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類型:火山島。它是海底火山露出水麵的部分。島貌峻拔,與大陸島、珊瑚島有明顯的不同。當初,火山隱沒水下,經過不斷噴發,岩漿逐漸堆積,終於高出水麵。世界海底山脈最高峰的冒納開亞火山,就是火山島夏威夷島的主峰,其海拔高度4205米,水下部分還有5998米,總高10203米,比珠穆朗瑪峰還高1355米!世界第十八大島、麵積為103萬平方千米的冰島是上千個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夏威夷群島成直線排列,是一列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阿留申群島成弧形排列,是成列環狀海底火山噴發而成的。

第三種類型:珊瑚島。它隻存在於熱帶、亞熱帶海域。在海底丘地或海底山脈山脊上,有大量珊瑚蟲營巢生活,同其他殼體動物構成龐大的石灰質巢體。舊的死亡,新的又在殘骸上繼續生長,不斷向海麵推進。在最適宜的條件下,1000年才能長高36米,長到海水高潮線就停止生長了。大海幾經滄桑,或地殼上升,或海水下降,珊瑚礁露出水麵便成了島嶼。全球珊瑚礁的麵積達27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歐洲、南美洲麵積的總和,但其絕大部分沒於水下,出露為島的麵積並不多。太平洋的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印度洋的馬爾代夫,我國的南海諸島,都是典型的珊瑚島。

第四種類型:衝積島。它位於大河的出口處或平原海岸的外側,是河流泥沙或海流作用堆積而成的新陸地。世界最大的衝積島馬拉若島,是世界第一大河亞馬遜河的河口島,麵積40萬平方千米,列為世界第三十大島。我國長江口的崇明島、長興島,黃河口的孤島,都是衝積島。加拿大東岸的塞布爾島,美國東海岸的特拉斯角,我國的蘇北沙洲,都是海流加上風力堆積而成的沙灘,其位置不固定,成為航行的危險區。

除上述大自然形成的四類海島外,人們還動用現代科學技術築造了人工島嶼。這類島嶼為數不多,麵積極小,但經濟意義很大,前景可觀。今後還將擺脫泥沙島的窠臼,構築巨大的鋼鐵浮體,在海上建設工廠、展覽館、公園、旅館以至整個城市,大大擴展人類活動的基地。

海島有消有長。有些在火山、地震、水流或人力破壞下縮小或消失了;有的則在擴大,有的海域冒出了新島。珊瑚島倘能得到良好的保護,一般都能緩慢擴大麵積,可惜不少珊瑚礁已被采來建房、築路或燒石灰,使珊瑚蟲千百年的勞動成果毀於一旦。荊冠海星是珊瑚礁的大敵,世界上已有10%左右的大環礁給它吃掉了;有的島嶼下麵被吃空,地麵塌陷。人類應該像滅蝗一樣來撲滅荊冠海星。海底火山爆發,常常給人類增添一些新島。1973年,日本一座008平方千米的西之島附近海底火山爆發,堆出一個比舊島大3倍的新島,最終連在一起。冰島南岸32千米外122米深的海底,1963年火山爆發,到1967年共噴出7000萬立方米碎屑,流出3000萬立方米岩漿,造出一座28平方千米、海拔178米的新島——蘇爾特塞島。海水為什麼會發光

1975年9月1日傍晚,在江蘇省近海朗家沙一帶的海麵上出現了奇特的亮光,亮光隨著波浪的起伏,就像燃燒的火焰那樣不停地翻騰著,直到天亮才慢慢消失。第二天夜晚,亮光再次出現。以後每天夜晚,亮度都逐日加強。到第七天,比前一天更亮,海麵上出現很多泡沫,當漁船駛過時,激起的水流如同燈光照耀一樣,特別明亮,水中還有珍珠般閃閃發光的顆粒。幾小時後,這裏發生了一次地震。

這種海水發光的現象,被稱之為“海火”,它常出現在地震或海嘯之前。1976年7月唐山地震的前一天晚上,秦皇島、北戴河一帶的海麵上也出現過發光現象。1933年3月3日淩晨,日本三陸海嘯發生時,人們看到了更奇異的“海火”。波浪底下出現了三四個草帽般的青紫色圓形發光物,排成一排向前移動。後來,互相撞擊的浪花攪碎了這些圓形發光物。

“海火”是怎樣產生的?大多數人認為這與海裏的發光生物有關。海水裏的發光生物因受到擾動而發光是早為人們熟知的現象。發光生物種類很多,除甲藻外,還有許多細菌和放射蟲、水螅、水母、鞭毛蟲,以及一些甲殼類、多毛類等小動物。因此人們推測,當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嘯的劇烈震蕩時,便會刺激這些生物,使它們發出異常的光亮——“海火”。

一些學者卻另有說法。他們指出,在狂風大浪的夜晚,大海也同樣受到擾動,而為什麼不產生“海火”呢?

