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婚禮上放鞭炮的由來
婚禮上放鞭炮同春節放炮一樣,是為了驅逐邪魔。
在以前,男婚女嫁是不放鞭炮的,隻是後來有兩家姑娘爭一女婿時引起的。
傳說有一位姓王的人家給公子娶親。東方欲曉,王家院裏燈火輝煌,亮如白晝。公子身著紅袍,滿麵春風。王家老幼及街臨四舍都等待著新娘子到來哩!卯時,端盤提壺的忙客就叫開了:“新娘子到了,快來看啦。”隨著喊聲,王家父老和“月老”都已出門相迎,歡聲、笑聲、誇讚聲接連不斷,優美動聽的嗩呐聲更是響徹雲霄。新娘子在一片讚歎聲中,羞答答地進了院子。就在準備給新郎新娘拜天地時,管家突然慌裏慌張地跑進來,對王家老爺說:“外邊又抬來一乘大轎,在門前賴著不走,說是同我家公子來結拜夫妻的。”王家老爺聽後,感到很驚訝,便差人去找“月老”。“月老”聽後,也感到莫名其妙,很是迷惑不解。心想:“自己說了一門親事,怎麼來了兩抬轎呢?”“月老”認為奇怪,兩位新娘子長得一模一樣,像對孿生姐妹。回答的問話也完全一致,絲毫不差。“月老”沒法,隻好求王家暫停新郎新娘拜天地,帶著新郎新娘前去縣衙評判。縣太爺便在大街上升了堂,兩位新娘子各不相讓,互相爭辯,說自己是真的,對方是假的,是妖精變的,弄得縣太爺一時也暈了頭。停了片刻,縣太爺有了主意:“我在這兒豎根兩丈高的柱子,誰若先爬上去,就讓誰和王家公子結為夫妻;誰若爬不上去,就將其趕出去。”隨著一聲令下,先到的那位新娘子旋風似地爬了上去。後者則急得在地上嚎哭不止,怎麼也爬不上去。此時,隻聽“辟叭”幾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接著幾支帶響的弓箭也一起向柱子頂上的新娘子射去,眾人親眼看到,一縷青煙,直上雲霄,摔下來的是一具狐狸的屍體。原來,這位先到的“新娘子”是一隻狐狸變的。
後來,人們才明白,縣太爺為證實究竟誰是凡人,誰是妖精,才用了讓兩位新娘子爬上兩丈高的柱子的良計。事實上,一般女子要爬兩丈高的柱子,是很難做到的。既然其中的一個能輕而易舉地爬上柱子的頂端,縣太爺果斷判定其人就是妖精變的,便隨即命差人發箭捉妖。也就從那以後,人們在結婚時,總要先放鞭炮,以示震妖除邪,圖個吉利。這種象征吉利的做法,一直流傳至今。新娘乘花轎的由來
轎子的產生要比車晚許多。封建社會早期,封建士大夫家庭娶親的禮儀很講究。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六項規定。每項規定中,又有極為細致的要求。譬如,男子到女家“親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裏用黑漆車子,打著火把前去。新媳婦是坐在車子裏的,車上有蓋,裏麵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見。黑夜裏“親迎”,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婦女代表陰氣,迎陰氣入室,宜在晚上進行。
轎子起源大致從唐朝開始,南宋孝宗曾為皇後製造一種“龍肩輿”。上麵裝飾著四條走龍,用朱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有紅羅茵褲、軟屏夾幔,外有圍幛和門簾、窗簾。可以說,這是最早的“采輿”(即花轎)。這以後,曆代帝王都為後妃製造采輿,而且越來越華麗。
用轎子娶親這個儀式出現在宋代,後來才漸漸成為民俗。這個變化是和“親迎”儀式中的其他變化同時出現的。例如這時親迎已改在早晨進行,新郎要披紅插花,所以新娘坐的轎子也改成鮮豔的花轎了。
送壽桃壽糕的由來
在中原和豫北地區,老年人過生日,兒女們都要送一份壽禮,向老人祝壽,祝賀他們健康、長壽、幸福。在民間壽禮中經常要送個壽桃,這個風俗是怎麼興起的呢?
戰國時,齊國的孫臏18歲離家到千裏之外的雲蒙山,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一連12年沒有回家,也沒寫封家信。老母親在家不知他在外是死是活,十分掛念。
一天,孫臏猛然想起今天是老母親的70歲生日,心想:烏鴉反哺母娘,羊羔吃奶跪乳,這些禽獸還孝順母親,我卻12年未報母親養育之恩,心中頓覺羞愧不安,便向師父告假回家探母。
鬼穀子聽了表示應允,又摘下一個桃給孫臏:
“這桃是不輕易送人的,你在外學藝未能報效母恩,我送你一個帶回去給令堂上壽。”孫臏接過桃就辭別師傅急忙往家趕。
這天,孫府張燈結彩,賓客滿門,大擺酒宴為老母慶壽。來賀壽的文武官員、親戚朋友走後,老母親見合家男女老少都為她敬酒,惟獨少了一個孫臏,想起孫臏12年未回家生死未卜,心裏一陣難過,禁不住淚水紛紛滾下,放聲大哭。一家人正在勸慰老母親時,家人趕來稟報:“老太太不必憂慮。三少爺回來了。”孫臏拜見母親,從懷中掏出一個鮮桃,雙手捧著送到母親麵前說:“今日告假回來,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母親。”母親接過桃,就吃了一口,桃還沒吃完,老母親容顏大變,白發變成了黑發,昏花的兩眼變得十分明亮,全家人歡笑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