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
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時,廣大人民群眾憤然而起投入到堅苦卓絕的抗日洪流中。在這支氣勢宏大的隊伍中,湧現出許多巾幗英雄。這些抗日聯軍中的女兵們,雖然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征戰,但是個個都誌堅如鋼,樂觀自強,奮勇拚殺。連男同誌們都豎起大拇指,稱讚她們是抗日聯軍中的花木蘭!
1938年10月,經過西征後的第二路軍婦女團隻剩下8名女戰士了。她們是:指導員冷雲,班長楊貴珍、胡秀芝,原抗聯四軍被服廠廠長安順福,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
一天傍晚,這8名女戰士跟隨五軍第一師部隊來到烏斯渾河畔。由於大雨滂淪、河水暴漲,渡船又都被日偽軍毀掉,部隊無法渡河,隻好露營在柞木崗山下。
這柞木崗是牡丹江與其支流烏斯渾河的分水嶺。東麵隔水相望的是大、小關門嘴子山。烏斯渾河在這兩座山中間拐兩道灣後,向北奔流約8000餘米,最後注入牡丹江。這裏有渡河道口(哨口),平日水淺時,人、馬都能涉水而過。周圍幾十裏渺無人煙,比較僻靜,是抗聯部隊的秘密交通線。
雖然此時正值深秋時節,但北國已是寒風刺骨。幾個月的攀山穿林,風餐露宿,戰士們的衣服早已破爛不堪,根本無法抵禦寒風的襲擊。雖然部隊明確規定,不準有煙火,以防敵人偷襲。但一師師長關書範(後叛變)還是讓戰士們燃起了幾堆火取暖。戰士們圍在火堆旁擦搶修械,哼唱著新編的抗日歌曲,在激昂的歌聲中,人們暫時忘記了連日來的艱辛和苦累。13歲的小姑娘王惠民能歌善舞,她給大家表演了幾個節目後,就依偎在正在為男同誌縫補衣服的冷雲身旁,糾纏著讓她講故事。
這時,擅長書法、繪畫的秘書處長金石峰離開火堆,自告奮勇為大家用俄語朗誦了高爾基的《海燕》,然後又欣然提筆,要為火堆旁的女戰士們畫一幅“群英圖”。幾位師首長也湊到金石峰跟前,欣賞他的傑作。金石峰邊畫邊向大家介紹冷雲不平凡的經曆:
“冷雲是我們第二路軍幾十個女秀才之一,也是我們抗日聯軍中的女豪傑。她是黑龍江燁川縣悅來鎮人。1937年夏,她在辭別親朋好友,加入抗日聯軍時,曾奮筆書寫了唐朝愛國詩人杜甫的《春望》以抒情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金石峰介紹到這裏,又在另一頁紙上勾畫出一隻大神鳥。圍觀的同誌都莫名其妙,紛紛問他是什麼意思。
金石峰解釋道:“用神鳥歌頌女性是我們黑龍江省幾個少數民族古老的風俗習慣。赫哲人在塑造巾幗英雄人物時,總是賜予她們鳥的形象。今天我畫一隻大神鳥以表現我們的抗聯女戰士那種堅定非凡的意誌。”
同誌們聽得入了神。這時,日本密探葛海祿像幽靈一樣在一師露營地周圍窺探。這個鐵杆漢奸馬上把情況密報給了日本守備隊。日軍立即糾集1000餘人連夜趕到,潛伏在抗聯隊伍的周圍,伺機攻擊。
黎明,抗聯隊伍整裝待發。
秘書處長金石峰奉命率領婦女團的8名同誌先行下山。抵達河邊後,金石鋒先渡河探路。當金石峰剛涉河到達東岸時,就見宿營地槍聲大作,部隊遭到敵人突如其來的襲擊。
一師立即投入到與敵人的惡戰中。
由於敵我力量太過懸殊,部隊隻好邊打邊撤,退到西邊柞木崗的密林中。而8名女戰士此時卻被隔在岸邊,前麵是滔滔的江水,後麵是敵人的追兵。隱蔽在柳條後麵的指導員冷雲見敵人還在尾追向西撤退的抗聯隊伍,便毅然下令:“同誌們,快向敵人開火。把他們引過來,好讓大家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