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我所知道的南洋模範中學》一文節錄,題目為編者所擬。趙憲初
南洋模範中學,是從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的附屬小學演變發展而來的。要談南洋模範中學的來曆,得從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談起。
(一)
南洋公學創始於一八九六年(清光緒二十二年)。創辦人是盛宣懷,字杏蓀,江蘇武進人,清末洋務派的一個重要官僚,辦過許多路(鐵路)、電(電報局)、郵(郵政)、航(輪船)、礦山(如漢冶萍公司)等洋務企業。他因為要辦理當時這些所謂“新政”,必須培養一批能夠懂得這些方麵事情的人材,於是奏請清廷,辦了兩個高等學校。一是北洋大學,辦在天津,就是現在天津大學的前身。另一個是南洋公學,辦在上海,就是現在交通大學的前身。在他辦南洋公學的時候,考慮到當時的官僚子弟大都隻懂四書五經,不懂西學,招來讀西學,困難很大,所以認為要先培養一批十幾歲的青少年,打好基礎。為了培養這批青少年,又要先培養師資,所以他主張在南洋公學辦一個師範班,再在這個基礎上設立附屬小學。他在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給清廷的《籌集商捐開辦南洋公學折》上說:
“臣惟師道立則善人多,故西國學堂必探源於師範;蒙養正則聖功始,故西國學程必植基於小學。”
“然臣前年創設天津頭二等學堂,旁求教習,招選學徒,大抵通曉西文者,多懵於經史大義之根柢,致力中學者,率迷於章句呫嗶之迂途。教者既苦乏才,學者亦難精擇,竊喟然於事倍功半之故,蓋不導其源則流不可得而清也。初擬籌設南洋公學,擬照天津分設頭二等兩學堂,繼念京師達成館未有開辦之期,滬館雖無所依仿,不可不先行設法籌辦。況師範小學,尤為學堂一事先務中之先務,既病求艾,相需已殷,急起直追,惟虞弗及。……”
“即於上年二月間,考選成材之士四十名,先設師範院一學堂。……複仿日本師範學校有附屬小學校之法,別選年十歲內外至十七八歲止聰穎幼童一百二十名,設一外院學堂,令師範生分班教之。”
依照這個計劃,南洋公學的附屬小學於一九〇一年成立。當時的名稱叫做“下院”(另有“上院”和“中院”,相當於大學和中學)。學生不是一百二十人而是七十二人,分成兩個班,每班三十六人,據說這是孔門七十二賢士之數。教師就是師範班的畢業生。小學開學的日期是一九〇一年辛醜陰曆二月初一日。
南洋公學開辦的時候,盛宣懷因為在北京做官,所以隻掛了一個督辦的名義,實際主持校務的是何嗣焜,字梅生,是盛宣懷保薦的。他的名義叫總理。下院(即附屬小學)的負責人先叫堂長,後改稱主事。
第一任小學堂長是吳朓。此人又名吳敬恒,字稚暉,後來是大名鼎鼎的反動頭目,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變中,是為蔣介石製造反革命輿論的急先鋒。據說吳隻作了二三天堂長就辭職。繼任的叫陳懋治,字頌平,他做了三年堂長,辭職他去。繼任的是林祖溍,字康侯,後來是上海的聞人。林擔任堂長、主事共七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時,辭職去路局工作並創辦文明書局。繼任的是沈慶鴻,字叔逵,別號心工。這幾個人都是師範班的畢業生,林和沈在小學開辦時就來校。沈擔任主事一直到一九二七年,前後共二十七年,對這個學校,花了很大的心血,作出了出色的成績。
在這裏要順便說“南洋”這兩個字。因為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和外國來訪的人,常常認為南洋模範中學是南洋華僑出資創辦的,或者是專門招收華僑子弟的。其實都不是。“南洋”就是指當時的上海。因為清末從閉關自守到鴉片戰爭後,就以天津和上海兩個城市作為對外貿易聯絡的主要口岸,設有兩個大臣,一個叫北洋大臣,一個叫南洋大臣,分別主管這兩個地區的對外事務。現在我們常常說起北洋軍閥,就是從袁世凱在天津培植起來的軍隊骨幹得名的。南洋這個名稱當時在上海用得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