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了好幾次。經過中國氣象工作者的研究,找到了其中的規律性。

原來,海洋水溫對大氣有直接影響。據科學家計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2℃釋放出的熱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氣溫度升高。而海水又是透明的,太陽輻射能傳至較深的地方,使相當厚的水層貯存著熱量。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熱能可使全球大氣增加60℃。可見,海洋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成為一個巨大的“熱站”,通過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成為一個巨大的“熱站”,通過能量的傳遞,不斷地影響著天氣與氣候的變化。另外,高溫的黑潮與北方相對低溫的海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溫度差,形成了一條很強的海洋鋒區,通過海洋與大氣間的相互作用,就會使氣候發生變化。大氣鋒區正是冷暖空氣交界的地方,從而也是降雨的區域。所以,當1953年黑潮位置南移後,海洋鋒區也南移,使大氣鋒區和雨帶也相應偏南。第二年,江淮流域雨水增多,出現水災。1957年和1958年,黑潮北移後,大氣鋒區和雨帶也相應偏北,造成了長江流域梅雨空缺,出現了旱情。

大洋中的暖流所蘊藏的巨大熱能和對氣候的影響,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1911年,美國國會展開了一場激烈辯論。辯論的內容既不是軍備預算,也不是總統候選人名單,而是一件關於搶奪海流的提案。

議員們為什麼要搶奪海流呢?他們要搶奪的不是一股普通的海流,而是世界上第一大海洋暖流——灣流。

對於灣流的存在,人們早已知曉。1513年,西班牙海軍上將蓬薩·德·列奧涅率領一支艦隊遠航來到北美洲,準備在佛羅裏達岸邊下錨停泊。正當海員們忙碌不已時,人們突然發現,艦隊中一艘船獨自向北漂去。人們叫著,喊著,但毫無用處。列奧涅海軍上將下令該船水兵迅速歸隊,但海洋中的一股神秘的力量卻在繼續驅趕著漂船。那艘船上的人們經過一番拚搏,好不容易才把船開了回來。

這種現象引起列奧涅的注意,經過調查,發現佛羅裏達半島附近洋麵上有一條海中“河流”在浩浩蕩蕩地奔流。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墨西哥灣流。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灣流雖然有一部分來自墨西哥灣,但它的絕大部分來自加勒比海。當南、北赤道流在大西洋西部彙合之後,便進入加勒比海,通過尤卡坦海峽,其中的一小部分進墨西哥灣,再沿墨西哥灣海岸流動,海流的絕大部分是急轉向東流去,從美國佛羅裏達海峽進入大西洋。這支進入大西洋的灣流起先向北,然後很快又向東北方向流去,橫跨大西洋,流向西北歐的外海,一直流進寒冷的北冰洋水域。它的厚度為200~500米,流速205米/秒,輸送的水量比黑潮大15倍。

灣流蘊含著巨大的熱量,它所散發的熱量恐怕比全世界一年所用燃煤產生的熱量還要多。由於它的到來,英吉利海峽兩岸每2米長的土地享受著相當每年燃燒6萬噸煤所發出的溫暖。如果拿同緯度的加拿大東岸加以對照,差別更為明顯:大西洋彼岸的加拿大東部地區,年平均氣溫可低到-10℃,而同緯度的西北歐地區可高到10℃。

議案一提出,有人拍案叫好,有人提出異議,理由是:“一旦暖流被迫改道,沿美國東海岸北上後,冬季寒冷的大陸與溫暖的海洋之間會產生一個明顯的氣壓差:陸地冷,氣壓升高;海麵暖,氣壓降低。結果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美國大陸仍然享受不到這份溫暖。”

於是,這個奇特的提案沒能通過。80多年過去了,灣流仍然按照原來的路線暢流著。

也許是受美國搶奪暖流提案的啟發,利用暖流改造地球氣候的設想,後來接二連三地出現。

前蘇聯工程師舒米林和波裏索夫曾精心設計了一個調動兩洋海水的龐大工程,建議造一條長74000米、高50~60米的巨型堤壩,將白令海峽截斷,然後在壩體內安裝幾千台抽水機,把太平洋的海水送入北冰洋,從而造一股強大的暖流,通過北極地區流入大西洋。這樣,暖流便使沿途的西伯利亞和北美洲的寒冷氣候變暖。相反,也可以把北冰洋的海水抽入太平洋,從而使大西洋的灣流經過北冰洋,流入太平洋。這股暖流就會融化北冰洋的浮冰,使北緯度廣大寒冷地區變暖。

