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量的有機物進入海洋有利於植物的生長,為什麼又會造成生物死亡呢?這是由於密集的赤潮生物或其胞外物質堵塞了魚類的眼,可使之窒息死亡。同時由於赤潮生物的屍體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這樣會引起海水嚴重缺氧,甚至形成硫化物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如果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及其休眠孢子,或當赤潮生物死亡時所釋放出來的毒素被海洋動物攝食、吸收後,就會造成中毒死亡。如果人食用了這種含毒素的海產生物,也可能造成中毒或致死。
進入海洋的有機物和營養鹽除了能夠引起赤潮、破壞生物資源、影響海洋生態平衡外,還能成為各種細菌和病毒的良好養料,因而促使其大量繁殖。聯合國的一份報告認為:紐約港由於接受了大量的生活汙水和廢物,細菌數目急劇增加。從1948~1968年的20年間,細菌數目增加了10倍。海水中的病菌還可以進入魚、貝類的體內,有的可直接危害其發育,有的則通過魚、貝類而進入人體,引起傳染病。我國1988年春季上海市居民就由於食用了這種帶病毒的毛蚶而引起甲型肝炎流行。
大量的有機物進入海洋並沉入海底,還增加了將該海域變成“死海”的危險性。如波羅的海的某些海區底層已經無生命存在了。這是由於波羅的海屬近乎封閉性內海,海水與大洋水的交換量極少,相反受陸地水的影響很大。大量的有機廢水進入波羅的海後,除了海水中的生物活動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以外,這些有機物在分解時也要消耗掉大量的氧氣,加上電體交換不良,氧氣供應不足,致使水體出現了缺氧現象。有的海底部分海水中的溶解氧幾乎為零,並出現了硫化氫,這時此海區就不會有生命存在了,也就變成了“死海”或“水沙漠”。海岸線變動之謎
地球表麵上陸地和海洋之間的海岸線,每天都在變化著。住在海邊的人都看到過,漲潮的時候,海水泛起白沫,呼嘯著向海灘上湧來,淹沒大片大片的沙灘,退潮的時候,海水又悄然無聲地退回到海灘以外很遠的大海裏。
但是,這種因潮水漲落引起的變化畢竟太小,而在最近地質曆史時期中,全球範圍內的海岸線變遷卻要大得多。
據科學家研究,最近二三百萬年來,海岸線起碼發生過3次全球性的大變動。有時,海水漸漸退去,原來在海麵以下的大片土地變為陸地;有時,海水又漸漸漲上來,使沿海大片土地淪為滄海。海水就是這樣時進、時退,幾乎永不休止。
海岸線變動的幅度有多大呢?
就拿距我們最近一次的大海退來說吧。海水在距今大約7萬年前開始下落,一直到離現在兩三萬年前,海麵才退到最低點,持續時間達四五萬年之久。當時的海平麵要比現在海麵低100多米!那時地球表麵的海陸分布是個什麼局麵呢?
就拿我國沿海地區來說,現在渤海平均水深隻有21米;福建和台灣之間的台灣海峽,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水深都不足100米。因此,當海平麵下降100多米的時候,渤海消失了,台灣和海南島與我國大陸連成一塊完整的大陸。
同樣,由於中國東部的黃海海底大部分露出水麵,朝鮮、日本和中國大陸之間沒有了海水阻隔,也連接起來。
世界海陸分布形勢當然也會發生驚人變化:白令海峽的消失,導致亞洲和北美洲相連;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的消失,使現在散布在海洋中的巽他群島連成一片陸地,從而使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也連接了起來。世界其他地方,凡是海水水深小於100多米的海區都變成了陸地。
科學家作出這樣大膽的判斷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有的。
下麵我們就舉出幾個有趣的例證來說明這個問題。
幾年以前,我國一艘輪船在離渤海海岸200多千米處作業,在那裏的海底打撈起一塊沒有被水衝刷過的披毛犀化石。
披毛犀是一種早已滅絕了的動物,滿身披掛著棕褐色的粗毛,生活在寒冷的草原上。披毛犀的存在,說明在地質曆史時期裏,渤海確實曾經是陸地。
20年前,一艘日本漁船在日本和朝鮮半島間的對馬海峽打魚,當拖網從海中拖上漁輪之後,人們發現,在一群活蹦亂跳的海魚中間,有一段長約1米的象牙,稱一稱,足有18千克。
漁民們把這段象牙送給科學家。科學家經過鑒定,認為這是大約生活在16000~33000年前的一種古象牙齒。
那時,現在黃海所在的地區也是一片遼闊的草原,長相稀奇古怪的古犀和古象就是這片草原的主人。
科學家能夠列舉的證據還有很多。
比如,一些現在被海水隔開、遠離大陸的島嶼,島上的野生動物與大陸上的十分相似。據科學家們調查,我國海南島的22種野生哺乳動物中有16種和大陸上的完全相同。另外6種,在大陸上也能找到相近的種類。
巽他群島中的三大島:蘇門答臘、爪哇和加裏曼丹,雖然被海水隔開,島上的哺乳動物種類卻完全相同。就連河裏的魚以及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也沒有什麼差別。
要知道,那些隻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魚,是絕對沒有辦法越過寬闊的鹹水海洋,遊到另一個島嶼上去的。
所有這類事實都證明,在不太遠的過去,這些現在被海水隔開的海島曾經是彼此相連的。
那麼如何解釋海麵這種大幅度升降的原因呢?
