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今夜,空氣潮濕而溫暖,桂花在廊下不分四季地開著,淡淡的香氣環繞著我的小屋。在燈下攤開稿紙,我微笑地寫下這封信的標題:愛是一切的泉源。
是的,我親愛的朋友,愛是一切的泉源,在這世間,唯一能讓我們在失望的時候不覺得悲苦,在受盡磨難之後仍然能重新再來,在極簡陋的環境裏能看到最大的幸福的,就是那深沉寬廣的愛。
初生嬰兒也許並不知道這些。在最初的一、兩個月裏,他隻注意自己,隻尋求自身的滿足,他好象隻願傾聽自己內部的聲音,隻要內在給他舒服的感覺,他就會很安定,別無他求。
到兩個月大時,對於巨大的聲響,強烈的光,開始有了反應。這時候他的社交性開始發展,他注意人的聲音,開始對人微笑。到了三個月後,慢慢開始觀察他周圍的世界,此時,他會自動把頭轉向各個方向,不管他所看到的是什麼東西,都會使他感到非常高興。
心理學家認為,嬰兒的微笑是他要參加團體生活的第一步,從這一步開始,他與人間有了愛的交流。所以,做父母的要非常歡迎這個微笑,同時也要以微笑來還答他。這個微笑是向他表示,我們歡迎他的加入。父母對嬰幾時期的孩子就常給他溫暖的笑,是奠定孩子對人類和氣與合群的基礎。
所以,不要以為孩子太小就不理會他,也不要以為他不會說話就不與他交談,更不要因為他很乖、不吵鬧,我們就把他放在一邊很久不去看看他。親愛的母親們,我們要在最初的時機裏把握住與孩子交流的機會。
孩子最初的伴侶就是父母,你若不去愛他的話,還會有誰去愛他?所以,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多與他交談,對他微笑,擁抱他,向他表示我們的愛。在他成長的時候,他也會學會愛父母、愛朋友、愛這個社會、愛這個世界。
而愛是一切的泉源,尤其是美的事物的泉源,以愛的眼光來看宇宙,你將會看出無限的美好。
我的姐姐給我講過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國王,希望能夠創造出一種世界語來。他認為,假如人生下來以後,能不受環境的影響,而在說話時開始說出的語言一定是最正確,最適合作為世界語的基礎的語言。
於是,正因為他是一國之君,很容易地,他就征召了一些有經驗的保姆,再建造了一個設備很完善的育幼院,再從全國各地抱來一些剛出生的嬰兒放在裏麵,一個小社會就成型了。在這個小社會裏別的都與外界沒有不同,唯一的誡條就是:保姆在孩子麵前不能開口說話。既不得彼此交談,也不得以任何親昵的聲音來逗引孩子。
於是,實驗開始了,保姆們為怕犯錯,連一點親熱的行動都不敢表示,不過,在嬰兒其他生活的照料上,卻是用最細心,最謹慎的方式在進行。幾個月過去了,當國王來到育幼院,渴切地希望聽到嬰兒最初的話語之時,卻發現,他的計劃徹底地失敗了。
所有的幼兒在能開口說話之前都死去了。
沒有愛的小生命是枯萎了的花朵。我想,這也許是個虛構的故事,可是,我仍然很恨那個自作聰明的國王,姐姐說完這個故事後,好幾天,我心裏都很不快樂。
在這世間,唯一不能安排、不能控製、不能解釋的東西就是愛。幸運的是,這一種感情是與生俱來,每個人都能享有的上天的福祉。
所以,親愛的母親們,讓我們在教孩子們知道什麼是美之前,先使他知道什麼是愛吧,好嗎?你向我這都市中的“逃空穀者”,空投豐富的精神食糧來了。
空投豐富的精神食糧來了
——張秀亞與沉櫻友情溝通
沉櫻:
收到你二月十二日的航空信,我捏在手裏沉甸甸的,心中不覺一喜:你向我這都市中的“逃空穀者”,空投豐富的精神食糧來了。
信中提到你住居的那個城中的景色,令人神往。最吸引我的,還有提到英國那市立圖書館的一段:閱覽室中,豪華客廳一般的設備,沙發座,閱覽者可以隨便到成排的架子上去取書,然後靠在軟綿綿的椅背上去讀,悠閑寫意,一如在自己的家裏……不禁使我聯想起古城文津街的國立圖書館,在學校的四年,一小半的時光是在那裏度過的,自我校後門出來,穿過沿街那一排法國梧桐,就可以看到那典麗的建築了,碧琉璃屋頂,淺灰的牆垣,玻璃是和天空同一個顏色的,每次看到它,不知為什麼我總會想到“雁橫南浦,人倚西樓”的句子,大概那建築是太像“詩”了。那圖書館前麵,是兩排整齊、墨綠的小鬆樹,坐在樹旁的石凳石桌旁,仰頭望去,是蔭蔭的藤蘿,枝葉的縫隙裏,是蔚藍的晴空。我最愛樓後那一片清陰,坐在那裏可以沉思、冥想,整個的“寂靜”是屬於自己的。我當時曾想,如此優美的圖書館,隻缺少一個宿舍了,不然,一生都可以浸潤在那圖書的芳香裏,寫到這裏,我記起明儒歸有光那篇《項脊軒記》,其中曾有“借書滿架,偃仰嘯歌”的句子,想不到震川先生也是一個愛借書的人,隻是看了他“借書滿架”我有個疑問,不知那些書他是久借不歸呢?還是暫借來的?他能對著那些書而放歌,可見他已感到精神上的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