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臘月(1 / 2)

在易家熱熱鬧鬧呆了一天,臨走的時候終於拿到了易慧芬的“庚帖”,也就是一張黃紙上麵寫的生辰八字,被媒人慎重其事地放好。這其實就是古代的“問名”,因為那個時候女孩子的閨名不外傳,隻有到婚約已訂的情況下,才會交給夫家。這就是說明把女兒交給夫家了,等到良辰吉日,上門迎娶就行。

訂婚儀式這就轟轟烈烈地結束了。從現在開始,兩家就算是正式走動了。逢年過節,老爸就得上丈母娘家裏送節禮,這叫“四禮八節”。“四禮”,包括“肉、魚、麵、蛋”,主要取其象征性的意義,而不是價值。其中還要加上應景的粽子、月餅等等食品。八節,是指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立夏、中元(月半)、中秋、重陽等八個節日。不過現在也沒有這麼講究了,不是每個節日必到,但幾個重要節日如中秋、端午、過年等,女兒女婿那是再窮也是要送節的。

結婚的日子也不是今天能夠定下來,還需要再走一道程序,叫“請期”,由男方父母再和媒人上麵,送上禮品,和女方家商量好吉時,才算的走完了結婚前的最後一道流程。可真夠繁瑣的!但是比起從前已經省略很多,千百年傳下來的婚禮習俗,代表著悠久的文化傳承,還是值得延續的。

這件大事完成,離過年就是倒計時了。今年年成好,大家忙年也忙得起勁,往年舍不得做的各式吃食都準備做一點,因此非常忙碌。這幾天天氣不大好,氣溫陰冷刺骨,但是家裏麵卻忙得熱火朝天的。

老家傳統的吃食,隻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做的,有米子糖、黃酥糖、芝麻糖等各種糖點,還有麵粉做成各種胚炸成不同形狀的麻花、“串串”等。這些都是非常費料的,麵粉反而是其次,主要原料是麥芽糖、雞蛋、糯米等等,全部都是好東西。對了,還費油。

無論做什麼甜點,都離不開麥芽糖。在這個資源缺乏,連紅糖都是靠進口的“古巴糖”的年代,到了過年的時候吃口麥芽糖也是無上的美味。這也是需要準備很長的時間才能製成,先把小麥發芽,然後切碎、發酵。待發酵好加水後用石磨細細地研磨出來,再把磨出來的汁水倒到大鍋裏熬煮。一直熬到糖稀狀才算成功。

做好的麥芽糖,顏色微黃透亮,粘性十足,散發著濃濃的甜香。小時候最愛的吃法就是拿著一雙筷子,攪一下後不斷地旋轉,這樣麥芽糖就會一圈圈地附著在筷子上,最後變成一個圓形的球,然後就可以拿在手上慢慢吃。

好久沒有吃到剛出鍋的麥芽糖了,楊小貝也不怕燙,把熬糖的時候鍋子上烤焦的糖塊撬下來吃,嗯!咯嘣脆,黏牙是黏了點,可是真香!自己吃還不算,每個孩子們用筷子卷一根分發,分享才會快樂啊!

大家對她的這種幼稚行徑完全無語了。都這麼大了,還和幾歲的孩子們搶糖吃……

其實你們不懂,在吃過那麼多年各式糖果的楊小貝看來,麥芽糖的滋味才是最純粹的原始甜香,這是再名貴的牌子也做不到的。所以對於吃貨來說,在做糖點之前蹭點吃的,再正常不過了。

吃食忙活了幾天,眼看就到了臘月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從小唱的兒歌沒錯,大家都是按照這個進度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