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和恩(1911—1992年),山東省萊陽市人,中共黨員。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後,帶頭報名參加了支前小車運輸隊,先後支援了濟南戰役、徐東戰役和淮海戰役,勝利完成物資運送任務。淮海戰役勝利後,唐和恩被授予“華東支前英雄”的稱號,他帶領的運輸隊也被評為“華東支前模範隊”。1951年至1973年,任萊陽縣西陡山村生產大隊隊長和黨支部書記。1992年病逝。
山東沂蒙山區是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開辟的老根據地。沂蒙山區的群眾基礎好,人民黨悟高。八年奮戰,黨的軍隊和當地人民結成了生死不渝的情誼。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黨的領導下為了祖國和人民浴血奮戰,不怕流血犧牲,並且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熱情地為群眾服務,贏得了群眾的衷心擁護。
爐中火,放紅光,
我為親人熬雞湯。
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
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
《沂蒙頌》中這熟悉的歌聲使我們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的戰爭中,廣大群眾也動員起來,成立了支援前線的隊伍,掀起了熱火朝天的支前運動。“前方需要什麼就支援什麼,解放軍打到哪裏就支援到哪裏”,成為響徹後方的口號。
在遼闊的平原大地上,人歡馬叫,車輪滾滾,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支援戰爭的宏偉畫卷。
大車隊、小車隊、擔架隊滾滾湧向前線,泗水縣運輸團三天就運糧5萬多公斤。大家運軍糧、做軍鞋、縫軍衣,爭先恐後,魯中南區婦女幾天內就趕製出了軍鞋100萬雙。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爭相參軍的場麵感人,解放軍的後備兵力源源不斷。
蘇集兒童團在村裏的動員大會上,搶先要下了2500公斤的碾米任務。老槐樹下,兒童團長蘇華敬大聲問:“2500公斤的任務,能不能完成?”“保證完成任務!”20多個團員把小手勾在一起齊聲回答。
大雪飄來,團員們紛紛把自家的蓑衣拿來,不披在自己的身上,卻蓋在了碾子上,原來是為了不把穀子弄潮。人多碾子少,隻好規定每兩個人隻能推100圈,以免發生爭執。一些小團員凍病了,有人提出燒點米湯喝喝,大家立刻說:“不行。解放軍打仗流血,這米是給他們吃的,我們一粒也不能動。”碾好米要往糧站送,一袋米近50公斤重,大人扛都很吃力,奶奶、媽媽心疼孩子,要幫他們扛,他們硬是不讓。團長蘇華敬扛起一個米袋子,一步一顫地往前走,不小心摔倒在地,他的手仍緊緊抓住袋子口,沒撒一粒米。“團長,你的嘴上怎麼有血呀?”一個小夥伴忽然喊起來,蘇華敬用舌頭一舔才知道,原來是兩顆牙被碰掉了。大家都讓他休息,他卻說:“解放軍身上穿個窟窿還向前衝鋒,我這點小傷算什麼!”扛起米袋子又向前奔去,嘴裏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