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開頭難。前期的準備工作用了一年,真正開工建設的時候,哪怕同時起了兩棟,也沒有花一個月的時間,終於在臘月初十這個好日子,正好楊啟泰也放假回家,舉行了隆重的上梁儀式。這個房子是為了他建造,肯定是要他在場才說得過去的。
通書上說:上梁有如人之加冠。農村有句俗語:“房頂有梁,家中有糧,房頂無梁,六畜不旺“。可見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性。上梁儀式都十分隆重,整個過程可分為祭梁、上梁、接包、拋梁、待匠等幾程序。現在有所刪減,但是重要的幾步是必須要做的。
上梁前祭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人們將貼上紅紙或紅綢的正梁抬進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擺上豬、魚、雞、鵝、蛋、豆腐、香燭等祭品,由瓦匠、木匠等邊說好話邊敬酒。祭梁結束後,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頂。抬梁的時候要鞭炮齊鳴,上梁師傅要唱“大吉大利!“,大家都聽得喜氣洋洋的。
在上梁的過程中,要求將正梁平平穩穩往上抬,忌諱一前一後,高低傾斜。將正梁放平穩後,主人要將親朋好友送來的“五穀彩袋“搬到屋頂,放在梁的正中,寓意五穀豐登,並將紅布披在梁上。然後木匠將果品、食品等用紅布包好,邊說好話邊將布包拋入由主人雙手捧起的籮筐中,這個程序稱為“接包“,寓意接住財寶。
最熱鬧的程序是“拋梁“。當主人“接包“後,匠人便將糖果、花生等居高拋下,讓前來看熱鬧的男女老幼爭搶,人越多東家越高興,此舉稱為“拋梁“,意為“財源滾滾來“。村裏的孩子們早早的就位,就等著這一刻。瞬間現場氣氛就到了高潮,男女老少都貓著腰在地上撿糖果,笑鬧聲、搶奪聲不絕於耳。
整個儀式既莊重又熱鬧。主梁一上,意味著房子已經接近尾聲。這年頭也沒有裝修一說,抹個地坪,牆壁刷白,就已經是了不得了。君不見大夥兒的房子多半還是土磚坑坑窪窪,牆上都是洞。在鄉親們看來,平整的水泥地麵和石灰刷白的光滑牆麵,那就像城裏的樓房一樣炫酷。
楊小貝倒是有心想要把家裏弄得“豪華”一點,其實也就是地板、牆麵漆之類,要是想辦法,雖然難了點應該也弄得到。但是看看大家讚歎不已的眼神(基本上村裏的人都來觀摩過了),想想還是算了。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現在楊家已經夠惹眼了,免不了有些人在說風涼話,還是低調才是王道。
早在家裏開始修建新房的時候,楊小貝就說好了到時候去跟小哥住——她跟楊啟泰和易慧芬的關係最好,過去住也無可厚非。別說房子是她出錢造的,就算不是,楊啟泰他們下兩口當然是毫無異議,早早的就把南邊最好的房間留給她了。
楊家三兄弟等楊啟泰成了親,就算的正式分家了。那時楊老漢的贍養也要提到台麵上來。楊老漢本來堅持自己一個人還是住老宅,大夥兒堅決不同意——有兒有女又住在一起,怎麼能讓老父親單獨居住,那不是不孝嗎?這回生了病,就更加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