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汶川救災英雄荊俐傑(2 / 2)

餘震剛過,荊俐傑再次奔向廢墟。

鋼筋、水泥和磚塊的摩擦,加上現場情況複雜,荊俐傑全身多處被擦傷,先是右腳磨爛了,傷口開始發炎、化膿,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教導員陳軍命令他包紮傷口,休息片刻後再參加救援,荊俐傑隻顧埋頭苦幹,什麼話也不說。

整個救援日夜不停地持續了三天。戰士們腰彎得直不起來,太累了就蹲在那裏刨,有時候跪在地上刨,有時候累得站一分鍾都想打盹兒……

有人問荊俐傑救了多少人時,他說記不清了,當時腦袋裏就一個念頭:救人,連救過人的模樣都忘記了,哪有心思統計數字!指導員範曉林回憶說,在近60個小時的連續戰鬥中,他們至少搜救出 300多人,其中有 50多人因為搶救及時,身體狀況較好。

災難終於過去了,對於救人,荊俐傑說,救人是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沒有什麼可值得炫耀的,更沒想過成為什麼英雄。他說,隻要是一個有良知的人,看著那麼多孩子被壓在下麵,都會伸手去救,人心都是肉長的。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人民的子弟兵一定是衝在最前麵的人,什麼艱難困苦都阻擋不住他們向前的腳步。

荊俐傑盡管入伍才五個多月,但是他十分成熟也十分懂事,平時表現就非常突出,責任心強,而且特別勇敢。災難發生的時候,19歲的他可以稱得上是新兵的軍齡,老兵的風範。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荊俐傑根本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安危,他把全部心思都撲在了解救受困群眾的事情上。通過這件事,我們看到了一個革命戰士的光輝形象,也看到了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本色。天災無情人有情,有這樣的軍隊,這樣的戰士,無疑是祖國的驕傲,人民的依靠。

在2008年5月及以後的抗震救災戰鬥中,我國人民形成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是:自強不息、頑強拚搏,萬眾一心、同舟共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抗震救災精神是這一切高貴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擊自然災害的殊死搏鬥中所形成的交彙點,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彙點,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交彙點,革命英雄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交彙點。它使我們看到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次偉大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