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建設(1 / 2)

所幸的是,今年的冬播還是沒有楊小貝什麼事。但是等到了明年,隻要她還在這塊地界上麵,就免不了要下地幹活去了——自己家的地,無論你是工人、農民、老師、醫生,隻要你不是在遠得回不來的地方,都是要回家幫忙農忙去的。後來兩個姨媽早就搬出農村,住到城裏去了。但是每年農忙的時候還是會回來幫忙。

直到有一年夏天,大姨又收拾包裹回來幫忙,老媽一臉茫然地問你來幹嘛啊——早晚稻都沒有人種了,大家勉強把所以的水田種上一季中稻就不錯了。姐妹倆還唏噓了一場,從小忙到老的雙搶,就這麼消失了。忙得時候感歎農民的辛苦,可是真的沒有之後,又感覺惘然若失。

冬播結束後,田裏一年就算是忙到頭了。冬季作物田間管理也比較簡單,病蟲害也少,基本照看一下就行了。在接下來的漫長冬季,大家的工作就是打柴——準備來年的柴火。水利建設——堤壩、灌溉等維修、新建等。鄉親們管這叫搞建設。每年經過汛期,防洪設施。堤壩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維護,還有農田的溝渠、蓄水的水庫、池塘等的修繕。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先後建成了8萬多座大、中、小型水庫.為大家留下了一輩子都享用不盡的各項基礎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有很多的著名水利工程、水庫等,都是在哪個時代全部靠獨輪車、肩挑手提,沒有任何大型設備下完成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到現在已經不怎麼搞“大建設”了。但是每過幾年也會有類似於修路、修橋等需要大量人工的工程被攤派下來。

說起來這有點像古時候的徭役,但是好處是算工分,還包吃包住。去的地方往往十分遙遠,大家每人挑著扁擔、籮筐,男人們還要挑著糧食、蔬菜——沒錯,再遠也是自己帶糧食過去自己燒。這些工程往往動不動就搞“大會戰”,現場人山人海,附近幾個縣的農民都去,政府是不可能準備那麼多人的吃食的。

父輩們沒有哪個沒有參加過這樣的建設。每次說起來,對路程的遙遠不會抱怨,鄉下人誰還怕走路啊?不就是走個2、3天嗎?對工作的勞累也沒有人說起,雖然都不是自己的家鄉,參加過的工程他們並沒有得到好處,但是國家說了需要人,咱就去好了。住的地方是在當地老鄉家借宿,實在安排不下會有帳篷,也是一份新奇的體驗。農村人不怕苦,不怕累。但是吐槽最多的,居然是大老遠的運糧食。

上百公裏的路程,就算是隻背著行李也夠嗆,何況還要挑糧食?大伯到老了都還在笑談他被安排挑一擔南瓜,走了一天實在挑不動了,丟又舍不得丟,隻好半路上全都煮了,把大家撐得夠嗆。等到了以後卻發現糧食不夠吃,隻好厚著臉皮去找同樣參加建設的軍隊去借糧……

總之大家說起來都是歡樂滿滿。那個時候沒事誰也不會出遠門,沒有這些搞建設的機會,大家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走出白雲線。而且大家都是全村一起行動,呼朋喚友好不熱鬧。撇開辛苦的勞動不談,聽父輩說起來好像是去郊遊一樣。女人們的筐裏都會帶上鞋底子,半道上休息,還有工作中“打方”的時候,手裏就不停地穿針引線,同時大聲八卦說笑。這種時候男人們都會識相的走遠一點,否則要是懟起來,這麼些三姑六婆一起上陣,誰也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