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 / 2)

自從那晚以後,張警官的心情跌到了底穀,在這個案子發生之前,對人有沒有靈魂他一直是抱著模棱兩可的態度。若說信與不信有靈魂,對他來說倒不如說希望與不希望,正如魯迅先生《祝福》中,為逃避祥林嫂追問,逃避由此帶來煩惱和困擾時所說的那樣,“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他也總是善良地這般想:對於苦難的人,當窮途末路之時,不如給他們點希望,若期盼於來生與家人相聚,則希望有;若想來來去去一生無牽掛,則希望其無。

聖經上說:“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完人後,將生氣吹進他的鼻孔,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人是否真的有靈魂,張警官不甚明了,對於地球上千千萬萬的生物,為什麼隻讓人類有靈魂,他也不甚理解,朗朗乾坤他從未看見過靈魂的存在,即使聽說有人拍下有關靈異的事件,他也沒有真正在意過,隻把它當做天方夜譚。在以往的各類刑事案件中,更從未涉及到這方麵的內容,所以靈魂的有與沒有於他來說,不過就是他山之石,無關緊要,希望與不希望也是給他人的。但這次不同了,他必須從思想上明確,人類到底有沒有靈魂,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決定著破案的方式。若有,應如何麵對,若沒有,又會怎麼破這個案子。就像一個人,假如思想意誌飄忽不定,又怎麼指望他能把事情做好呢?

盡管之前的那夜,那顆藍色星星告訴他,第五空間是靈界的世界,但他也還是沒有堅定地相信這點,隻是抱著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即使他想通過催眠讓楊若飛進入靈界,那也隻是借著“有”的假設試一試而已,假如成功那一切便都好。但這次他失敗了,徹底的失敗了,這個失敗讓他在內心產生了深深的觸動,是以前判斷的錯誤,世上沒有靈魂?還是自己修煉的不夠,不能喚出楊若飛的靈魂?抑或是自己的信念不夠,做事不堅定、堅決,不能全力以赴。靈魂的有無,於他來說,此時已不可能像原來那樣保持著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態度就可以的了,他必須首先明確就是“靈魂的有無”,這是破案的前提,更是破案的關鍵所在。

幾天來,他在苦悶焦慮中查閱各種資料,搜索著各種信息,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天,他在翻閱黃娟娟曾審過的一案子時,從一疊厚厚地卷宗裏他突然看到了這麼一個審判記錄:

黃娟娟:對於公訴人所陳述的你的犯罪事實你還有什麼需要辯護的嗎?

王仕凱:我是殺人了,但這不是犯罪,因為她們的靈魂都是肮髒的,我是替天行道,是來淨化這個世界的。

黃娟娟:人人都有生命權,你無權剝奪他人的生命權,所以,你這種行為就是犯罪。世上沒有什麼靈魂,不要拿此作為托詞,更不要說是替天行道了。

王仕凱:人是有靈魂的。上帝創造了人,為了有別與其它生物給他吹了一口氣,讓他成為了有靈魂的生命,但有的人隨著貪欲的不斷增長,他的靈魂就變得肮髒了,他會做許多有損於上帝英明的事,所以我要殺了他們。

黃娟娟:有些人是做了許多不道德的事,會有法律懲罰他們,不需要你去殺死他們。你所說的這些都是假想,沒人看得見靈魂。

王仕凱:這些不是假想,中醫中所說的經絡沒人看得見,在解剖學中也沒發現過,現在不也得到大家的認可了嗎?同樣,靈魂也不能因為你沒看見就說他沒有。何況現代科學已證明了它的存在。1907美國麻省的大夫,鄧肯.麥克道高就曾做了一個試驗,他讓快死的人躺一種安裝了很靈敏秤的床上,精確地測量著這個人的體重,看死亡瞬間體重的變化。他一共測量了6個人,結果這6個人在死亡的瞬間,每人的體重都突然下降了21.26克,這就是著名的靈魂21克。神將生氣吹入人的鼻孔中,人的思維就是有靈的魂,這是靈魂的21克。而其它動物在死亡時沒有失去任何重量,因為它們沒有人一樣的思想。

黃娟娟:你說的靈魂21克,我也聽說過,但這不足以是你殺人的理由,也無法給你減刑。

王仕凱:是啊,無法給我減刑,但你也無法對我的靈魂進行判刑。多說也無用,我原本是想拯救你的,看來是沒用的。不過你是殺不死我的,即使你殺死了我的肉體,我的靈魂還在,到那時,我會來找你的,也會殺死你的肉體,並控製你的靈魂。

“你是殺不死我的,即使你殺死了我的肉體,我的靈魂還在,到那時,我會來找你的,也會殺死你的肉體,並控製你的靈魂。”——仿佛看到了法庭上王仕凱猙獰、自信而又恐怖的麵容,張警官心頭突然一亮,這難道就是黃娟娟被害的真相,這難道是那晚黃娟娟靈魂匆匆離去的原因,這個想法如星星之火在他心頭漫延,假如真是如此,那麼人靈魂真得存在。抽絲撥繭、張警官思路漸漸清晰起來,聖經上說,耶和華上帝在造人時將生氣吹進他的鼻孔,於是人成了有別於其它動物的生靈,科學試驗又證明,憑借上帝這口二十一克氣,人也就有了二十一克的靈魂:一克的堅持、一克的勇敢、一克的忍耐、一克的善良、一克的智慧、一克的寬容、一克的真誠、一克的無私、一克的樂觀、一克的浪漫、一克的執著、一克的理解、一克的溫柔、一克的堅強、一克的友愛、一克的關心、一克的孝敬、一克的團結、一克的謙和、一克的從容、一克的果斷。上帝給予的這二十一克靈魂,讓人成了有別與其它的生物,讓人的生命有了思想,有了意義,更成了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