他們為這一工程的前景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北冰洋的冰雪消融了,成為長年通航無阻的國際航線,前蘇聯4800多千米的北冰洋海岸線全部解凍,熱帶向北延伸。溫暖的北冰洋將為人類提供極其豐富的魚蝦和礦產……

美國科學家蓋爾哈撒韋則另有觀點,他設想從格陵蘭到挪威建築一條長約1700千米的海上大壩,把北冰洋和大西洋攔腰截斷,阻止大西洋暖流進入北冰洋。他認為,如果大西洋溫暖的海水把北冰洋巨大浮冰融化,便會造成悲劇的冰河時代。

日本科學家崎宇三郎也富有想象力地提出建議:填平深20千米、寬10千米的韃靼海峽,以阻擋來自鄂霍次克海的寒流南下,提高日本海域的海水溫度,使日本北海道和東北地區氣候轉暖。

改造海洋暖流使氣候變暖至今仍是“紙上談兵”,能否可行並付諸實施,還得看今後科學技術的發展。黃河“幾”字形的成因

黃河有一個令人十分注目的特點,就是在流程中形成一個大大的“幾”字形,在世界萬千條河流中,獨樹一幟。黃河為什麼是“幾”字形呢?這要從河流為什麼總是彎彎曲曲的來解釋。

如果你注意的話,就會發現,每一條大的河流都是由一條主流和若幹條支流組成的。河流裏的水,主要來自天上的雨水,此外,還有地麵水和地下水注入河流中。這樣,每一條河流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不會是筆直的。河水所經之處,左右兩邊的流速也不會完全相等,有的地方河岸坍了一些變寬了,有的地方則被樹木、石頭或其他雜物堵塞,流速都會發生變化。另外,河流兩岸的組成物質也是有差異的,有的堅固,有的不堅固。種種因素,都會導致河床彎曲。河床一旦彎曲,就會愈演愈烈。這是因為水流方向直指凹岸,而且還有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從凹岸流向凸岸的橫向運動,使凹岸更受衝擊,而凸岸的地方則流動慢,力量較弱。這樣,在凹岸一方,泥沙比較容易被衝走,河床較深,河岸也較陡;凸岸因為水流較緩,泥沙不但不會被衝走,反而在這裏堆積了起來,越堆越多,使凸岸越來越凸。河道便越來越彎曲了。

黃河的彎曲也不外乎以上的原因。但黃河能成“幾”字形彎曲,則有它獨特的原因。大約在50萬年以前,黃河流經的地方並沒有大河,隻是一些湖泊和小河,像星星一樣密密分布。大約5萬年之前,陸地大變動,先是秦晉高原的小河和湖泊串通起來,形成南北走向的一條大河,又向北伸展切開了分水嶺,和內蒙古至寧夏的一段東西走向的河流彙合,形成一條“Z”形河流。不久,“Z”形河流不斷壯大,並以更大的聲威向上遊發展,打通了賀蘭山和桌子山之間的一些小河,把寧夏一帶的水係納入黃河。這樣,“幾”字形就基本形成了。後來,又經過漫長的曆史變遷,形成了今天這條從巴顏喀拉山發源而到山東省墾利縣入海的大黃河。這個“幾”字形,卻一直保持著,沒有改變。是誰最早發現了美洲大陸

1492年10月12日,偉大的航海家、探險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從那天起,他的名字便被載入了史冊。然而最近有些曆史學家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真是哥倫布最先發現了美洲大陸嗎?

誰最早發現美洲?關於這一點,自18世紀60年代起,人們便開始爭論不休。

1761年,法國漢學家金勒根據中國古書《梁書》的記載,對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說法提出了異議。金勒認為,如果古書記載無誤的話,最早發現美洲者應是公元5世紀的中國僧人慧深。以後美國、哥倫比亞、墨西哥都有人發表文章,同意金勒的看法。

1987年,墨西哥的古斯塔沃·巴爾加斯教授綜合了專家們的意見,以大量的實物和圖片,寫了一本名為《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是中國人》的書,該書談到,在哥倫布以前大約1000年,中國南北朝宋文帝的時候,一位名叫慧深的僧人曾率人乘帆船離開中原,沿阿留申和阿拉斯加航行,到達當時被稱為扶桑國的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