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畫(三)
當務之急
【釋義】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
孟子的弟弟問孟子,現在有很多要緊的事情要去幹,但不知道應該先幹哪件事情。孟子回答說:
“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時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辦的事,而不要麵麵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於了解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
接著,孟子又從反麵來回答這個問題:
“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前輩麵前大失禮儀,吃飯用餐狼吞虎咽,卻去講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幹肉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幹的是什麼。”
此可忍,孰不可忍
【釋義】指這事(人)能容忍,那麼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解係傳》。
解係是晉朝時濟南人,他任過許多職如中書黃門侍郎、散騎常侍、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
一年,適逢氏羌叛亂,朝廷命令解係與征西將軍趙王司馬倫一起前去征討。趙王司馬倫當時特別信任一個名叫孫秀的奸邪小人。此人在軍中橫行霸道,尋找各種機會打擊解係,朝廷為了防止內部摩擦,調回了趙王司馬倫。
解係深知孫秀是個禍害,上表皇帝,主張殺掉孫秀,可是沒有獲準。後來,趙王司馬倫和孫秀乘機在皇上麵前說了解係不少壞話,皇帝聽信讒言,不辨忠奸,把解係削職為民。
但是,這還沒有解除司馬倫與孫秀對他的仇恨。認為這還遠遠不夠,必須置解係一死,他們苦心積慮,尋找各種機會。終於借張華、裴之的事把解係關入大牢,但是,梁王司馬彤,想方設法救他們出獄。
趙王司馬倫聽說後,惡狠狠地說:“我在水中見蟹,尚且厭惡它,何況這兄弟二人是那樣地看不起我,如果這兩個人可以容忍,還有誰不能容忍(此可忍,孰不可忍)!”
梁王力爭,未能奏效。解係被投入井中淹死,妻子、兒女也都被殺害。
光彩奪目
【釋義】用來形容光彩耀人眼目,使人為之眼花。
【出處】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解開來,隻見一團錦裹著寸許大一顆夜明珠,光彩奪目。”
石崇是西晉時有名的大富豪,他當過很多官,先是縣令後出任武帝的侍從官,在51歲時又出任荊州刺史,為了斂取財富他讓士兵搶劫路經的客商,這樣終於取得了大量財富。
而當時的後軍將軍王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他也是個大富豪。
石崇和王愷都要爭做第一富豪。於是,兩人都竭力用最華麗貴重的東西來裝飾自己的車輛和衣冠。
晉武帝知道王愷和石崇爭豪鬥富,就經常資助王愷,賞賜給他一些珍奇寶物。
有一次,晉武帝把一株2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了王愷。這株珊瑚樹枝條繁茂,十分罕見。王愷得意非凡,以為靠它可以比贏石崇了。
一天,王愷故意把這株珊瑚樹拿給石崇看,並不斷地誇耀。石崇看了,冷冷一笑,拿起一柄鐵如意,猛地一擊,把那珊瑚樹打得粉碎。
王愷既惋惜,又認為這是石崇妒忌自己有這稀世之寶才故意毀掉珊瑚的。於是,聲色俱厲地嚷道:“你這是幹什麼?這寶物是皇上所賜,看你如何賠償?”
石崇不以為然地說:“這樣的珊瑚,有什麼稀罕!我馬上賠你一株更好的就是。”
說完,他命家人取出所藏的珊瑚樹,讓王愷開開眼界。
家人一下子搬出幾十株珊瑚樹,有高三尺的,有高四尺的,枝條、樹幹無與倫比、光彩奪目的就有六七棵,而跟敲碎的差不多的,那就更多了。
王愷看後,惘然若失,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殺身成仁
【釋義】成:成全。仁:仁義。原指不惜犧牲生命來成全仁義,現廣泛地指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正義事業。
【出處】《論語·衛靈公》。
孔子的學生向他請教假如生命和仁德發生衝突該怎麼辦。
孔子說:“凡是真正的誌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的。我們應該做的是勇於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義(殺身成仁)。”
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道:“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
孔子告訴他說,必須先把自己的修養提高,大公無私,不做壞事,那樣才能擁有仁德。
任勞任怨
【釋義】做事不辭勞苦,不避怨言。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刺權》。
趙盾是晉國的相國,因種種原因想離開晉國而另投他處,但趙穿不同意讓他走,並想出一個辦法請趙盾回宮,他用保護桃園為名,讓200名勇士把晉靈公給殺了。
趙穿幹了這事,趙盾心裏老是不痛快,擔心謀害國君的罪趙家擔不了,於是想瞧瞧朝廷的大事冊是怎麼寫這件事,他拿來一看,上寫:“秋正月,趙盾在桃園謀害了國君夷皋。”
趙盾哆嗦著對太史道:“你弄錯了吧!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那時候,我還在河東。你怎麼叫我擔這個罪名啊!”
太史說:“你是相國,國家大事由你掌管,你雖是跑了,可是還沒有離開本國的地界,相國的大權還在你手裏。要是你不許趙穿那麼辦,那你回來以後,為什麼不捉拿凶手辦罪呢?”
