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2)

引詩:人生不過七八旬,何須鬥個你我活。

若有來世重生時,孤願化作四周草。

在浩瀚的大海中,生活著一群悠閑的海魚。為了遠離人類的捕殺,他們來到了大海的深處。這裏黑暗與壓力,是淺水中的魚難以想象的。我們的故事就是圍繞著一群像海中的魚一般,無爭奪之心,卻有成長之心的人的故事。

海魚世界的誕生:“海魚宇宙空間”誕生之初。海魚空間中,充斥著“空間粒子”這些“空間粒子”,緊緊相擁沒有一點縫隙,由此可以推算這些“空間粒子”的形態並不是單一的。沒有人知道這些“粒子”是怎麼產生的,也不知道沒有“空間粒子”的空間是什麼樣的。

這些“空間粒子”的形態各異,自然質量也是參差不齊,質量最小的“空間粒子”僅僅隻有最大的“空間粒子”質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是最大的“10倍空間粒子”要組合成一個細胞的數量也需要數千萬顆。由此可以想象它們的體積和質量是多麼的微小,因此細細的比較起來會非常的麻煩,所以我們就用倍數來區分。

海魚空間和現實空間也有相似之處:能量不可能平白無故出現。這些“空間粒子”一直沒受能量的幹擾相互間也就相安無事,緊緊相擁卻又互不幹涉。直到某一天海魚空間中的某一顆“10倍空間粒子”莫名發生了分裂,我也不知道這個分裂能量是怎麼產生的,或許是因為這顆“10倍空間粒子”不甘寂寞,引動了體內的能量吧!但不管怎樣這顆不安分的“空間粒子”使得整個海魚空間中的“空間粒子”發生了連鎖反應,一顆顆“空間粒子”受到“分裂粒子”的排擠能量影響,相互擠壓。致使很多“空間粒子”發生了被動分裂,連鎖反應的效果也就相應的變得更加強烈。這一時期我們姑且叫做“分裂期”吧!

“分裂期”中,大多數的“空間粒子”都受到了影響,分裂出來了比原來更加微小的“粒子”。這些被動分裂產生的“粒子”中質量最小的僅僅隻有原來“正常空間粒子”的百分之一。或許是因為這些被動分裂出來的“粒子”想和原來的身體重新融合吧!這些“更小的空間粒子”就開始瘋狂地吸收著周圍的空間粒子,質量大的“空間粒子”它們無法撼動,所以隻能吸引那些比自己小的或者和自己質量差不多的“空間粒子”。但這個吸引的過程中,有些粒子卻可以和吸引的粒子融合到一起,而有的卻隻是組合在一起。可以融合到一起的粒子,我們叫作“同類粒子”,不能融合,隻能被動的受到其他運動粒子的影響組合在一起的粒子,自然就是“異類粒子”了。但不管是什麼形式的組合,我們姑且就將這個時期叫作“融合期”吧!

海魚空間的能量也遵守“團結就是力量”的準則,所以多顆具有自主吸引力的“空間粒子”組合在一起,就能產生更加強大的吸引力。但這種組合的吸引力增加並不是按照常規的一加一等於二計算規則,因為“同類粒子”間的融合後,其發生的吸引力變化是自身的兩倍之多,但“異類粒子”參與組隊活動之後卻會影響粒子的吸引效果。

因為這種帶有吸引能量的空間粒子和大顆粒的“異類粒子”的存在,所以海魚空間中,時常發生著碰撞,也因此海魚空間中還充斥著帶有動能的“空間粒子”,這些空間粒子都是那些“空間粒子碎片”融合失敗後的產物,它們有的擁有初始“十倍空間粒子”的100倍質量,有的甚至超過“十倍空間粒子”質量的千倍。而這種物質,就不能叫做“粒子”了而是應該稱為塵埃。因為質量大的緣故,它們帶有了動能也很強大,弱下的“空間粒子”隻能為它們讓路,或者被撞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帶有自主吸引力的“空間粒子碎片”,有的發展成了星球,而有的則發展成了塵埃。“海魚宇宙空間”就這樣形成了。

“海魚宇宙空間”誕生之後,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一團暗黑的“粒子雲團”卻散發出了白色的光芒。光芒一閃即逝,“粒子雲團”中的“粒子”開始瘋狂的圍繞著中央區域旋轉。而它就是海魚幻世錄中的第一魚:他就是“宇宙主體”。

因為他是由空間粒子組成的緣故,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講“空間粒子”就是他的身體,整個宇宙就是他身體的一部分。同時思維產生的物質也是空間粒子,自然軀幹中發生的一切變化,都會被他感知到並可以在某種特殊神秘的意識操控下,引響周圍的“空間粒子”動態。至於能否感知和控製全“海魚空間”中的“空間粒子”,就無人能知了,因為感知的過程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增加相應的延遲時間,同時處理反饋信息的時間也會隨範圍增長而成正比的增長。當然他在一瞬間能感知到的範圍和處理信息的極限是多大我們無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