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生平和他的政治生涯
1政治上的建樹沈括
沈括(1031~1095)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存中。父親叫沈周,一生都在各地作官。母親許氏,很有文學修養。沈括和他的哥哥沈披在童年時代都從母親那裏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沈括從小就隨著在外作官的父親到過不少地方。十歲以後,因為沈周做泉州(今福建泉州)州官,沈括便隨父親在福建住了多年。後來他在《夢溪筆談》中所記的一些最早的見聞,就是他在這一時期耳聞目睹的事情。
沈括在21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宋朝政府因為他的父親生前作官很有功勞,所以當他守滿了三年父喪以後,按照當時的製度,任命他為沭陽(今江蘇沭陽)縣主簿。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便從此開始。縣主簿是當時縣長的助手,職位雖低,但是沈括卻在任內積極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替地方辦了一些好事,尤其是在興修水利方麵很有成績。當時沭陽縣境內的沭水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不能充分引水灌溉,以至許多田地都荒廢了。沈括到任後,便把沭水加以修浚,開辟了一百條灌溉渠,修築了九條堤堰,因而使七千多頃田地都變成了上等良田,使當地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沈括在33歲那年(1063)考中進士。以後便參加昭文館編校書籍的工作,同時研究天文和算術。他這時雖然不是行政官吏,但是對於國家大事和民間疾苦仍然非常關心,總想為國家和人民作些有益的事情。下麵所舉的便是一個例子。按照宋朝的製度,皇帝每三年要舉行一次祭祀天地的“郊祭”典禮。每一次郊祭,事先都要大興土木,設立祭壇,壇下要圍上巨大的帳布,還要在城外方圓數裏之內廣植樹木,建造園林,布置許多彩繪、雕刻等裝飾品。效祭的儀式也非常繁瑣。這一切都要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沈括看到這種情形,就對郊祭禮製的沿革作了一番研究,著成《南郊式》一書,共一百一十卷,對郊祭的儀式作了修改和簡化,建議朝廷采用。當時正是宋神宗(1068—1085年在位)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準備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的時候。所以沈括這一改革郊祭儀式的建議得被采納。由於采用了新的儀式,每次祭典都節省下來很多的錢,這樣就減輕了人民的一些負擔。因為沈括這一項建議受到宋神宗的重視,同時也因為他長於天文、曆法和算術,於是被提升為太吏令兼管司天監,掌管圖書資料和天文曆法的工作。
當時充當司天監的官吏,都是一些坐食俸祿的人,並沒有天文,曆學方麵的真正知識。沈括到任以後,就著手加以整頓,他把一個平民出身的著名曆算家衛樸薦人司天監,參加改革曆法的工作。沈括又製造了渾儀(又名渾天儀,是我國古代觀測天文的主要儀器)、景表(表示太陽影子的儀器)、五壺浮漏(五個水箱合成的測時器)等儀器。獲得很大的成績。
不久,淮南一帶發生水災,沈括被派去調查災情,賑濟災民。他到淮南後,一麵把常平倉儲備的糧食發給災民,一麵采取積極措施疏通溝渠,治理被水淹沒的田地,恢複生產。由於他的認真努力,使災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
