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後來最親密的合作者拉哥那·索爾曼曾說:“人們一般認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主要是黃色炸藥的發明者。但實際上,從純粹的發明角度及技術的重要性來看,他所發明的爆炸管和炸藥的原始引爆裝置,應該遠遠放在黃色炸藥的前麵。
在最近的1955年,邁爾斯在《帝國化學公司諾貝爾部的研究曆史》一文中寫道:“通過對起爆衝擊波性質的清楚認識,從而運用雷管作為炸藥的引爆手段,這在炸藥的原理和應用方麵,當然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發現。整個現代爆炸實踐,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
諾貝爾在完成了幾項偉大發明之後,他曾說過:“硝化甘油的真正紀元,是從1864年開始的。當年,一管純硝化甘油,頭一次被一個裝著火藥的分管引起了爆炸。”得到貸款初建工廠
“各位先生,我這裏有一種能夠炸破地球的異常強烈的油。”
在巴黎的銀行俱樂部,有個人一麵說著這樣的豪言壯語,一麵把一個藥瓶子擱在桌子上,這是一個身體消瘦,看來有點神經質的青年,他便是從瑞典斯德哥爾摩來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銀行家們聽了,大吃一驚,全場立刻引起了一陣騷動。
“嘿!哪裏會有這麼強烈的火藥?”有人這樣嘟囔著,這個青年隨即答道:“不,即使有那麼強烈的油,誰會希望把這個地球炸毀呢?”這位有詩人氣質的發明家的名言,引起了人們吃吃的笑聲。
諾貝爾發現這樣的話題,引不起大腹便便的銀行家們的興趣,便轉換了話題,開始熱心地說明自己所發明的新火藥,對於礦山事業、鐵路工程、山洞開鑿、架橋、造路,都有極大的幫助,可是,這些話仍然使得銀行家們連連打哈欠。他們所關心的是現在正在賺錢的事業,並不是將來有發展的發明。
因此,青年在銀行俱樂部的會談完全失敗了。可是不久,卻出現了一位比銀行家地位更高、想象力更豐富,而且對於科學也有深刻認識的人。這人就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
拿破侖三世說:“真是了不起的發明,如果成功了,世界的產業一定會發生大變革。好好地幹,聽說火藥的發明,是近代社會進步的依據呢!”
皇帝短短的幾句話,對諾貝爾來說,無疑是起死回生的良藥。後來,他能帶10萬法郎的資金回國,完全是拿破侖皇帝這兩句話所賜的。
諾貝爾興高采烈地回到斯德哥爾摩,把支票拿出來,向父親報告說:“爸爸,好不容易才得到這些錢呢!”
“好極了,工廠用地由我來想辦法。”父親說後,馬上高高興興地去求見斯德哥爾摩市市長,向他租了市郊愛倫堡的一塊市有土地。
諾貝爾即刻在那裏興建了一棟狹長的工廠,工廠緊挨著父母所住的破房子。
說是工廠,其實也就是比實驗室大一點的房子而已。雖然是個小小的起步,但是,不管規模如何,諾貝爾火藥工廠總算誕生了。
“喂,埃米爾,走吧。”吃了早飯,諾貝爾馬上招呼弟弟去工作。
兄弟兩個往工廠走去。他們的愛犬安東搖著尾巴,也跟在後麵。比諾貝爾小10歲的弟弟埃米爾還是個孩子,所以,無論他到什麼地方,後麵總有這隻全身長著長毛的獅子狗跟著。
“埃米爾還是小孩子呢。”諾貝爾禁不住苦笑著對自己說。
工廠裏沒有雇用技工。諾貝爾和埃米爾一麵研究,一麵拚命地製造火藥,工廠裏的大小事都是他們兄弟兩個人包辦,真是罕有的兄弟工廠。
埃米爾異常可愛。諾貝爾已經30歲了,可是一直過著單身生活。因此,對待這個年少的埃米爾,與其說是弟弟,還不如說像是自己的兒子。
而埃米爾對這位哥哥除了骨肉情感以外,對於他的科學研究及日常生活毫不苟且的態度也異常欽敬。
“看他們倆,不像兄弟,倒很像老師和學生呢。”
老諾貝爾夫妻倆從隔壁的窗口看著工作融洽的兄弟倆,心裏十分安慰。兄弟倆的工作進展得很順利。不久,又雇了一個技工,繼而又請了一個女傭。
