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 / 3)

第十一章

飛雲閣

飛雲,是一種自然的意象。用它為一座建築物命名,源於命名者對自然的膜拜。

飛雲閣,坐落於飛雲山腰處,閣高11層,直插雲霄。

登山途中,氣喘籲籲。忽然,有人呼叫:“那就是飛雲閣!”隨著他手臂的指向,我望見了它卓爾而立、氣勢雄偉的模樣。於是,腿不酸,腰不疼,向它攀援。

親近一座景物,是登山者的動力源泉。

站在飛雲閣,俯視山城全景,宛若懷抱著一個醒著的嬰兒。他的笑容,他的哭泣,演繹著生命的過程。

飛雲閣是幸福的。它遠離了人間的紛擾,獨坐於觀音山的懷抱。四麵青山,幽林擁抱,一條清溪從它的頭頂蜿蜒躍下。臨水的景物,它的生命,無疑會鍾靈毓秀。

正是暮春時分,雨過初霧,山間白雲聚首,飄渺如夢。

飛雲閣,被稱為樟木頭鎮標誌性建築。

普渡溪

普渡溪被喻為東莞小三峽。

溪流婉蜒曲折,兩邊厥類叢生,清流穿隙撫石,叮咚動人。一幅“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到達普渡溪時,天色已暗。月亮,在山頂徘徊。坐下,遙望月亮,想著,它是一條溪流的情人麼?含情的眸子,默默凝視。

普渡溪景區有36級瀑布,成帶狀,有分有合。分時如裂帛斷絞,合時如飛花濺玉。瀑布的水流有緩有急,緩者如似老人垂步,急者如少年疾跑。

大自然之鬼斧神工,造化奇詭。是我仰慕的境界。

幽深、清純的靈氣,為人類抹去心中的塵埃,使愚鈍者頓生靈感,渾沌者霎時清明。我常到山間漫步小住,其渺小的一生,注定與山水有緣。我認為,山水之氣,多有靈感。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源於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思想、一種欲念、一種感受。

為保護森林公園植被,普渡溪尚未進行人工開發,而將長久保存其原始韻味。

我欣賞這樣的念想。原生態景物的價值,遠遠超過開發者的欲望。

仙宮嶺

呼吸,是人生存的方式。

我置身於仙宮嶺,仿佛,就是為了呼吸。

相傳,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大弟子火龍、縹緲二真人曾被這裏的美景所戀,樂不思返,結廬而居。老君、天尊聞聽弟子在人間呼吸著天宮未有的仙氣,於是親臨此山,借點化弟子之名,也在此享受生命的樂趣。

仙宮嶺一名,來源於此麼?

傳說,自然是虛妄的。然而,我希望是真的。

我沒有選擇坐著呼吸。那樣,會影響呼吸的深度。我站著,敞開雙臂,挺起胸膛,張大嘴巴,呼進,在胸中停頓片刻,又徐徐吐出。

這是父親傳授給我的呼吸方式。他說,如此,可以排除掉肺部的濁氣。

呼吸中,我的靈魂直抵天宮,撫摸著仙人的仙風道骨。

有石級,直達山頂及各亭閣。沿途。景色宜人,空氣清新。觀音山負離子含量極高,為養生、保健的風水寶地。

菩提徑

菩提徑上,會有怎樣的收獲?

英國詩人布萊克《天真的預言》的詩中有這麼幾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樹一菩提,一葉一如來。

