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作為外地人,要準確無誤地梳理東莞30年曆史,其難度可想而知。
從2006年到2008年,我們前後十餘次往來於北京和東莞之間,進行了為期近三年的采訪調查。這樣的時間長度,在筆者的寫作生涯中還是第一次,原因隻有一個:要真正深入認識東莞,非一日之功!熱愛東莞,你就不得不這樣做。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覺得這部書對東莞30年巨變的認識仍然是局部的。
要完全認識東莞,需要熟讀這裏的每一個人,需要撫摸這裏的每一寸土地。
因為東莞人有著極為獨特的個性,天生就敢為人先,性得在機遇麵前超前探索、開拓進取,更住得居安思危,著眼未來,從而不斷地拓展思路。筆者也從中受益匪淺。在此,筆者還想強調一下東莞人的另一特性——低調謙虛。東莞人不事張揚,多做少說或者隻做不說。然而這一特性卻使得我們在東莞的采訪反顯難度。尤其在基層,請一些精英們談他們自己的輝煌業績時,總笑而少言,甚至笑而不言。這讓我們在本書中的敘述少了不少更多的精彩。然而我們感到幸運的是,東莞市委、市政府對本書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別是現任市委書記劉誌庚的人性化思維方式,和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筆者共同探討東莞的發展軌跡,令人感動。東莞市委常委江淩、王道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林嶽等領導同誌,為本書的創作更是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指導性意見,使得我們能夠得以完成任務。在此我們深表感謝。還感謝東莞文學藝術院名譽院長、著名評論家雷達,是他在整個采寫過程中牽線搭橋,以及曾小春等文友們的熱情幫助,更令我們難忘。
東莞今日之成就有目共諸,無需多言。
對於東莞的成功,仍有一些人不以為然,甚至有人還簡單而粗基地認為是幕發戶式的成功。其實也不奇怪,因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東莞。
然而誰也無法回避一個墓本事實:在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東莞在全國農業縣市中,一直是跑得最快的,而且東莞始終在奔跑!東莞所放射的改革與發展之光芒,璀璨奪目!
東莞的成功與成功的本質,在於她向世人昭示了一個經典範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東莞便是其中的一種模式,並且是光芒四射的模式!
這就是:東莞所走過的路,是中國乃至於全世界範圍內最接近於自發的一個城市化路徑,也可以說是農民自主的城市化。同時,東莞也為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提供T實現城市化、工業化和全球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