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防城,戰爭與岸

這是一尊神聖的銅柱,高高地趁立在北部灣海岸的茅嶺上,它與浩蕩的海麵朝夕相望。水碧天藍,魚肥蟹黃,稻香蔗甜,潤澤富庶……

這是防城。

是誰盜立了這尊銅柱,為北部灣樹立了一道曆史的高度?

史料載,“漢光武時,交趾女子征側征貳反,帝乃命馬援南征伏蠻。”“馬援率水陸軍,自粵西桂林下梧州,複溯樣坷江而上至欽州,並海而進,遂至交趾,與賊戰於浪泊間,賊大敗。又戰於富良江,大破之。斬征側征貳,傳首洛陽,遂立銅柱於欽州茅嶺上(在今防城區那良鎮附近),以表漢界。”(馮敏昌《小羅浮草堂文集·漢馬伏波將軍別傳》)

後來,不知什麼時代,這尊銅柱換成了大清國一號界碑,但防城曆經血與火的洗禮,依舊鮮鮮活活。

宋代熙寧八年(1075年)冬,欽州知府陳永令率兵抗擊自稱“大越國”王的李乾德所派遣的侵略軍,堅守陣地,城破後不屈而死。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四月,中國守將李矽奉命從龍門派出百艘戰船追擊交趾海盜阮淫,全勝而歸。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和二十七年(1548年),勇將喻大先後兩次全殲越南莫氏王朝侵略軍。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兩廣禦史戴耀親率大軍又在龍門擊敗交趾海盜,並搗乎了這股匪軍魁首翁富的巢穴。康熙一三年(1684年),欽州守將馬世祿、廉州太守佟國襄向清政府建議增設龍門水師副將,統領士兵兩千餘名固守,井在北部灣的揚威、耀武、鎖龍、朝陽等處設立了八座炮台。嗣後又在牙山、烏雷, 白龍尾等處增設六座炮台,成為北部灣首屈一指的海疆防禦重鎮。

防城是否因為它的防禦戰略地位顯著而得名,沒有文史記載。祖籍防城,原國民黨廣東省主席、陸軍一級上將陳濟棠有詩句說“開縣防城始自誰,馮公為國設藩籬”。陳濟棠所說也很模糊,不知是誰開的防城縣,隻說馮子材守邊禦敵如設藩籬,休現了防城的重一要地位。

人們縱然可以在史誌中讀到關於防城的編年史,了解到它的變遷,但一些關於發生在防城的有血有肉的故事仍然要在它的土地上拾找。

防城似乎是一個與戰爭有若緊密聯係的地方。撫摸著江山半島沉甸甸的海風,人們心裏會不時地湧起陣陣的激動。

防城,白牆, 黑瓦,紅霞。

黑瓦,是任何一個年代都有的黑瓦。紅霞。是任何一個年代都有的紅霞。

偏偏防城,成了孫中山反清武裝起義攻占的第一座縣城。也許今天的人們已淡忘了,孫中山用怎樣的筆書寫著革命的曆史,也許這一切在今天如同一團雲遮霧繞的謎,但1907年9月5日,防城川歡樂的鑼鼓和震天的爆竹記錄一若這一天。

曆史學家黃現璠等在《壯族通史》第784頁這樣寫: “18957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1905年到1907年間,)“西籍的留日學生在東京參加同盟會的會員有馬君武等六十餘人(《辛亥革命回憶錄》第2卷449頁,1962年版)。1906年,孫中山得到法國協助,派黎勇士錫(仲實)與某武官調查兩廣,胡毅生與某武官調查川滇,喬義生與某武官調查長江沿岸各省……黎仲實偕法武官人桂,在桂林晤黃克強、郭人漳、蔡愕,在龍州晤鈕永建,互有接洽(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生二編297頁)。這些調查偵察所獲得的廣西軍事、政治、曆史、地理的情報,堅定了孫中山在西南邊疆舉行武裝起義的決心。由於孫中山準備在西南邊疆發動武裝起義,他非常注意廣西革命形勢的發展,考慮到廣西地理條件比廣東優越,如果在邊緣地帶起義得手,就可以相機奪取南寧,作為發展革命勢力的根據地。”