菩提,即覺悟的境界。

全程500米,666級台階,從老仙岩停車場到觀音廣場的人行步道,被稱為菩提徑。

整個路段,掩映於濃蔭蔽日的原始森林中,石岩、石壁、古樹蛇枝,妙趣天成。

步行在這樣的石級上,我不願放快自己的腳步。感悟一種佛的境界,是不能心急的。

心急如焚。這樣的詞語,容易傷害人的生命。

站在菩提徑西邊的石壘上隙望,山體的陡峭,與石壘的階梯,形成絕妙的配合。細想,在佛的作用下,自然界的眾多物體,總會搭配得如此熨帖。

沒有陽光的直接照射,在變幻的光影裏,在心的迷離中,我在菩提徑上的穿行,有種入仙的感覺。

感恩湖

觀音山的密林深處,靜臥著一潭靜幽的湖水。此刻,我站在了湖邊。

它叫感恩湖。位於觀音寺下方。耀佛嶺的溪流停駐於此,積水成湖。湖平如鏡,水質清純,如鑲嵌在深山的一顆明珠。

感恩,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它的命名,自然具有一個傳說中的故事。

那故事的版本是這樣的:三百多年前,觀音深山有一座小茅屋,住著看山人阿牛。阿牛終身未娶妻生子,一步也沒有離開過觀音山。他生命裏的樂趣就是和潭水裏的魚蝦嬉戲玩樂。魚蝦的身上,寄托著阿牛的喜怒哀樂。一天,年老多病的阿牛在熬藥時不小心燒著了自己的茅屋,眼看大火就要蔓延到蒼蒼茫茫的觀音山森林。這時,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小潭裏的魚蝦不約而同地蹦上岸來,紛紛跳進火海,用自己的軀體撲滅了火。山下的村民趕來救火時,現場隻留下一具具魚蝦的屍體,而阿牛,則不知去向。後來,村民們就把小潭稱為感恩湖。

天空中,鋪排著藍雲。天光雲彩,在湖中徘徊蕩漾著倒影。湖水裏,悠遊著魚蝦龜鱉的身影。

它們是誰的後代?

湖邊的風,清爽。我躺倒在湖邊,蜷縮成一隻蝦的形狀。

仙泉瀑布

近距離置身於瀑布前,欣賞水的舞蹈,聆聽水的歌唱。

仙泉瀑布位於觀音山與筆架山交彙的幽穀內,如深藏的寶玉。

在佛緣路上行走,隻見青雲路上霧氣繚繞,周圍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叢林茂密,鳥鳴悅耳。叢林中,不時有蛇鼠和小兔突然閃過,嚇人一因卜。

舉頭,一條飛瀑時隱時現。

看過介紹,它的高低落差達380米,是我見過的最長的瀑布。

白生生的水,如雪的肌體。

誰有本領把雪凝成一條長帶?

當然是觀音菩薩。與生俱來,她就具有人類無法學成的魔法。

在瀑布邊久站,難免有水珠濺到臉上。濕滑,涼潤。那是仙水,我舍不得擦去。

逆流其上,則可分花拂柳,攀岩涉水,登高爬低。起坐臥行之間,寧心靜氣,悟出靈感。靈感隻是歌唱,靈感從不解釋。構思之間,心如潮湧,仙泉瀑布忽然寂靜至極。

瀑布的聲音,在某種心境下,也會置若閣聞?

觀音廣場

世界上最大的玄武岩觀世音石雕像,坐落在觀音廣場上。

它占地麵積1萬平方米,法像主體高33米,橫截麵寬10. 6米,重3300多噸,由999塊0.5-8噸的福建蒲田優質玄武岩或花崗石拚裝而成,全部工序均采用人工雕鑿。

麵對著它,我感到了自我的渺小。

我是個無神論者,可是,我並不排斥民間的信仰。

廣場周圍,排布著芍藥、玫瑰、含笑、美人焦等二十多種鮮花組成的鮮花帶。暮春的陽光裏,它們爭相綻放,宛若,在觀音的召喚下,向人間傳播著幸福的意義。

幸福,不僅僅屬於生活的範疇,還在於人的審美感覺。

四季綠草如茵,仿佛春天的少女。

在觀世音的引導下,我靜靜地遙望,傾聽。原始森林的風貌,彰顯著神秘。蓮花池的花香,滋潤著心扉。鳥的啼叫,蕩滌著塵世的俗念。

那麵,有雜技節目的表演。我不喜歡在佛的境地亂了身心。於是,就沒有靠近。

在觀世音石雕像下,我眯著眼;伸出雙臂,作出了一個擁抱的姿勢。

一座山,在我的擁抱下,會不會感到幸福,我真的不知道。

相約武當山

老君岩

老君岩,是武當山唯一的石窟,現存遺址麵積約兩千平方米,是武當山道教最高尊神居住的環境,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寓所,也被稱為“三清境”。當年,石窟前有23間道房,頗具規模。