這一年沈括被提升為集賢閣校理,校勘經籍。不久又升任太常丞(管禮樂的副長官)。這時,他的職位比過去更高了,但是他並沒有滿足於個人的高官厚祿,脫離社會實際生活,而是更加關心民間疾苦和政府各項措施的利弊得失。他經常根據他的觀察所得,向宋神宗提出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建議。例如,當時宋朝政府曾打算采取兩項很不合理而且損害人民利益的措施:一件是為了防禦北方境內的遼、夏兩個少數民族政權的進攻,派人登記民間所用的運輸車輛,以便在戰時征調來作為兵車使用;另一件是政府主管鹽專賣的機構為了禁止四川的私鹽販賣,預備把四川境內私人所有的鹽井全部填塞,而由政府把解池(今山西運城境內)所產的池鹽運往四川,供給川民食用。這兩項措施如果實行,將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遭到很大困難,所以當時弄得人心不安,而政府裏麵也是議論紛紜,不能作出最後決定。一天,宋神宗在同沈括談話的時候,提到登記民間車輛這件事,並征求他的意見。沈括先問宋神宗說:“請問征集車輛,準備幹什麼?”宋神宗回答道:“現在北方的威脅沒有解除,而北方民族多以騎兵製勝,我們非用車戰不足以抵擋,所以政府想征用民間的車輛,加強防衛。”沈括聽了,便向宋神宗解釋說:“使用車戰來抵禦騎兵的進攻是有利的,曆代都是如此。但是過去所用的兵車非常輕便靈活,速度又快,而現在民間所用的載運貨物的車輛,形式笨重,用牛挽車,一天走不到三十裏,而且一遇到雨雪便不能使用。所以這種車輛稱為‘太平車’,隻可以用於平時,用它來作戰會有什麼用處呢?”宋神宗聽了他的解釋,認為很有道理,並且說:“這一個問題大家爭論很久,可是對於這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卻沒有一個人談到過。我一定要重新考慮。”接著他又提起川鹽的問題,問沈括應該怎麼辦。沈括說:“本來鹽是應該由國家專賣的,如果各地所產私鹽都能夠徹底禁斷,完全由國家專賣,當然是好的。不過應該考慮到在忠州(今四川忠縣)、戎州(今四川宜賓)、瀘州(今四川瀘州)一帶少數民族地區,小鹽井特別多,如果一下全部禁止生產,將會影響到當地人民的生活;同時,既然要嚴禁私鹽,就不得不增加許多關卡,這樣一來不但騷擾百姓,而且國家也要增加很多開支,其結果恐怕得不償失。”宋神宗很同意沈括這種看法。第二天便下令同時停止施行這兩項措施,從而避免了對民間的騷擾。
此外,還可以舉出下麵一個事例: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當時沈括做河北西路察訪使(察訪案件的使臣),兼判軍器監(管理兵器製造的官)的時候,宋朝政府為了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下令征用京城附近的民間馬匹。這一措施不僅給人民造成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不切實際的。沈括就向政府提出建議,大意說:“北方產馬,所以北方各族人民多善於騎戰,這正和中原武士善於用強弓射擊一樣。現在我們如果舍棄自己所擅長的軍事技能,而勉強使用自己所不熟習的騎兵戰術,怎麼能夠取得勝利呢?”他主張改進武器,以“射遠人堅”為標準,製造射程遠、殺傷力強的強弓利箭,並嚴格訓練士兵,提高射擊技術,以便隨時應戰取勝。他還重新詳定“九軍陣法”(九個軍團合成的陣式),並且編著了一部《修城法條約》。他一共提出了三十多項關於改良武器和改進戰術的辦法,建議政府采用。
2出使契丹
北宋時期,我國北方境內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時常侵擾中原。1075年3月,遼派遣使臣蕭禧到宋朝來,要求重新劃定疆界,實際上是想借此要挾宋朝,侵占中原土地。蕭禧非常蠻橫,聲言不達到目的決不回去。宋神宗先派韓縝同他談判,雙方爭執不下,形成僵局。宋朝政府不得已,改派沈括代替韓縝繼續進行談判。沈括先到樞密院查閱了檔案,了解到過去雙方曾經議定疆界的情況。蕭禧堅持要求以黃嵬山(在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七十裏)為界,這就比以前議定的疆界線向南麵伸延了三十多裏。這種要求,顯然是無理的。沈括馬上把他所了解到的情況向宋神宗報告,宋神宗聽了非常高興地說:“別的大臣誰也不去追尋當時議界的本末,如果不是沈括,幾乎誤了大事。”