此時,孫中山從日本東京來到越南西貢,然後又北上河內,孫中山希望利用河內靠近廣西和廣東這一地理位置,和黃興、胡漢民、工和順等同盟會員一起策劃和指揮兩廣武裝起義。王和順,廣西南寧壯族人,孫中山指定他負責欽、防和南寧一帶的武裝起義前期工作。

1907年的春天,河內還劍湖碧波蕩漾,垂柳依依。一天,兩個商人打扮的人急匆匆地一改奔餘碧台街61號,神情焦灼地求見孫中山。

原來,欽州的那黎、那彭、那思三地盛產旅糖,欽廉道上秉恩除原有苛捐雜稅外,還特設局開征糖捐,規定當地出產蔗糖須先繳納稅款,才能夠出售。此事激起公憤,農民紛紛起來反抗,大家推舉那彭壯族人劉思裕為抗捐領袖,組織了幾萬人集會,並派出代表數十人前往欽州衙門請願,要求撤銷欺詐自-姓的無理糖捐。工秉恩不僅不答應,還以抗稅鬧事為名,將數十名代表囚禁監獄,以此恐嚇白姓。劉思裕親自率領憤怒農民湧入欽州城,要求王秉恩放人。王秉恩不但不放手、反而派一分統宋安樞率兵鎮壓,遭壯族百姓反抗,王秉恩居然下令清軍對手無寸鐵的壯族百姓開槍射擊,數十人傷亡。

血案發生後,激起更大的民憤,鄰近各鄉農民紛紛參加鬥爭。農民到處追殺收捐稅吏,嚇得地方官吏紛紛逃進欽州城內,整個欽防地區反清廷的聲浪一浪高於一浪。

眼見無法收拾被動局麵,王秉恩飛檄省城請兵,把農民抗捐鬥爭定為叛亂暴動。廣東省都督周馥乃派統領郭人漳率兵兩個營,急赴欽州會同總兵何長清、分統宋安樞合力鎮壓,大開殺戒,劉思裕及數百名農民慘遭殺害,一時間,欽防大地屍積成山,哀鴻遍地。

孫中山得知情況後,心情沉重,即派鄺敬川隨這二人先返欽州進一步弄清情況。與此同時,孫中山又得知欽防當地民團看到清政府鎮壓民族兄弟的殘暴行為,也十分痛恨清廷官吏,他認為可以利用民團的力量,他派黃興和胡毅生赴欽州找郭人漳,利用關係,策動反正。清軍統領郭人漳懾於革命黨聲勢,表麵上假裝答應。此時,孫中山委任王和順為中華民國軍南軍大都督,深入欽防一帶領導農民鬥爭,並讓土和順帶去在海外籌集到的銀子,撫恤受害者的親屬。

王和順馬上前往欽州的那黎、那彭和那思地區,遵照孫中山的指示,在各鄉村迅速組織起義軍,並收購槍數百支。

按照孫中山最早的革命方略,首義廣西,然後雲南、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後再北上進軍滿清腹地。這樣,必須先取南寧。正當王和順準備領導欽州的民眾起義軍攻打欽州進軍南寧時,他得知駐防城清軍中一些下級軍官和士兵十分痛恨清廷殘害無辜百姓, 目睹自己的同胞被殺戮,在革命黨人的策反下,萌生反正之意。王和順當即報告孫中山,並建議先拿下防城。孫中山認為防城靠近白龍港,便於海上接濟,同意王和順的意見。隨後,防城守將劉輝廷、唐浦珠先後被策反成功。孫中山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於9月上旬舉行武裝起義。7月26日,孫中山授權王和順以中華民國軍南軍大都督名義,發布《告粵省同胞書》。

