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播種(1 / 2)

問題完滿解決,於是大家又花了兩天利用上工的間隙在麥田裏掏出來幾隴地,打算等苗出齊了在移栽過去。現在早晚溫差還是很大,加上擔心會有“倒春寒”,到時候就損失慘重了,爺爺又用稻草鋪在種好的種子上,灑水保濕。接下來就要時刻關注種子的發芽情況,一旦冒頭,就要用篾片撐起來,再把稻草覆蓋上去。如果白天溫度太高還要及時撤掉,晚上再蓋回去。

如果有塑料薄膜就方便多了,可惜現在還沒有大量上市,屬於金貴的高科技產品。不過好在農家有的是時間去殷勤它,隻要不犯懶就不會出事。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本來就說的農事。特別在種子時期都是要細心嗬護的。最近公社也很忙,雖然分田到戶的呼聲越來越高,大家總有些受影響,出工幹活也不像以前那麼積極。但是身為農民是不能看著土地荒蕪,耽誤農時的。那簡直就是在犯罪。

農民是無比珍惜並熱愛著這片土地的,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再貧瘠的田地也要想辦法去耕種。他們不會想到,僅僅過了二十多年,整個農村的土地大麵積的拋荒。當種地的收入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生活所需,外麵的誘惑又越來越多,年輕人再也不會像先輩一樣老老實實地守著田地了。他們放棄了鋤頭,有了屬於自己的專屬稱號——農民工。

年輕人對種地不屑一顧,實在是沒有本事寧可在外麵無所事事地混著,也不願意回到農村學習種地。因為那樣會被人瞧不起,被同齡人恥笑。不得不說這是整個社會的悲哀,士農工商,當農民這個職業已經被嫌棄至此,我們賴於生存的基本都要被動搖了。

父輩們每次拖著已經年邁的身軀,做著對他們來說已經太過沉重的農活時,總是憂心忡忡地擔心,這些土地以後由誰來繼承?由誰來耕種?他們痛心疾首地看著那些不得不拋荒的耕地,看著土地從一年播三季,變成一年一季,還是如此地敷衍了事。剩下的隻有歎息而已。

幾十年一個輪回,這似乎是宿命般的流轉。國家剛成立時,承諾的“打土豪,分田地”實行,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製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製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結果執政者發現在短短的不到十年時間內,土地又通過種種方式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很多農民再度失去了土地。1958年開始到1959年,正處於大饑荒時期,在這種條件下大家抱團在一起,重新將土地集體化,公有化。

但是在挺過了三年自然災害以後,耕種公地的結果是農民們沒有直接的責任感,生產積極性不高,發生了社會懈怠現象。當個體認為自己的工作已湮沒在團體之中,就會在團體中懈怠下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包產到戶後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因此當這種模式走到了盡頭,國家不得不求變,重新將土地分配下來,農村又回到了小農耕作,小家經營的傳統模式。這在當時的環境下的好的,但是還是那句老話,“一年越過溫飽線,二十年沒過富裕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