趙盾覺得自己理屈了。他想也許大人物免不了要任勞任怨的。於是他歎了一口氣說:“算了,我隻要於心無愧就是了。”
《鹽鐵論·刺權》說:“蒙其憂,任其勞”,後演化為“任勞任怨”的成語。
傷風敗俗
【釋義】敗壞社會風氣。常用於譴責不正當的行為。傷:損傷。敗:敗壞。
【出處】唐·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他仕途頗不順利,多次遭到貶職。進士出身後,任過低職如連州陽小縣令,國子監博士,也任過高職位如監察禦史,刑部侍郎。有一次他惹上了殺身之禍。原來,當時佛教盛行,從官員到百姓,許多人都信佛,連憲宗也篤信佛教。有一次,憲宗把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塊遺骨迎進宮內供奉。韓愈反對憲宗這一做法,特地寫了《論佛骨表》,呈交給憲宗進行諫阻。在《論佛骨表》中,韓愈說:
“佛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古時候根本沒有。堯、舜、禹等古代聖人不知道有什麼佛教,但他們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們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佛教是從東漢明帝時期傳人中國的,明帝在位隻有18年。宋、齊、梁、陳和北魏後的各個朝代,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來說吧,他祭祖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葷,還三次出家當和尚,結果還是被叛軍包圍,活活餓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結果卻是悲慘死去。
現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宮裏來供奉,使王公大臣們奔走施舍,浪費大量的財富。有的百姓愚昧無知,甚至發狂似地燒的自己的身體,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敗壞風俗的事會被人們當作笑話四處傳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來,應當把那塊佛骨扔進水裏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憲宗以為韓愈在詛咒自己,拿他跟那些短命的皇帝相比,就要殺他以解心頭之恨,但宰相裴度為他講情,韓愈才得以解脫而到潮州任刺史一職。
價值連城
【釋義】價值與許多城池加在一起相當。比喻物品價值十分昂貴。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和氏》。
卞和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一天他把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璞獻給楚厲王,說這是他在荊山發現的。
楚厲王讓手下大臣們傳看,大臣們看來看去,都說是一塊石頭,玉匠也認為是石頭。楚厲王非常生氣,給卞和定下欺誑君王的罪名,命令武士砍掉卞和的左腳。卞和非常傷心。厲王死後,楚武王上台,卞和以為武王一定會識得寶物,便又帶著玉璞來獻給武王,結果,和上次一樣,武王下令砍掉卞和的右腳。卞和大呼冤屈。
從此,卞和再也不敢去王宮,自到文王繼位才改變了他的命運,由於他在荊山下抱著玉璞傷心欲絕,哭聲震天達三天之久。文王知道後派人去調查這件事。卞和說:“我不是為自己痛哭,我悲傷的是,明明是天下無雙的玉,卻認為是石頭,白白地埋沒了;明明是誠實的人,卻被認為犯了欺君之罪。這世道太不公正了。”卞和的話傳給文王後,文王立刻召他進宮,命令雕玉技師剔除玉璞外麵的石質。經過技師的雕琢,文王終於得到一塊晶瑩珍奇的玉璧,果然世間稀有,價值連城。文王把這塊玉璧當作國寶,稱為“和氏璧”。
爭先恐後
【釋義】爭著向前,惟恐落後。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喻老》
春秋後期,晉國出了個很有名的駕車能手叫王子期,趙襄子很佩服他,向他學習駕車技術。學了沒多久,趙襄子就自以為了不起了。他提出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王子期同意了。
比賽開始後,趙襄子把車趕到平原上,揮鞭催馬,同王子期雙雙駕車急駛起來。結果,趙襄子連換了三次馬,都未能趕上王子期,被遠遠地拋在後麵。
比賽結束後,趙襄子很不高興,把王子期叫到跟前,責備他說:“你教我駕車,卻不肯把技術全教給我啊!”
王子期回答說:“我的技術都毫無保留地教給你了,但你在運用上出了毛病。駕車時最重要的是讓馬和車協調一致。套車轅時要鬆緊合適,讓馬感到舒服。同時,駕車的人要特別注意馬跑的情況,不斷地加以調整。這樣,馬才能跑得快、跑得遠。但在比賽中,當你跑在前麵的時候,怕我趕上你;當你落在後麵時,又拚命想追上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試問,你哪還有心思來駕車呢?這是你落在後麵的原因。”
趙襄子聽了,恍然大悟。
“爭先恐後”就是從這個故事演化發展而來的。
多多益善
【釋義】就是越多越好的意思。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為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自己也認為,他之所以能戰勝項羽,得了天下,是因為重用了張良、蕭何和韓信。所以,他當皇帝以後,分封韓信為楚王。
後來,韓信有點居功自傲,不怎麼聽劉邦的話,還起了謀反的念頭。他還窩藏了項羽手下的一個將領鍾離昧,被劉邦知道了,就用計把韓信抓了起來。劉邦也清楚,韓信很有軍事天賦,手下有許多部隊,對自己也不怎麼忠心.就打算殺了他。但又考慮到韓信是開國元勳,功勞太大,殺了怕影響不好,就取消了韓信的楚王封號,改封為淮陰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