9月5日,“中華民國軍南軍”開始攻打防城縣城。清軍劉輝廷部和唐浦珠部率先響應, 紗主紮對河的清軍李輝堂部相繼倒戈,加人起義。起義軍蜂擁人城,包圍了署衙門。縣署內僅駐有五十多名士兵,縣令宋鼎元聽到署外槍聲時方覺大事不妙,急令親兵緊閉衙門,固守左右兩座炮樓,開槍射擊,負隅頑抗。由於宋鼎元平時對衙門親兵刻薄無情,動輒得件,克糧扣晌,一部分士兵乘機挖開西炮樓牆腳,接應起義軍攻人縣署,當場槍斃了宋鼎元及其幕僚十九人。上和順傳令打開監獄,釋放被囚百姓,保護商業,革命軍按市價交易,不騷擾民眾。縣城百姓得知起義軍攻占縣署衙門,槍斃了貪官汙吏,紛紛敲鑼打鼓,燃放鞭炮。

這一仗發生在被曆代史書稱之為南蠻之地的廣西邊境。這裏距離中原幾千裏,是化外之地。然而,正是在這蠻荒之地,孫中山和他的壯族同伴們與防城民眾一起打了一場中國反清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勝仗,打出了壯族人的榮耀與自豪。

從此,孫中山深深地愛上這片海灣,他喜歡環北部灣地區漫長的海岸線,較低的緯度,多處大型深水不凍港灣。如此優越的海港條件,促成了他在後來的《建國方略》中要把欽州建成“中國南方大港”,將其列為實業計劃的第一計劃,並親筆繪製丫全景圖,做出了詳實而精心的描繪。

在人類的曆史}幾,戰爭給人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人們對防城的印象還在於幾它在戰爭時期承擔的交往角色。

上個世紀第二次世一界大戰之後,越南戰爭是最具世界影響的一次殘酷的戰爭,人們關於越戰的敗因有過許多總結。一位參加1973年春巴黎和平談判的美國高級官員在和平談判結束簽字後對記者承認,美國人“察覺不到中國這條‘海上胡誌明小道’使戰爭陷人失誤”。

1968年,美國將戰火從越南的南方引向和平的北方。一時問,擁有先進武器的美國海、陸、空二軍齊頭一進,空中通過猛烈的轟炸實行空中封鎖,海域通過炮艦與鋪設水雷實行海上封鎖,陸地利用坦克和步兵向北推進,美國人試圖通過阻斷越南人與外國的一切交往,全而占領越南。

中國政府十分清楚美國人在越南擴大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最終遏製、封鎖中國。為了衝破美國人的封鎖,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發表鄭重聲明,中國決定支援越南抗美救國的鬥爭。1968年3月22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將防城港建設為戰備港口,這個項目當時特定的代號為“322工程”,這個所謂的“322工程”就是當時人們秘稱的“海上胡誌明小道”。而這個“海上胡誌明小道”將防城推到了冷戰時期的風日浪尖,防城成了戰爭的前沿。經過兒年的秘密施上,1972年6月的一天,已經初具規模並做好隨時投人使用的防城港迎來了一批神秘的越南人,他們仔細察看了防城港之後,與中國政府商定開辟一條援助越南的海上運輸的隱蔽航線,避開美國的水雷封鎖線,把中國援助的糧食、武器、服裝等物資運送到越南,同時還在防城建設一個三千噸的碼頭和油庫,通過海上管道給越南輸送燃油。1972年7月25日,中越兩國正式簽訂協議書,8月1口,防城作為“海上胡誌明小道”起點正式使用。

截至越戰結束,這一條“海上胡誌明小道”幾乎都在夜幕降臨後悄悄啟航,在夜色的海麵上,壯族人風雨無阻地運送了一船船“同誌加兄弟”的大米、槍炮和彈藥,給中越關係史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曆史就是這樣,一時是遠處,二時是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