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民眾漸漸發現,他們的國民驕傲伊妮德,並不是特別喜歡回韓國,她的工作重心永遠都是北美和歐洲,會亞洲的時候都很少。
這有多重因素在裏麵,可是媒體卻將夏真不願意回韓,怪到夏真前東家S.M公司身上。
說因為S.M公司的跋扈,讓伊妮德·夏傷透了心,不願意再回到韓國。
沒錯,是前東家!
2015年,夏真和S.M公司合約期滿,隨後終止合作關係。
這大概是S.M公司繼東方神起以後,打得最為漫長的解約官司,因為S.M公司不願意放人。
夏真將所有事情,全權交給自己的律師團。
雙方官司從15年年初,一直打到了16年年初,持續整整一年。
因為雙方知名度和影響力,這場官司引起全韓國以及全世界的關注。
S.M話裏話外,都在指責夏真沒良心,旗下藝人也紛紛指責夏真,說夏真不念舊情的有,說夏真對不起公司的也有。
夏真原本想還S.M公司一個人情,畢竟她確確實實是S.M公司捧出來的藝人,而且公司在她身上也花了不少資源,培養一個練習生不容易,像S.M這樣的大公司,一個公司有上百名練習生,練習生吃喝都是公司掏錢,公司還要給練習生相應的補助,經紀公司也不是慈善機構,這些錢公司從誰身上賺過來?當然是已經出道的藝人身上賺回來,這也就造成了韓國獨有的現象,一些圈外人看起來光鮮亮麗,名表豪車的藝人,其實並沒有多少錢,他們的收入遠沒有工薪階級賺得多。
所以解約最初,夏真躲了,任S.M說什麼,她都沒說話。
但是S.M通告越來越過分,對夏真很久以前就和S.M脫離關係轉頭CAA隻字不提,言語裏暗示夏真這些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離不開S.M公司的扶持。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躲了一個月後,夏真終於開始反擊,她其實也沒說什麼話,她隻是把幾年前自己和S.M解約合同貼了出來,證明自己早已不是S.M旗下的藝人,然後輕飄飄丟了一句“牛皮吹太大也不怕閃舌頭”。
夏真的解約合同書一出來,輿論一片嘩然,S.M此前所有指責夏真的話,都是建立在伊妮德還是S.M旗下藝人的基礎上,可伊妮德這邊已經證實,雙方很久以前就已經解約。
隨後CAA也發出聲明,證實這份解約書的真實性,表示伊妮德·夏如今是CAA的客戶,和S.M公司隻是合作關係,S.M所謂的資源根本就是無從談起。
早在2010年,伊妮德和S.M公司已經解約,轉成合作關係。
這場官司,原本是S.M公司沒理在先,但是S.M公司占著夏真粉絲俱樂部。
夏真自己可以走人,但是她的粉絲俱樂部卻還屬於S.M公司,EVE這個名稱S.M也已經注冊,雙方的官司,主要是針對粉絲俱樂部和EVE這個名稱。
對於外人來說,這隻是一件小事,隻要夏真的粉絲換個名稱就行了唄,不叫EVE叫別的也可以。
但是對於粉絲來說,這卻是一件大事,因為他們已經習慣稱呼自己EVE,在粉絲俱樂部裏發帖回帖,他們用“EVE”已經十年,他們在俱樂部也呆了十年,讓他們離開,他們辦不到。
那段時間,夏真推特下麵,每天都有粉絲留言說“別拋下我們”,夏真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表示“會竭盡全力爭取保留EVE和粉絲俱樂部”。
這場官司對於夏真來說,隻是一場官司而已,她是CAA的簽約客戶,主場地不在韓國,甚至不再亞洲,S.M手伸得再長,也無法越過大洋彼岸到達北美和歐洲。
但是對於S.M公司來說,這卻是一場惡仗,因為伊妮德·夏巨大的號召力以及商業價值,S.M的股票一路下跌,對頭公司也趁機踩上幾腳,嘲笑S.M吃相難看。
2016年,拖不起的S.M公司終於願意放棄夏真的粉絲俱樂部以及“EVE”這個名稱,他們提出的要求就是,夏真一次性支付S.M公司一百億韓元,他們同意將粉絲俱樂部和EVE這個名稱使用權賣給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