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23日,生於德國維爾西茨(今波蘭維日斯克)。

早年就讀於瑞士蘇黎世技術學校。

1930年,結識德國火箭專家奧伯特,開始研究火箭。

1932年,畢業於夏洛滕堡工學院。

1932年10月,受聘於德國陸軍軍械部,從事火箭研究。

1934年,獲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34年12月,研製的A-2火箭試射成功。

1937年,轉到佩內明德研究中心,任技術部主任,領導研製V-2火箭。

1945年,德國投降,布勞恩到美國陸軍裝備設計研究局工作。

1950年,轉到“紅石”兵工廠研製彈道導彈。

1956年,任陸軍彈道導彈局發展處處長。在他的領導下先後研製成功“紅石”、“丘比特”和“潘興”導彈以及“丘比特”-C火箭。

1958年1月31日,用他設計的“丘比特”-C火箭成功發射了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號”。

1958年10月,布勞恩成為新建立的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領導成員。

1960年,任馬歇爾航天中心主任。

1961年,任肯尼迪總統的空間事務科學顧問,分管“阿波羅”工程,領導“土星”號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1969年7月,用他領導設計的世界上最大的火箭—— “土星5號”火箭,第一次把人類送上了月球。

1970年,卸任馬歇爾航天中心主任一職,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管計劃的副局長。

1972年,辭去副局長職務,擔任費爾柴爾德工業公司的副總經理。

1976年,因病退休。

1977年6月16日,布勞恩因腸癌在弗吉尼亞州亞曆山德裏亞市逝世。

名言

● 如果上帝不想讓人類探索宇宙,隻要把天梯推倒就行了。

● 基礎研究就是,科學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有何用時所做的工作。

● 人類必定要探索宇宙,盡管隻是為了更加珍惜現有的世界。

● 沒有當初的夢想,就沒有現在的科學成就。

● 做技術工作就要像瑞士鍾表一樣準確。

● 把我們的“嬰兒”交給妥當的人,這是我們對人類應盡的責任。

● 對一個人發號施令,還不如多了解一下他的想法。

● 你可以看不到下屬的缺點,但一定要看到他的優點。

● 在科學研究上,需要絕對的誠實。

● 賽跑快者奪標,打仗強者得勝。

● 當一個孩子追求真理時,我們應該幫助他找到真理。

● 在輿論上,我們必須貶低青年中那些開飛車者,而去鼓勵那些想成為傑出的科學家的人。

● 讓學生們弄髒雙手,使他們懂得鏟走一立方米的泥土意味著一立方米的辛苦、汗水和肌肉酸痛,對他們一輩子都有好處。

● 一個人是否善於社交並不重要,專心致誌的人,或者完全不注意社交的人,往往是在科學上有偉大發現的人。

● 孩子可以因為教育不良而受到壓抑、挫折,也可以因為受到良好教育而獲得新的發展,並樹立起人生新的目標。

● 人類的道德應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每個科學家應多關注自己的科研帶來的影響;如果世界的道德標準不能隨著技術革命而進步,世界就會出現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