奉獻出自己的每一分熱,每一分光。
法拉第的偉績和高尚的人格,贏得了世人的廣泛尊敬。連孩子們也十分愛戴他。
法拉第是一位虔誠的教徒。每個禮拜天,他都要和夫人一同到教堂做禮拜。每當返回之時,他們要穿過同一條街。
那些聽過法拉第科學講座的孩子,便常常候在路邊,向他問好。有的孩子鞠過躬後,又穿過小巷,抄近路跑在他們前麵,再一次向法拉第致敬。對此法拉第特別高興,莎拉親昵地把他稱做童子軍軍長。
開爾文勳爵對法拉第非常了解,他在紀念法拉第的文章中說:
他的敏捷和活躍的品質,難以用言語形容。他的天才光輝四射,使他的出現呈現出智慧之光,他的神態有一種獨特之美,這是有幸在皇家學院見過他的任何人都會感覺到的,從思想最深刻的哲學家到最質樸的兒童。
安然度過晚年
法拉第夫婦一直在皇家學院的樓上居住,過著簡樸的生活。那兩間房子,從他們結婚起,已整整住了37年。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丈夫阿爾伯特到皇家學院去過多次,很了解法拉第的科學成就,也知道法拉第性格倔強,不愛虛榮,不願意被封為爵士。
阿爾伯特親王向女王建議,送法拉第一所房子。他告訴女王,法拉第教授自己沒有住房,40幾年來,一直借住在皇家學院樓上。
女王立刻下令,把倫敦高等住宅區的一棟房子撥給法拉第,歸他終生使用。
房子的環境很幽雅,但是年久失修,法拉第哪裏修得起。這消息傳到女王耳朵裏,她派人把房子裏裏外外修整一新。
1858年,法拉第和莎拉搬進了漂亮的新居,在這兒,法拉第愉快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法拉第時常想起自己飽受窮困折磨的父母親:父親早就去世了,母親雖然看到了他的成功,也已經在1838年去世。
法拉第想起哥哥洛博,正是他給的錢,自己才能聽到塔特姆先生的自然哲學講演。弟弟出了名,哥哥感到自豪,時常到皇家學院去聽弟弟講演。
有一次,坐在洛博後麵的兩位先生數落法拉第的寒酸,說他過去當過學徒,給人擦過皮鞋,把洛博聽得火冒三丈。
洛博忽然轉過臉去,正言厲色地說:“先生,那位法拉第先生給你擦過皮鞋嗎?”他的話把對方嚇得趕緊否認。
法拉第每次想起哥哥給自己說的這件事,就忍不住要笑。
隨著歲月的流逝,法拉第年齡增大,體力漸衰,精力大不如從前。幾十年的忘我工作,耗盡了他的精力。
但是法拉第仍不放棄自己心愛的工作,堅持做電磁實驗。他的實驗記錄簿還是整理得井井有條、清清楚楚。為此,他常常要付出幾倍的努力。
然而,法拉第發覺自己的記憶力也在衰退,有一次他做了一個實驗,費了很大工夫,直到一個月以後才發覺,這個實驗他幾個月以前已經做過了。
1862年,法拉第已經是71歲的老人了,他做完最後一個實驗。在他的實驗日誌上記下最後一個編號:16041。
這位科學巨匠的最後一個實驗,是研究磁場對光源的影響。他假設強大的磁場可能會改變光源發射的光譜譜線。
法拉第將不同鹽類的火焰,其實也就是不同的光譜譜線,放在巨型電磁鐵兩極之間,然後讓火焰輻射的光通過偏振棱鏡。
由於法拉第當時采用的儀器的限製,實驗失敗了。但這個實驗的推斷,卻表明這位電學大師深邃的洞察力。
法拉第這個閃光的思想,30多年以後由荷蘭物理學家塞曼用實驗進一步證實。塞曼發現在強磁場中光源發射的譜線確實分裂成幾條,後人稱之為塞曼效應。
法拉第的工作是完成了,他的最後一次講演,也是在1862年舉行。這位巨人肩上的任務,一件一件地卸下了。
丁達爾曾懷著崇敬的心情,對自己的老朋友和老師法拉第進行了評價。他說:
法拉第沒有一點世俗的野心。他曾宣布,出於對國家的基本義務,每年到宮中進行一次朝拜。除了這一點,他不會主動和皇宮接近。
他精神上的生活和知識領域的生活,已經十分完美,因此他不會對那些世俗爭奪不休的東西動心的。在他的眼中,科學實驗高於一切,和這相比,皇宮的華麗算得了什麼!
法拉第一生的最後幾年,是在漢普頓別墅度過的。他沒有子女,忠實地陪伴著他的是自己溫柔賢惠的妻子,還有他們領養的侄女。
晚霞布滿天際,一輪紅日漸漸西沉。到別墅去拜望的朋友、學者,可以看見一位白發飄逸、衣著簡樸的老人,神態安詳地坐在門外凝望著田野和壯麗的落日。
這位鐵匠的兒子,橫跨一個時代的偉大科學家,直到臨終都對大自然和人民懷著誠摯的熱愛。他本人就如一輪紅日,把光和熱灑滿人間,正在靜靜地沉落。
法拉第的朋友,親眼目睹那光芒萬丈的陽光,如此毫無保留地賜福於人類和大自然。最終卻難免要西沉逝去,內心不禁生出一種惋惜和悲哀。
然而,法拉第的胸中卻從來沒有如此感覺。落日是一首壯麗的詩。一直到最後的一息,他都保持著他那種舊時的樂觀和豁達。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
過去是無法追憶了,現在在期待著解脫,隻有未來充滿著光明和永生。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這位享譽科壇、聞名世界的科學巨子坐在書房的椅子上安詳地離開了人世,終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