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貝哭笑不得。依稀記得上輩子家裏買的第一台風扇,也要到88年左右了。那個時候都還是村裏麵等一戶買的人家,引發了一陣轟動。很多人家都是特意過來看看,覺得好回去也買的。何況現在才80年,縣城裏有風扇的人家都還不多,可不就是個稀罕物嘛!
阿婆年紀大了,大老遠的走過來,歇息了一會兒才又起身,圍著風扇轉著圈看。“這鐵做的扇子咋長得不像扇子呢?”
感情這位還以為鐵扇子和大蒲扇一樣形狀的啊?楊小貝笑著說,“太婆,鐵扇子就長這樣的!”說實話這年頭的電風扇賣相實在不敢恭維,硬要描述的話就隻有一句話——傻大笨粗。全部都是用鐵做的,連接的位置也是焊接,那做工,那油漆……簡直辣眼睛。
可是在大家眼裏,這就是“高科技”了,在空調還沒有概念的年代,能不用自己動手扇風,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兒啊!阿婆又感歎了一番,奇怪地問,“怎麼不見它轉呢?”
楊小貝……我也很想它轉啊!可是從昨天開始停電,到現在還沒有來,也不知道哪裏又出了問題。有的時候也許就是電力不足,直接拉閘了。
費了老大的功夫,才讓阿婆明白電風扇是要用電才能轉起來的,現在沒電動不了。阿婆還是想看看有電它是這麼扇風的,又坐等了半天。結果天不遂人願,電始終都沒有來。
最後阿婆也隻要遺憾地回去了。走的時候還嘀咕呢,“這鐵風扇還是不好,沒電也轉不動,頂什麼用場?還是大蒲扇好嘛!”可不是,楊小貝搖著蒲扇送走了阿婆,回來的時候想,一開始農村的電器推廣不了,包括像現在很多人家電燈都沒有牽,就是因為電的不穩定性。
山區就是這樣,因為山高路遠,住戶分散,用電的問題到後世都一直是個難題。韓家衝經過兩次大的電改,基礎設施才能滿足日常用電所需,這裏麵國家的投入的確的巨大的。直到後來三峽大壩開始發電,位於周邊地區的人們別的不說,用電那是便宜很多的,所以反而要比沿海發達地區來得方便了。
但是這一切都要30年後了,從現在開始還有漫長的時間都是無緣無故停電的節奏。記得後來實在沒辦法,每家每戶都備著蓄電瓶,有點的時候趕緊充滿,停電的時候,電燈、電視機等都可以接到電瓶上麵用。現在想想應該是蠻危險的,但是那個時候,大家也是被逼無奈而想出來的絕招。
沒有電,又實在太熱,到了下午房間裏就像蒸籠似。在外麵樹蔭下麵反而舒服一些。楊小貝和老媽隻好轉移戰場,把躺椅和條凳都搬到樹蔭下。這個時候一般都沒有病人,要是來了,先在外麵聊聊,確定了再進去拿藥。私人診所就是這點好,沒有那麼多的規矩,自由散漫得很。
白天好不容易挨過,到了晚上也不好受。太熱了沒有風睡不著,可是總不能睡覺還用手打扇子吧?楊小貝總算知道了古代貴族得用倆丫鬟打扇的原因了,這絕對不是裝逼,是實際需要啊親!
不過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天熱自有天熱的裝備,竹床、竹躺椅等到了晚上都被搬到稻場上,大家一邊乘涼一邊吹牛聊天。一般最喜歡講鬼故事,或者是講古的時候,就是冬天的火爐旁,還有夏天的稻場上。一家子圍在一起,說說家長裏短,聽長輩們講那以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