後來,諾貝爾又想:“不如就住在這裏,比較方便。”
他把自己的床鋪擺在工作室的一隅。不久,又購置了鍋、碗盤、碟子等餐具,不知不覺間,工廠也變成了諾貝爾的家。
埃米爾也從家裏搬了過來。於是,工廠裏充滿了朝氣。
老伊曼紐爾一天到晚忙碌著。過去時常亂發脾氣的老發明家,現在卻完全任諾貝爾去做,他變成一個隻為愛子的事業成功而勞碌的好爸爸了。
不過,他認為開創事業,年輕人還是比不上有經驗的人來得成熟老練。因此,他自告奮勇地到政府機關辦理各種手續,或向營業者辦理交易等。此後的各種對外事務,便都由父親一手包辦。
諾貝爾的新事業一天比一天有進展。到了年底,這個工廠所製造的硝化甘油火藥終於被用在實地爆炸。那是在離斯德哥爾摩不遠的郊外所做的一次試驗性的小規模爆炸,這一次的成績非常好。其次,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采石場的試爆也極為成功。
隨著新炸藥的暢銷,發明家諾貝爾的大名,也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了。
靈感爆發的那一刻
諾貝爾在馬拉科夫大街的新居裏生活了8年,之後又遷到別處度過10年,在這18年裏,他不斷研究發明了膠炸藥。
有一天,諾貝爾的合作夥伴來看他。“怎麼樣,諾貝爾先生,你的研究有新發現了嗎?進行得是否順利?”夥伴問道。
“不,不怎麼好,隻能說有一點點的收獲吧!公司那邊怎麼樣?”諾貝爾鎖著眉頭說。
“這您放心吧!一切順利,形勢也挺好的,不過我總感覺,要是能找到一種比猛炸藥還好的東西,就更好了。”
“是啊!公司有你經營,我很放心。我也在想,猛炸藥的最大缺點就是爆炸力比純粹的硝化甘油弱。”
“真是這樣,如果要用在質地堅硬的礦山岩石上,還真得改用危險性比較大的硝化甘油了。”
“不錯,我就是想發明一種兼有硝化甘油的巨大爆炸力和猛炸藥安全性的新火藥,這樣,我們的炸藥才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是啊!真希望你快些研究出來,讓它用在更廣的領域中。你就專心研究吧!公司有我呢!過兩天我再來看你。”
諾貝爾繼續沒日沒夜地實驗起來。不料,有一天,他在實驗室工作時,手被割傷了,他就趕快找來一塊膠棉放在傷口上,繼續做實驗。
說起膠棉,它類似於當今人們使用的創可貼。這是由一個醫科學生美娜爾發現的,後來把它製成水溶液出售,很受人們的歡迎。也正是由於這種膠棉,使諾貝爾產生了靈感。
到了晚上,諾貝爾的手指疼得很厲害,怎麼也睡不著覺。
“哎!這點小傷口怎麼這麼疼啊!是不是膠棉掉了,使傷口發炎了呢?”實際上,膠棉還好好地敷在手上,於是,諾貝爾又重新洗淨傷口,又放了一些膠棉包好了,這回似乎輕了一些,不那麼疼了。
諾貝爾回到床上暗自思忖:這是什麼原因呢?肯定是有什麼東西透過膠棉,侵入傷口裏了。啊!對了,白天我摸過硝酸,沒錯,肯定是硝酸有透過膠棉的能力。
想到這兒,諾貝爾一下子從床上跳到地上,顧不上換下睡衣,就急匆匆下樓,鑽進了實驗室裏。此時正是半夜時分,外麵靜悄悄的漆黑一片,諾貝爾似乎忘記了天還沒有亮。
諾貝爾想,對,我要試一下把硝化甘油和硝酸纖維素混合在一起能產生什麼現象。這兩種都是能完全溶解的爆炸物質,肯定會產生威力強大的爆炸。想到這裏,他已經著手操作了。
諾貝爾把膠棉蘸上硝化甘油,用各種不同的比例配方互相混合。結果發現產生了一種類似果凍軟硬的膠質物質。
諾貝爾深深吸了一口氣:“太好了,這正是我所要的結果。”
當諾貝爾完成實驗的時候,天已經亮了,但一夜沒合眼的他絲毫沒有倦意。這時,諾貝爾的助手來上班了,發現他身穿睡衣站在實驗台前,覺得非常奇怪。
“諾貝爾先生,您早上好!昨晚休息得不錯吧?”助手有禮貌地打了聲招呼。
諾貝爾這才發現自己竟然穿著睡衣而沒有睡覺,不由得笑起來。
“噢!你來得真早,我正有一個好消息告訴你呢!你看,這是什麼?”諾貝爾指著果凍似的東西問助手。
“這是什麼東西,我還從沒見過呢!諾貝爾先生,這不會是您研究的吧?”
