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建市(1 / 2)

在古代,造橋和修路一樣,是官府的德政和民間的善舉,是造福一方的公益事業。“橋梁道路,王政之一端”,是官府政績體現;士紳們造福鄉裏,可以獲得美名;就連方外僧道,也為“廣結善緣”,把修橋當作濟世渡人的功德。總之,在周書記心目中,周品正肯把財富用於造福鄉梓,覺悟一下子就深華了。

的確,哪怕改革開放已經有幾個年頭,社會上空前浮躁,“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呼聲層出不窮,但是依然沒有到後世“唯財富論”。在周書記這樣老派人的思想裏,隻有榮譽,信仰才是值得敬佩的。

而現在周品正的這個舉動,直接讓周書記把他的高度提升到和自己一樣的水平。的確,如果隻是攫取財富的話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把擁有的財富回饋社會,那還有什麼可挑剔的呢?特別是因為這次的道路建設成果,白雲縣也有了“撤縣建市”的底氣。

所謂撤縣設市,就是將原來的行政單位“縣“改名行政單位“市“,但縣級市仍然屬於地級行政區或省級行政區管轄。1981年,當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基本方向“的論述中提出:“以大中城市為依托,形成各類經濟中心,組織合理的經濟網絡“。1983年,“撤縣改市“序幕正式拉開。

1986年《關於調整設市標準和市領導縣條件的報告》規定:非農業人口6萬以上,年國民生產總值2億元以上,已成為該地經濟中心的鎮,可以設置市的建製。從1983年到1986年,是“撤縣改市“的第一波高潮。

在以前的時空裏,因為貧窮落後,白雲縣沒有趕上第一波撤縣建市的機會,直到九幾年的時候才堪堪達到要求,成為了“白雲市”,彼時縣城的道路已經從現在的隻有一條主街發展成到了三環,很有趕超首都的意思。但是現在的人們想不到那麼遙遠,在民眾特別是官員們眼裏,這是一個榮譽,也是很大的機遇。

雖然行政級別一樣,市級權限給有心之人帶來更多發展空間是毋庸置疑的。於是在1986年全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撤縣建市”活動,到處彩旗飄飄,鑼鼓喧天,人們像過大節一樣,為了美好的生活而張燈結彩。

以白雲縣的整體經濟實力和硬件條件,上報後幾乎沒有任何懸念就被審批下來了。這些年白雲縣算是在上麵都掛了號的,它成為白雲市實至名歸,要不是他的地理位置偏遠,麵積、人口都達不到要求,說不定連行政級別都要上調一下呢!

不過白雲市的市民們不在乎這個,級別這個東西,也就是官員們看中,和普通老百姓關係不大。白雲的地理位置尷尬,出門的兩條路都要過江,交通的不便也不能大力發展工業,因此大家老老實實種地,自己在家悶聲大發財就好。

所幸市委書記不是官迷——事實上,因為他主政白雲時間已經很久了,這次正好遇上撤縣建市,偌大的桃子自然有很多人看中,競爭尤其激烈。而作為有功之臣的周書記當然也不會虧待他,組織上早就已經和他談話了,直接調入省裏,任省農業廳副廳長,級別上升了一級,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以正廳級退休是他仕途的最大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