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驅張事件(3 / 3)

隱隱的歡呼聲中,校長室裏,校長的大印、一本校長工作日誌和第一師範校誌被小心地推到了楊昌濟、方維夏與徐特立麵前。

“張校長……”

“我已經不是校長了。”張幹輕輕一抬手,默默地收拾著桌上其他的東西。

楊昌濟按住了他的手,問:“次侖兄,就算是臨走前一個交代吧,你就不能跟我們說說,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嗎?”

帶著一絲苦澀,張幹微笑了一下,笑容卻轉為無聲的歎息:“其實我不是不知道,學生們不喜歡我,因為我專橫,我壓製。我不準這樣不準那樣,我把學生關起來,讓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恨不得他們一個個變成讀書的機器。可這是我願意的嗎?這是這個世道逼的啊!”

張幹一把推開了窗戶:“楊先生、徐先生、方先生,你們睜眼看看,眼前是個什麼世道?民權寫在法律裏,法律高懸於廟堂上,可那廟堂之上的一紙空文,有誰當過一回事?拿槍的說話才是硬道理,掌權的是像湯薌銘那樣殺人不眨眼的屠夫啊!就拿孔校長來說吧,學生們懷念他,懷念他開明,有膽氣,關心國事,視天下興亡為我一師師生之己任。可是結果怎麼樣?他不單自己被通緝,還險些給一師惹來滅頂之災!還有徐先生,您為什麼辭了省議會副議長的職務,您不就是不想同流合汙嗎?可您一個人可以辭職,我要麵對的,卻是好幾百學生的第一師範啊。區區一個一師,在湯屠夫眼裏,還比不上一隻隨手能捏死的螞蚱,我還能怎麼樣?當此亂世,我隻能壓著學生老老實實,壓著他們別惹事,我是一校之長,我要顧全大局,我不能讓他們再往槍口上撞啊!”

那份收學雜費的公文被擺在了桌上。

“方先生,你一再問我,學校的經費究竟哪去了。現在你該明白了,是湯薌銘斷了一師的經費,逼著學校收學生的錢。可我能告訴大家真相嗎?我不能!因為那等於挑起學生們對政府不滿,萬一學生們衝動惹出事來,吃虧的是他們啊!所以我隻能讓大家罵我,把所有的氣,都出在我身上,罵完我,出完氣,他們就不會出去鬧事了!退一萬步來說,學生以學為本,嚴格校紀,發憤讀書,這也是我這個校長的本職工作,讓大家認真讀書,這總沒有錯吧?可現在我才明白,我還是錯了,楊先生說得對,第一師範不是一台機器,學生也不是木偶,他們有主見,他們敢想敢做,他們不需要我這樣一個逃避現實的校長。一個跟不上學生要求的校長,隻能是一個失敗的校長,他所推行的教育,也隻能是失敗的教育。而我,就是這個失敗者。”

喃喃的,張幹仿佛是在向三位同事解釋,更像是在自我反思。平靜地、小心地、如往常一樣仔細地,張幹一樣一樣收拾好了自己的備課資料、筆墨、雨傘……張幹默默地將桌上那方“誠”字鎮紙放進了包裏。那方孔昭綬的“知恥”鎮紙,被重新放回了原位。收拾得整整齊齊的辦公室裏,一切都恢複成了張幹到來前的模樣,隻有辦公桌上,端正地擺著那份已經起草好卻還未來得及實施的《第一師範教學改良計劃》。

張幹穿過走廊,走下樓梯,穿過教學樓前坪,經過他所熟悉的一處又一處。他的腳步停在了校門口的公示欄前,那上麵,還貼著對他的免職令。回頭最後望了一眼一師的校牌,張幹的眼中,也流露出了依依不舍的傷感。人力車啟動,車輪轉動著,一塊塊青石街麵被拋在了後麵。

這個時候,寢室走廊,歡慶勝利的學生蹦跳著走來,驅張的骨幹們興高采烈地簇擁著毛澤東,歡聲笑語,灑滿一路。學生們的聲音突然停住了——麵前,楊昌濟、方維夏、徐特立正靜靜地站在他們麵前。

毛澤東:“老師……”

望著這些讓自己又深愛又頭痛的學生們,幾位先生相互交換了一個眼神,一時似乎都不知是什麼心情。

“校長沒能開除學生,倒是學生趕走了校長,這確實是一件奇聞,也確乎值得大家慶祝一番。可當大家歡慶勝利的時候,你們有沒有認真地想過,你們趕走的,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你們對他,又了解多少呢?”眾多同學圍成了一圈,靜靜地聽楊昌濟講述著:“張校長的教育理念、治校方式,也許我們大家並不非常讚同,但當大家抱怨功課壓力太重的時候,有誰注意到了張校長辦公室裏每天亮到深夜的燈光?當同學們為催交學雜費而意見紛紛的時候,有誰想過,張校長在教育司、在將軍府據理力爭卻毫無結果時的痛苦?當一項又一項新校規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有誰明白張校長千方百計保護學生的一片苦心?當同學們抱怨食堂夥食太差、吃不飽肚子的時候,又有誰知道,為了讓大家還能吃個半飽,張校長甚至賣掉了自己的懷表……”

圍上來的同學越來越多,走廊、走廊旁的草地,漸漸都站滿了。

楊昌濟講得平心靜氣,毛澤東等人卻越聽越不安,老師講述的話,顯然是大家過去完全沒有想到過的……

“古語雲:將心比心。然而真要做到這一點,真要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過這一次,我隻希望大家今後遇上別的事情的時候,不要光憑個人的好惡,不要以一時的衝動,不要單從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一件事、一個人,因為那樣做出的判斷,常常是有失公允,常常是會傷害別人,最終也令自己後悔莫及的。這,不僅是我們這些老師的希望,我想,當張校長走出一師的校門時,這,也一定是他心中對大家保留的最後一份期望……”

腳步紛紛,學生們湧出教學樓。校門口,追出的學生們張望著:人海茫茫的街道上,早已消失了人力車的影子。毛澤東、蔡和森、張昆弟、羅學瓚、蕭三等一個個同學的臉上,是歉疚、失望,是追悔、惆悵。

天高雲淡,第一師範的校旗隨風輕揚,仿佛也在惋惜這場不應發生的離別。

離開第一師範後,張幹長期固守清貧,任教於長沙各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專門將老病失業的張幹接到北京,為當年的驅張行動向這位老校長正式道歉。此後,他長期負擔張幹的生活與醫療費用,直至1967年張幹病逝。這位學生用自己的行動,與當年被他趕走的校長修複了這段曾被破壞的師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