石窟正中,鑿刻著太上老君像,貼金彩繪,麵容豐潤,神態嚴肅慈祥,如在講經說法,又似沉思冥想。

千萬年的煙波,送你到這裏,隻是為了打個噸。

太上老君,你這個至高無上的神靈,隻是為了和武當山的一個約會。

於是,你留下了身影。一座山的神韻,足以溫馨你疲憊的心靈。

老君像座姿端莊,呈天盤修煉狀。超然的平靜,顯示著智慧。

在老君的石雕像前,我虔誠地恭首肅立。可是他,卻仰望宇空,仿佛,在遙望一座山古老的歲月。

太上老君長坐於武當山,這是一種詩意的棲居。道教所主張的人生,是一種藝術般的人生。人詩意地盤居於大地上,過著詩化般的生活,無拘無束、知足常樂地享受生命的意義。

老君岩石窟的左邊,有一摩崖石刻群,上麵有“太子入武當”、“蓬萊九仙”等石刻,彙集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不同的文字。老君的召喚,讓無數的文人雅士紛至而來。

我來這裏,純屬一個匆匆過客。我的身價,無法為它增光添彩。

可是,誰能否認,這是我心靈的一個相約?

南岩

南岩,為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三十六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

從紫霄宮出發,行駛兩公裏,便到終點站烏鴉嶺。縱目眺望,但見峰嶺奇峭,林木蒼翠,上接碧霄,下臨絕澗。

烏鴉嶺,其狀似也。烏黑的翅膀,陰冷的淒調,讓我於悲涼中漾開另種情感。

南天門,是古建築巧妙運用空間環境的傑作之一。在武當道教建築中,宮觀的山門是非常重要的。走進山門,就意味著走進了神靈區。它是進入南岩宮的必經之路,連接著祈雨台、泰常觀和雷神洞等廟宇。

在中國的傳說中,南天門是進入天宮的第一重大門,也屬於帝王宮殿的大門,因此建築風格莊嚴而神聖。古人在南岩建造一座天門,是要營造出道教推崇的天闡仙宮的意境。在那兒,我留下一張照片。一隻腳在門外,一隻腳在門內。仙界和人間的交界處,便是“無極”境界。

無極。是道家的真諦。

巨大的禦碑亭緊連山門。它象征著宮殿等級的標誌。亭中,巨龜馱負禦碑,彰顯天意。

入小天門,穿過碑亭,是俗稱腳蹬老虎岩的崇福岩。遠眺是圓光殿、南熏亭,近觀有18道棋坪及太上觀、五師殿、方丈室、齋堂等遺跡。

龍虎殿是南岩著名的一景。出龍虎殿即是大院落,院中有一口六角飾石欄的水井。井水清香例甜,猶如甘露,是武當山最好的泉水之一。

既然是最好,就不能不喝。飲入口中,甘甜,有種後味。

無限風光在險峰。滴水岩、仙侶岩、黑虎岩、紅軍洞、雷神洞、龍潭……下臨絕澗、峭壁千初。

援引神秘的召喚,我的目光久久駐留。我的心境,在南岩的每一處景色馳騁。

龍頭香

在狹窄的山道上,不由自主的,我隨著人流來到一處絕崖。

南岩萬壽宮外的絕崖旁,有一懸空的雕龍石梁,上雕盤龍,傳說是玄武大帝的禦騎。玄武大帝經常騎著它,來武當山巡視。

淩空的龍頭頂端,有一香爐,被稱為“龍頭香”。在這兒燒香祈禱,應該是最靈驗的。

聽說,有些香客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每次朝拜武當,都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燒龍頭香。為此,墜岩而亡者不計其數。清康熙年間,川湖部院總督下令禁燒龍頭香,並設欄門加鎖,立碑告誡。碑文說,神是仁慈的,心誠則靈,不一定非要登到懸崖絕壁上燒香才算是對神的崇敬。

然而,依然有無數的朝拜者,把朝廷的禁令視為兒戲。在神靈麵前,生命也許是渺小的。

來武當山燒龍頭香,對他們來說,是心靈裏渴盼許久的一個約會。

我在想,痛苦或者幸福,是無法運用祈禱的方式解脫和求取的。燒香磕頭,隻能是自我心靈的一種釋放。

依欄俯視,我呆望著。這奇特的景觀,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雕琢?世界如此之大,為何要在懸崖邊雕一香爐?