“是啊!我成功了,我研究出比猛炸藥更強大的炸藥了!”諾貝爾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竟連手指的疼痛也忘得一幹二淨。
“這是真的,祝賀您,諾貝爾先生!您終於完成了這個新發明,我們以後就要用這種無煙火藥了,真是一件好事啊!您給它命個名吧!”
“這種火藥是用硝化甘油和硝酸纖維素製成的,可塑性很強,而且極像果凍,我們就叫它膠炸藥吧!叫炸膠也行。”
“諾貝爾先生,讓我們把這個了不起的發明趕快發表出去,讓世人見識一下吧!”助手建議道。
“這可不能太著急,我們對於采取哪種比例或選用哪種硝酸纖維最理想,還得仔細研究一下才行。”諾貝爾謹慎地說。
接下來,諾貝爾就與助手做了認真的比較實驗。
諾貝爾分別用棉纖維和其他纖維做了不同程度的硝化實驗,做成高低不同的硝化度的硝酸纖維素,再與不同比例的硝化甘油混合,這樣他們共製成了250種以上的混合物,再分別對其性質優劣、作用強弱進行測試。
通過反複實驗,諾貝爾得出了最好的方法,製成了最理想的炸藥。並於1875年申請了英國專利,1876年申請了美國專利,1878年申請了德國專利。
勇敢麵對爆炸事件
在生產硝化甘油的工廠裏,他們是在小批量生產,每次隻把四五克硝酸和雙倍硫酸混合,等到冷卻之後,再取兩三克甘油一滴一滴地加進去,每一步操作都得極為細心。
然後將合成的液體倒進磨缸水裏,再從水中分離出灰白色的油狀硝化甘油。溶液的溫度絕不能超過30攝氏度,否則就會發生危險。
1864年9月3日早晨,一次意外的爆炸,摧毀了硝化甘油試驗車間。
這次爆炸引起人們極大的恐慌,公眾曾認為這種炸藥是無害的,現在卻萬分恐懼、人心惶惶。
在斯德哥爾摩到處流傳著聳人聽聞的消息,報紙上也進行了誇大的報道。輿論的壓力使市政當局極為不滿,下令警察局迅速采取調查行動,調查事故發生的原因和經過,從而查明諾貝爾父子是否應承擔刑事責任。
警察立刻召集負責人諾貝爾麵談:“諾貝爾先生,市民現在對你的工廠都非常害怕。為什麼會發生那樣的大爆炸?非早日查明原因不可。”局長的言辭頗為謙和。
諾貝爾以鎮靜的態度答道:“關於這點,我們已著手調查,但是,不幸的是,當時在現場的人員,全部罹難,所以無法說明其直接原因。不過,我記得以前埃米爾說過的話,原因是否在此,尚不得而知。”
“說什麼話?”
“弟弟常常說要簡化火藥的製造法,並且很熱心地研究。也許在做實驗的時候弄錯了,造成了這次慘劇。”
“嗯!”局長想了一會兒,又問:“那麼,你的工廠製造硝化甘油的方法,到底是怎樣的?”
“我簡單說明一下,硝化甘油有‘加溫法’和‘冷卻法’兩種製作方法。所謂冷卻法,是把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冰凍至零度以下,然後,一點一點地加上甘油。加上甘油以後,還要繼續冰凍。所謂加溫法,是把預先冰凍好的酸液和甘油一起灌進玻璃器裏。於是,液體溫度就升至將近60攝氏度。這時,把這種混合液倒在水中,硝化甘油就沉澱在水底。以製品的結果來看,用冷卻法可以得到更純粹的硝化甘油,可是,技術上還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我的工廠采用的是加溫法。”
這些說明,局長不見得聽得懂,僅是默默點頭。一會兒,又追問諾貝爾說:“哦!那麼,用冷卻法,溫度常保持零度以下,所以,絕對沒有危險了?若用加溫法,有時候溫度過高,會引起爆炸,是不是可以這樣說?”