於是就命沈括拿著過去議定疆界時所繪的地圖向蕭禧據理力爭。蕭禧自知理屈,推說自己不能作主,要求宋朝派使臣到遼去,繼續談判。宋神宗認為沈括很有外交才能,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他。當時遼對宋的領土虎視眈眈,誌在必得。沈括在這種形勢之下出使,不僅任務非常重要,而且也是相當危險的。宋神宗對沈括的膽力和才能雖然是信賴的,但是也總還有些替他擔心。沈括臨行之前,宋神宗問他:“如果敵人威脅你,你打算怎麼辦?”沈括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我決定以死力爭,決不使宋朝的土地受到損失。”沈括在出使之前,為了作好充分準備,搜集了幾十件有關劃界的檔案資料,讓隨從人員預先一一熟讀,默記在心。當他到達以後,同遼相楊益戒舉行了談判。不論楊益戒提出什麼問題,沈括都叫隨從立即根據事實加以答辯和駁斥,把楊益戒弄得啞口無言。楊益戒老羞成怒,竟然用威脅的口吻對沈括說:“為了幾裏土地,你們就要同我們斷絕友好關係嗎?”他以為在他的威脅恐嚇下,沈括不敢再堅持下去,一定會讓步的。沈括卻毫不動搖,義正詞嚴的回答道:“現在的問題並不是宋朝要同北朝(指遼)斷絕友好關係,而是北朝不顧信義,威脅宋朝。一旦雙方發生戰爭,宋朝理直,北朝理曲;那時候失理的恐怕不見得是宋朝!”沈括同遼相先後舉行了六次談判,每次談判,遼方都聚集了一千多人旁聽,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駁倒沈括。最後,遼因為要挾失敗,而又不敢輕易發動戰爭,隻得讓步。沈括勝利而歸。沈括這次出使,不但沒有讓遼達到侵占宋朝土地的目的,而且也使遼知道宋朝朝中有人,不敢再像從前那樣輕視宋朝了。
沈括在出使契丹的時候,還在沿途隨時注意觀察北方的地理形勢。回朝以後,便根據他的觀察所得,製成了一幅《使契丹圖抄》,把遼的山川道路和風俗人情記錄下來,送給政府參考。
3防禦西夏
沈括不但是一個有才智、有膽識的外交家,同時也是一個出色的軍事統帥。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沈括任延州(今陝西延安一帶)州官,不久又轉任延路(今陝西延安一帶)經略安撫使,擔任這個地區軍隊的指揮官。陝西是宋朝西北方麵同西夏相鄰的要地。沈括到延州上任後,即積極整頓軍事,防備西夏的侵擾。他為了充實地方武裝力量,鼓勵當地青年練習騎射,凡是成績好的,他都親自斟酒慰勞。當地許多青年人在他的激勵之下,踴躍地參加軍事鍛煉,經過一年多的訓練以後,都掌握了一定的軍事知識和作戰技術。沈括在他們中間選拔了一千多名成績優異的人編入正式軍隊,從而加強了宋朝西北方麵的防禦實力。
當時駐在各地方的軍隊分為衛兵和鎮兵兩部分。衛兵是從中央政府派去的,因此比較受到重視,經常得到政府的賞賜獎勵。而鎮兵卻因為是長期駐守地方的,不能和衛兵享受同等待遇。沈括覺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會直接影響到鎮兵的戰鬥情緒,削弱地方上的防衛力量。因此,他便不避嫌疑,大膽地用朝廷的名義拿出很多錢賞賜鎮兵,事後才向朝廷報告。宋神宗接到這個報告後,認為政府原來頒行的賞賜辦法是錯誤的,如果不是沈括相機變通辦理,一定會影響軍心士氣,所以不但不責備沈括,還特別允許他以後凡是來不及請示朝廷的事情,都可以按情況和需要自行處理。
沈括非常重視軍隊的紀律,對於犯了軍令的人決不姑息。有一次,宋朝政府派到西北前線去的一支軍隊開到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附近)時遇到大雪,糧餉一時接濟不上。帶兵官劉歸仁竟擅自率領士卒二萬多人向南撤回,結果隊伍潰散,秩序大亂,當地居民非常恐慌。沈括得到消息,便到延州郊外親自阻止士兵繼續南潰,並加以安置。不到十天,潰兵便全部回到了隊伍。沈適把軍隊整頓以後,就把帶兵官劉歸仁問罪斬首。沈括這一鐵麵無私的堅決處置,對於整肅軍紀發生了很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