自然,這是意誌的考驗。

我是個無神論者,沒有香客們的虔誠。然而,麵對著龍頭香,我依然會作出仰望的姿態。

妙華岩

逍遙峰的山腰間,有座妙華岩。顯然,很少有遊人來此。清幽,雅致。舉頭,林木蔭密;凝神,鳥語花香。清淨,是我向往的境界。我躺下身子,靜享孤獨的妙處。

看著介紹妙華岩的文字:大約在公元八世紀,就有隱士在這兒修煉。元代,這裏道教建築頗具規模,許多高隱之士在此習練道法,撰寫刊行清微道法等的經典書籍,一度成為中國道學中心。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又在原址上重建岩廟。

步入岩洞,發現有三座石雕丹床,體量碩大,雕刻別致。據說,是道人們修靜功的丹床。

武當山的其他景點,都是人流熙攘。很難有心境坐下來沉思。在那樣的境況下,常常,我要皺眉。

景色的妙處,不僅僅是用來看的,而是需要心的體會。

出了岩洞,我有點餓了,解開挎包,掏出了一塊麵包。一隻鳥兒從近處的樹上飛下,在離我幾米遠的地上站著,注視著我的吃相。是隻藍色羽毛的鳥兒。我叫不出它的名字。

我把吃剩下的半塊麵包向它扔去。它吃驚地後退了幾步,看著我的笑容,感覺到沒有危險,才走過來用尖細的嘴叼食著麵包。

妙華岩一隻藍色羽毛的鳥兒,難道和我心有靈犀?

這就是細節。旅遊的途中,隻要用心,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細節。

飛升崖

飛升崖,被譽為武當山的第一仙境。它一峰突起,三麵絕壁。沿著山脊上的那條小徑,我們直達峰巔,躍頂眺望,勝景盡收眼底。

既為仙境,必有仙人的典故。相傳,真武大帝曾在此修煉,麵壁數十年,靜如古井,坐如盤鬆,甚至連鳥兒在頭上築巢他都紋絲不動。三月初三那天,真武大帝大道將成,師父紫氣元君下凡來考驗他,化作一位美女為真武梳妝。真武拒絕邪念,逃避到絕壁的一塊岩石上。美女羞愧難言,跳下萬丈深淵。真武見狀,縱身跳下去救美女。此刻,峽穀中五條龍騰空而起,簇擁著真武升天而去……

站在真武大帝的梳妝台上,眺望南岩美麗的風光,是一種至美的享受。我真的不知道真武大帝的頭發有多長,居然需要如此宏大的梳妝台。在電視劇裏看到,仙人是要留發的,而且越長越好。關鍵時刻,仙人騰躍飛起,長發飄逸。

梳妝台圍欄外,有一塊伸出岩壁的巨石,曰“試心石”,據說,真武當年就是從這塊巨石上跳下而升天的。巨石下臨萬丈深淵,隱隱約約,有一股仙氣在半空的絕壁前飄搖。

飛升崖。多麼好的名字。在這裏,精神的因素占據了主導地位。一個個遊客,拉長脖子,俯視,或者仰望。雖然臨近正午,但是沒有一個人呈現出饑餓的表情。

一縷調皮的風,散亂了幾位女士的長發。若是仙女,她們飛升的姿態該有何等優美?

