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溫和聽了不覺失聲笑道:“你呀,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我問你,與金木水火土相配,統稱為‘五行’的是什麼?”

朱熹這才恍然大悟,晃著腦袋很有興趣地自言自語說:“哦,哦……金木水火土,東西南北中,東方屬木,西方屬金,金木之類的物品,籃子裏都能容納得下,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這水火類放進籃子不連籃子都被燒掉?”說罷朱熹高興地指著盛溫和的腦袋說:“哎呀,原來你的腦瓜子是轉彎的!”兩個人都樂得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這個有趣的小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天長日久,“東西”逐漸被作為商品物質的代名詞了。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朱熹遇見一個農夫,問農夫上街幹什麼去。農夫嫌朱熹架子大,故意為難他,說是去買“東西”。其實是想買鋤頭,鋤頭由鐵和木把組成,正是金和木,朱熹百思不得其解,被農夫嘲笑了一番。

“烏紗帽”的由來

在戲劇舞台上,凡是當官的,總要戴一頂“烏紗帽”。其由來是這樣的:“烏紗帽”也叫紗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頭發用的襆頭。北宋初年,有人將襆頭改裝為一種紗帽,皇帝對此大加稱讚,因此便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這種紗帽,有時皇帝也會佩戴。這種紗帽兩旁各有一根細長翅,由於翅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便會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員們都養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習慣。對此史書上有例證,據說宰相寇準某次微服私訪,路遇一老翁,與其攀談時老翁對他跪拜迎送,十分恭敬。寇準很奇怪,便問道:“老人家,我不是朝中大臣,你為何對我如此客氣?”老翁笑道:“大人休要再瞞我了,剛才你從狹巷過,左看右看生怕碰你的頭頸,說明你是戴慣紗帽的。如今你雖沒穿朝服,但我還是能看出你的身份來的。”寇準麵有慚色,以後便減少了私訪次數。

到了明朝,官員們仍沿襲宋製戴紗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從明世宗時開始,人們將紗帽稱之為“烏紗帽”,同時其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不但翅的長度縮短了,而且其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大,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狀和後世戲台上的烏紗帽基本一樣。

清初順治帝入關時,由於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而且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等到清室統治鞏固,才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為紅纓帽。但人們仍習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別稱了。時至今日,我們仍將罷官現象稱為“丟了烏紗帽”。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來

“不管三七二十一”這一成語人們經常使用,殊不知它來源於一個古代笑話。

據說從前有一家大戶,戶主名叫李元。有一年,李元雇了一個五大三粗的長工給他家幹活。那長工初到時,李元對老婆說:“你每天管他三頓幹的吧!免得他借屙尿的機會偷懶。”他老婆照辦了。那長工每頓三碗幹飯,幹起活來一個能頂兩個用。

10天以後,李元又對老婆說:“這個長工長了一副憨相,幹活雖然賣力氣,但他的飯量太大了!一年要多吃我們幾百斤糧食!從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頓稀飯吧!”他老婆又照辦了。那長工每頓吃七碗稀飯,幹起活來有氣無力,還不如一個弱女子。眼看稻田中雜草猛長,不抓緊時間除草就要減產。李元如油煎心,想再雇一個短工,又舍不得花錢管食,因此他十分惱火。一天吃飯,李元責問長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飯,為啥幹活不像個男子漢?”隻見那長工邊用筷子敲著碗邊唱道:“幹幹幹,一天吃九碗,周身汗毛都有勁,打個噴嚏響過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屙下竹竿雨,腳酥手軟如爛泥。我著急,沒有力;你著急,有啥益?”

李元聽了,想了半天回過神來,當著長工的麵對老婆說:“從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幹,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辦了。那長工幹活又一人能頂兩人用了。

這件事逐漸傳開,被人們看做笑談。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把改變錯誤的主張稱為“不管三七二十一”。後來,將其含意慢慢引申開去,把不識好歹、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稱為“不管三七二十一”。

賀年片的由來

新年期間,人們喜歡互贈賀年片,以增進感情和友誼。當你欣賞著這些裝飾精美的賀年片時,你可知道它的來曆嗎?……

賀年片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它是從名片演變而來的。古時候把名片叫做“名剌”。到了元代,互贈賀年片就很盛行了。賀年片發展到清代康熙年間,開始用紅色硬紙片製作。當時更時興一種拜年,將賀年片裝到錦囊中送給對方,以示莊重。賀年片上印著精美的圖畫,則是受外國的影響。

據英國大百科全書說,賀年片是祝賀新年的書信。遠在15世紀,德國便有人用銅版印刷。到了18世紀末期,德、法等國互相交換印有祝賀聖誕節和新年詞句的賀年片,逐漸形成風氣。隨著交通和郵電事業的發展,如今,哪怕人們相隔萬裏,賀年片都會帶著親朋的美好祝願飛到身邊。禮拜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