“不,絕無危險。雖用加溫法,但它的溫度絕對不會升至60攝氏度以上。”
“硝化甘油究竟熱到多少攝氏度以上,才會爆炸?”
“180攝氏度。大概埃米爾想發明新的製法,錯把熱度升至180攝氏度以上了。”諾貝爾這樣說明。
於是,局長又問:“你說得有些道理。但是,假如沒有加熱,可是硝化甘油旁邊有火氣,是不是有同樣的危險?”
“不,僅是點火,不會爆炸,隻會像石油一樣慢慢燃燒,自然消失而已。”
“若裝在桶裏加以密封怎麼樣?”
“也不會引起全部爆炸。我為了做這個實驗,曾在玻璃管裏盡量填入硝化甘油,然後加熱,但是爆炸的隻是極少量,其他的都飛散了。”
局長瞪著眼睛,責問道:“那你的工廠為什麼發生大爆炸?”
諾貝爾更鎮靜地說:“這個我也調查過了。爆炸事件發生時,在工廠裏,有那天預定出貨的火藥300磅。可是,查看爆炸情形發現,實際爆炸的極為少量,其餘的都在爆炸時飛散掉了。”
“那麼是不是說,你的300磅火藥中,隻有極少量爆炸,就引起了這樁慘劇?”
諾貝爾答道:“是的。”
“好了,大概已明白了。你可以回去了。”
諾貝爾向他鞠了個躬,就回家了。
他想借這次麵談的機會,把硝化甘油的性質盡量詳細說明,使當局明了在普通的情形下,硝化甘油是毫無危險的。
由於南方鐵路公司和奧梅堡礦業公司從中斡旋,警方最終低調處理了此事。南方鐵路公司為了開鑿蘇德曼姆山的隧道,以完成通往斯德哥爾摩的最後一段工程,正等待著硝化甘油,而那批貨已被炸得精光。奧梅堡礦業公司也在一年前向諾貝爾父子訂了貨。
兩個公司都盡力幫助諾貝爾父子開脫責任,他們疏通說:“實驗炸藥,事故是難免的,如果說伊曼紐爾有疏忽之罪,那他兒子埃米爾的喪生對他的懲罰已經足夠了。”
這次傳訊,諾貝爾是替代伊曼紐爾到庭,他準備承擔全部責任。他申述說:硝化甘油是他的專利,雖然他用父親的製造爆破器材的舊執照進行生產,但他的父親並無過錯,他個人應對整個生產以及可能引起的失敗負有責任。
為了防止赫倫內堡以及斯德哥爾摩再發生類似爆炸事件,市政當局最後做出禁止在城區進行一切與炸藥有關的實驗和生產的決定,此案也算就此了結。
這次事故,使諾貝爾和他的父親剛剛愈合的創傷又被撕裂。性格剛強的伊曼紐爾一生經曆了兩次破產,這次又在自己開辦的工廠裏斷送了愛子的性命,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幸。
現在,像其他身無分文的人一樣,伊曼紐爾·諾貝爾隻好辭職,以便單獨承擔責任和當時的各種壓力。
然而,這位父親的機智並未受到損害,他的精力也沒有減弱。他在自己的房間裏,完成了幾項很有遠見的設計,並且提出了一些異想天開的東西。
這位天生的建造家是位熱心的愛國者,甚至在他僑居俄國之前,就曾忙於那些他認為適合瑞典國防需要的小型發明。
這次最沉重的打擊,使從未被壓垮的伊曼紐爾,在1864年10月6日猝然中風。在此後長達八載的有生之年,幾乎處於一種臥床不起的狀態。
對於他那位飽經風霜的妻子來說,這是一個極度焦慮的時期。正是這位妻子,才把這個家庭連在一起。她從她的兒子們,首先是從她最寵愛而又經常在家裏的諾貝爾那裏,取得了大量幫助。
在父親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的影響和引導下,諾貝爾走上了光輝燦爛的科學發明道路。 更讓諾貝爾感動的是,父親是個樂觀主義者,對可能遭遇到的困難和實際障礙不能通盤籌劃。他性格樂觀,對於這些挫折從不介意。他曾擁有大規模的工廠,但他對工作的興趣超過對效益的興趣。
諾貝爾在父親的影響下,完全繼承了那種創造性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樂觀的情緒和自強不息的進取心,屢遭挫折而毫不氣餒的堅韌精神。這些成為諾貝爾一生的精神財富。
同胞兄弟遭遇不測
諾貝爾的弟弟埃米爾是個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的孩子。他果然不負全家人的期望,考上了瑞典的名牌大學——烏普薩拉大學。
也許是因為諾貝爾家族的血統關係,更多的可能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埃米爾也非常喜歡化學。
1864年的暑假,埃米爾回到了家鄉。
9月3日一大早,他就進了新建成的愛倫堡硝化甘油試驗車間。
諾貝爾和他的父親為了簽訂一份重要的合同,這一天要到斯德哥爾摩去。
臨行前,他們再三叮囑埃米爾:
“埃米爾,我們想你很清楚硝化甘油的特性,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你們放心去吧,這裏交給我好了。”
這是埃米爾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然而,埃米爾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了,他可能覺得父親的話有些危言聳聽,還是沒有在意父親的叮囑。
不幸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
就在當天中午,諾貝爾和他的父親正在和客戶洽談並簽訂合同時,收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
“試驗車間爆炸,速歸!”