歸納起來,大致有三點。
第一,氣候的變遷和冰川的進退,這是造成海麵升降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最近二三百萬年間,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幾次大冰期。冰期來臨,氣候變冷,地球上的水不斷變成了雪,降落在陸地上,最後堆積成很大的冰川,而不能流到海洋裏去。降水的來源主要是海水蒸發,但大海中有蒸發損失而沒有補充,當然水就越來越少。這樣,海麵就慢慢地降低了。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最近發生的3次大海退就是這種原因造成的。而一旦冰川消融,陸地上大量的水流回海洋,海麵就會再度上升。
第二,地殼的升降運動。地質曆史上一些海陸變遷,常常是由於地殼升降造成的。由於地殼構造力的作用,可以使原來的深海隆起成高山,也可以使高山淪為深海。
第三,河流的泥沙淤積。在一些大河入海口,常常因為河流帶來大量泥沙,淤積成寬闊的三角洲。有的河流泥沙很多,三角洲向大海擴張的速度十分可觀。我國的黃河三角洲,每年要向渤海前進約2000米。
嚴格來說,後麵兩種變化還不能算作海麵本身的變化,隻是陸地變高或者變低產生的海陸變遷而已。紅海擴張之謎
1978年11月14日,北美的阿爾杜卡巴火山突然噴發,濃煙滾滾,溢出了大量熔岩。一個星期以後,人們經過測量發現,遙遙相對的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之間的距離增加了1米,也就是說,紅海在7天中又擴大了1米。
紅海是奇特的海。它不僅在緩慢地擴張著,而且有幾處水溫特別高,超過50℃。紅海海底又富集著特別豐富的高品位金屬礦床。這些現象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被稱為紅海之謎。
紅海之謎在60年代才有了端倪。海洋地質學家解釋說,紅海之謎在於海底有著一係列“熱洞”。在對全世界海洋洋底經過詳細測量之後,科學家發現大洋底像陸上一樣有高山深穀,起伏不平。在大洋洋底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條長75000多千米,寬960千米以上的巨大山係縱貫全球大洋,科學家把這條海底山係稱作“大洋中脊”,狹長的紅海正被大洋中脊穿過。沿著大洋中脊的頂部,還分布著一條縱向的斷裂帶,裂穀寬約達13~48千米,狹的也有900~1200米。科學家通過水文測量還發現,在裂穀中部附近的海水溫度特別高,好像底下有座火爐在不斷地燒,人們形象地稱它為“熱洞”。科學家認為,正是熱洞中不斷湧出的地幔物質加熱了海水,生成了礦藏,推擠著洋底不斷向兩邊擴張。
1974年,法美開始聯合執行大洋中部水下研究計劃。計劃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到類似紅海海底的亞速爾群島西南的124千米的大西洋中脊裂穀帶去考察。
乘坐深潛器的科學家們沿著大洋中脊移向裂穀,在噴吐熾熱岩漿的“熱洞”旁,親眼看到了裂穀正在緩慢張裂的情景。“熱洞”周圍的水溫特別高,美國地質學家巴爾特把潛水器溫度探測計放在“熱洞附近的熱水噴泉中,深潛器艙內指標儀上的指針超過了華氏650的最高刻度,溫度計因超量程而熔化了。事後確認水溫達華氏1000度左右。
由於“熱洞”周圍的海水高溫造成別具一格的海底地貌。一般情況下,岩漿噴出之後,一遇到冰冷的海水就迅速凝結,形成鱗莖狀的桃形玄武岩塊,而“熱洞”附近噴出的岩漿在過熱的海水中渦動、盤旋,緩慢地冷卻,形成了特殊的海底熔岩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