美國一些學者通過實驗發現,當強烈的地震發生時,頻頻出現的岸石破裂,人們會看到耀眼的光亮。所以,他們認為,地震“海火”的產生與岩石破裂有關。但海嘯(地震海嘯除外)發生時,並沒有大量的岩石爆裂,“海火”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些人認為,“海火”作為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很可能有多種成因,生物發光和岩石破裂發光隻是其中兩種成因。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其他成因。究竟還有些什麼成因,至今還是一個待解的謎。深海潛流是怎樣形成的

在海洋的深處,有流量很大的潛流。

許多科學家推斷,在海麵下幾百米的深處,海水流勢減弱,到了海麵以下幾千米處,海流已不複存在。

現在科學考察已經證明,上麵的推斷有很大的局限性。過去,科學界所知道的是在太平洋海麵上從南緯20度到北緯20度的海域,也就是“南北赤道海流”範圍內的海水都從東向西流動;但在北緯75度附近的海域裏,有一股長10000多千米帶狀的狹窄赤道逆流形成,是從西向東流動的。這股逆流,在海麵下深約100米的水層中,逐漸減弱消失。

可是,1950年科學家湯森·克隆威爾新發現的赤道潛流,出乎人們的預料,在海麵200米深處海流幅寬達300千米,而且在100米深處的流勢最為強大,中心流速每秒可達150厘米。後來這股海流被稱為“克隆威爾逆流”。“克隆威爾逆流”從西經92度到東經160度,總長為6500海裏。它一般都在赤道海麵上流動,有時也浮到海洋表麵漂蕩。

1955年,在汪洋大海裏,德國海洋學家衛斯特發現在接近南美沿海約幾千米的深水層中,有一股流勢特別驚人的巨大潛流。這股潛流在南大西洋、巴西和阿根廷海域內,靠近南美大陸,在1500~4000米深處,幅度很小,衛斯特已經測定,在巴西海域的海麵下1500~4000米深水層中,它的流量比黑湖還大。奇怪的是,在對岸的非洲海域,卻觀察不到任何海流的跡象。

海洋裏共有多少潛流、逆流以及它們的成因等問題,目前尚未找到答案。海水“密度躍層”的探索

100多年前,在大西洋西北洋麵上,有一艘漁船正在進行捕撈作業。漁船把網撒到海裏,便拖著漁網前進。突然,船速明顯降低,仿佛從沙灘上奔向大海的人,一下水就走不動似的。

船員們大吃一驚,腦海裏立刻閃現出一係列海怪的傳說,莫非自己的船被海怪攫住了,恐怖感立刻籠罩全船。

船長命令全速前進。可是任憑機器怎麼吼,螺旋槳怎麼轉,這船卻一步也不能移動了。會不會是漁網拖住了什麼東西?

船長下令:“收網!”

船員們拚命地往上拉漁網。可是,越拉,大家越害怕:從來都是撒開的漁網,今天卻被卷成長長的一縷,仿佛有一隻巨手扯著漁網,要把漁船拖向可怕的深淵。

“棄網!”船長膽怯地下令。

船員們操起斧頭,三下兩下就把漁網砍斷了。然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漁船仿佛被黏性無窮的膠水粘住了,一點兒也動彈不了。

船員們驚恐萬狀,有的祈禱上帝保佑,有的哀求海怪寬恕……

正當船員們絕望的時候,突然有人發現漁船開始動彈了,起先是慢慢移動,接著越來越快,終於脫離了這個令人恐怖的地方。

漁船返港了。船員們向親人訴說著這次奇遇。可船為什麼會被海水“粘”住?他們除了解釋是海怪作祟外,誰也說不清到底是怎麼回事。

無獨有偶,海水“粘”船的事也被挪威著名探險家南森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