等到他們從斯德哥爾摩趕回來的時候,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慘景象。
硝化甘油試驗車間已經變成了一片燒焦的瓦礫。5名助手當場就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就包括年僅21歲的埃米爾。
埃米爾的不幸去世猶如晴天霹靂,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比的悲痛。
平時總是麵帶笑容的母親,此時變得少言寡語,鬱鬱寡歡。她強忍著失去愛子的悲痛,勉強支撐著照看父親。
諾貝爾更是感到無比的悲痛和懊悔!
他想,如果當時不急於離開,如果當時進一步給他提醒,可能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
諾貝爾真的好想放開聲音痛痛快快地哭一場。但是,他還是控製住了自己,因為父親和母親更需要他去安慰,因為還有更多的擔子要落在他的肩上。
這場災難,不僅在斯德哥爾摩,而且在全瑞典都引起了人們的恐懼與驚慌。
諾貝爾一家人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
然而,這位倔強的父親在精神上並沒有倒下。他在自己的房間裏完成了幾項很有遠見的設計,並且提出了一些異想天開的想法。
這位天才的建築師同樣是一位熱心的愛國者。
在僑居俄國之前,他就提供了適合瑞典國防需要的小發明。不幸的是,他的這些小發明沒有得到瑞典當局的重視。
據他自己所言,這也是促使他僑居國外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在1865年至1872年長期患病期間,還編寫了三部帶有精美插圖的著作:《我國道路的經濟防禦(地雷)》《群島的經濟防禦(水雷)》《對本國國防的建議(1871年元旦給瑞典人民的獻禮)》等。這三部書的內容,都是多年來他在地雷和水雷的發明及其在防禦體係中的應用方麵的研究結晶。
此外,他最後在1870年發表的關於三重疊原始思想的著作,提出了超越時空的設想,而在當時卻被認為是純粹的空想。
伊曼紐爾曾經預言,將交叉放置的薄板,經過加壓使它們膠合在一起,以及將廢棄木料通過蒸汽壓集起來的方法,將會受到全世界工業的重視。
他列舉了他認為可以大規模製造的幾百種商品,如各種家庭用具、手工製品和生活用品。
他還采用詳細的草圖,闡明了怎樣使用膠合板來蓋房、造船;怎樣用它製造一種木質管道係統,以便從尼羅河引水灌溉撒哈拉大沙漠;以及怎樣為地震區、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兩岸的居民點建造一種可以移動的輕便薄板房。
他的這些設想,在以後的世界建築業和家具業裏,以三合板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運用。
就是這樣一本小冊子,它所預示的那些頗有遠見的目的和手段,就是這樣一種材料。
伊曼紐爾還有另外一個富有遠見的預測,他認為這些材料將首先為瑞典幾千名失業者提供就業和生活的手段,並且製止正在蔓延的移民熱。同時,還闡明了可以防止原材料不必要的浪費等。 對於這部書,即使反對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認,正是伊曼紐爾的執著進取精神,還有他對那些想法及其實現可能性的深信不疑,才創造了後來的偉大成功。當眾實驗硝化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