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結局(3 / 3)

縱觀希孟在大明大清間短暫的生活,卻完成了她成長的過程。

對與繡技,她最大貢獻是使顧繡技藝臻於成熟,並且發展成為顧繡,在技法上進行突破,完成了史無前例的繡技大融合。

十五年期間,她遍訪名師,繡有傳世作品:《洗馬圖》、《鬆鼠葡萄》、《扁豆蜻蜓》等。

容塵的師傅董其昌這樣評價希孟的顧繡:“精工奪巧,同儕不能望其項背,人巧極天工,錯奇矣”。是為“針聖”。

詩人郭榮在題韓希孟繡品《序言》中寫道:“凡人物、翎毛、花木、蟲魚之類,深淺濃淡,無不如意,亦無針痕線跡,使人不辨為繡為畫。”

希孟的繡藝為顧繡增添了藝術內涵,從而確立了顧繡卓越地位,成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這是希孟知道她穿越過來要完成的任務,並且按照自己的喜好,結合當時宋繡和明繡的所有特點,發揚了顧繡的優點,並且獨創了新的顧繡,這種秀繡被她自己命名為“露香園顧氏繡”,亦稱“韓媛繡”。

同年,大清政府一道聖旨宣布,這位繡了滿清開國龍袍的希孟為:天下第一繡。

並且所有曆代皇帝登基的龍袍上所繡之龍必需出自顧繡子孫的手筆,並封這種繡法為:神秀。

民間繡房開始大事學習顧繡的技法,一時間,原先留下來的宋繡和明繡等繡皆宜失傳,隻留下這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顧繡。(後由顧繡的基礎上,染發出了後代的蘇繡等四大名繡。)

Ps:以下不計費,這是寶寶無意間百度看到的傳奇人物,就由這些片段寫了這本書。寶寶筆力有限,沒有將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寫得出彩,不過寶寶會加油的,請親們繼續關注。

韓希孟嫁入顧家,正值露香園鼎盛時期,高朋滿座,衣食無憂。丈夫顧壽潛曾師從明代著名大書畫家董其昌,不僅能詩善畫,難得的是對顧繡亦情有獨鍾,別號“繡佛齋主人”。夫婦兩人琴瑟和諧,進一步發展針法的特技加之絲線輔助羽毛、麻、絨等豐富色彩和質感,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繡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鬥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入繡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繡完成繪畫之製作,不僅在顧繡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在中國絲繡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於世界染織史上亦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繡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繡技術。 這種摹仿繪畫的刺繡,對後世陳設性的刺繡影響很大。

1634春,韓希孟搜訪宋元名跡,臨摹8幅,曆經數年,彙成數幅方冊。由於她運針靈活,絲理平順,使作品有較強的質感和藝術表現力。全幅計有洗馬、仕女、仿米山水、鬆鼠葡萄、蜻蜓扁豆、華溪漁隱等8開,每開均繡有“韓氏女紅”印章,末開繡題“韓氏希孟”款,對幅均有董其昌題讚。其中仿米山水和華溪漁隱在刺繡上又輔以筆墨渲染,充分體現了宋代畫家米芾繪畫中煙雨蒙蒙、江波浩渺的氣韻。

其中的《洗馬圖》仿趙子昂風格,《女後圖》摹宋畫風格,《米畫山水圖》仿米芾筆法,《花溪漁隱圖》仿元代王蒙筆法。冊尾有其丈夫顧壽潛的跋文,明代鬆江畫派代表人物董其昌逐幅題詞。這便是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堪稱繡畫第一藏的《顧繡宋元名跡冊》。無論施針、用色都極精細,靈活多變,把物象的生動情態表現得惟妙惟肖。這些作品已達到讓人分辨不出是繡還是畫的意境。(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