黃龍洞

黃龍洞,位於通往天柱峰的古神道上。

導遊介紹說,有一條黃龍在此得道升天,留下一顆仙丹。當地人為謝龍恩,在此設殿造像,以示崇敬。

吃了仙丹,可以長生不老。於是,我的眼睛不願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結果可想而知。既為仙丹,就不會淪落人世。我為凡人,就必須接受死亡的命運。

黃龍洞是和武當道教醫藥聯係在一起的。黃龍洞亭的上方,有四塊匾額,其中兩塊寫著“天下馳名”。而另外兩塊,則寫著黃龍洞的藥如何服用、治什麼病等等。曆史上以黃龍洞眼藥、八定紫金錠等藥物而馳名。

武當道人用神奇的藥方為人治病療疾,而且方法奇特:他們用一根繩子與黃龍洞下麵的亭子相連接,繩子上係有小筐,人若買藥,隻須將錢放入筐內拉動鈴擋,洞內便有人將小筐拉上去,然後把藥再用小筐送下來。

洞中有洞,是黃龍洞中最大的特色。在洞裏穿來穿去,宛若在古老的隧道中漫遊。累了,我的身子貼在石壁上,數萬年靜止的壁石,冰涼沁骨。

這是一個天然的岩洞,它麵對層林疊嶂的千峰萬壑,空氣幹而不燥、潤而不濕,四季清幽涼爽。經曆代修煉之士的修建增補,就有了黃龍殿、真武閣、藥王殿、神泉亭等建築,使之更具神秘和深幽。

據記載,宋代之前,就有許多高道在洞中修行。古時,信士登山朝渴,認為能進入黃龍洞,就是“三生有緣”。

2006年的這個夏天,我進入了黃龍洞。命中的約定,我握住了緣分的一隻手。

天柱峰

驅車,在盤旋的公路上行駛25公裏左右,下車。望著雲天之上的天柱峰,不免畏懼起來。可是每到一座山,不登上峰頂,總會留下遺憾。於是,提提精神,向上攀登。

3個小時後,我和幾個青年如願以償,佇立在峰頂之上。感受了武當山諸多具有人文氣息的景點,此刻,完全是在領略大自然的壯觀。是的,人文景觀,給人以閱世的滄桑,而自然景觀,完全是在清洗我們曾經肮髒的內心世界。

巔峰拔空峭立,猶如一根寶柱雄屹於眾峰之中。“稀世絕頂,一柱擎天啊!”喜歡寫詩的小夢發出感歎。

在峰頂遠眺,隻見群峰環峙,蒼翠如屏。俯瞰,又見丹江水庫碧平如鏡,太和、南岩、五龍諸宮,層疊有致,清晰似畫。

山頂的風,總是不期而至。仿佛,從遠古而來,與我們相守著一個契約。側耳聆聽,鬆濤的怒吼,猶如萬馬奔騰。山泉淚淚,瀑布奔瀉,小溪如訴,宛如維也納交響曲,雄渾、悲壯。

左顧右盼,不見一隻鳥的蹤影。太高了,鳥兒難以登臨。它們的翅膀,無法穿越清淡的雲層。我有些遺憾。

聽說,觀賞天柱峰的雲海奇觀是種難得的享受。然而,那種自然界的良辰美景,我隻能在想象中完成。

遺憾,是人類常見的情感空白。倘若,一切圓滿,那就成了聖人。

金殿

登臨絕頂,方可一睹金殿的尊容。

想象裏,那是流金釋彩的地方。通常,每到一處旅遊勝地,我不喜歡在有建築的地方久留。我欣賞的是人文色彩,習慣在大自然的奇觀裏陶冶性情。可是,對於金殿,我還是破例了。

皇帝朱棣將“太和”二字用於武當山,名為“大嶽太和山”,命名金殿為“大嶽太和宮”,為天下太平之意。北京奉天殿與武當山大嶽太和宮同為一體,意味著朱棣的江山穩固。

天人合一。符合道教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步入金殿,才知道它的建築材料並非完全是金子,絕大部分是銅鑄。文字記載中,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鑄婆金大殿。

金殿高5.54米,寬4.4米,進深3.15米,構件嚴密精確,密不透風。殿內供奉著“真武祖師大帝”的婆金銅像,重達十噸。史載,該殿由20噸精銅和300公斤黃金在京城鑄造而成,然後運來武當山的。奇特的是,它本身是良導體,每逢電閃雷鳴,光球在金殿四周滾動,但霹靂卻擊不到金殿,這一奇觀被稱為“烈火煉殿”。金殿曆經六七百年的歲月,但依然完好如初,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