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中國的工業基礎進行分析,陳經發現目前中國的CPU製造工藝實在太落後了,工業底子就擺在那兒,沒辦法啊,要想短時間內有大的進步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幫助,但是對於目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還沒有那些國家能伸出援手,至於俄國?老毛子的產品以傻大笨粗而出名的,能指望他們在這些精密技術方麵領先中國多少呢,並且最精端的技術人家不可能給你,如果是普通一點的還不如自己國內的呢,唯一可能幫得了的對象沒能力幫自己,隻能靠自己來創造了,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也許一兩代人才能追趕上人家,因此如果按正常模式發展下去,中國很難在CPU上追趕別人的腳步。
要實現突破隻能把目標放在新一代計算機上,不跟別人比製造工藝,而是另辟蹊徑,在計算機的原理上超越對手,就算我製造工藝不如你,但是我的設計理念比你先進,那就可能加快追趕的腳步,就拿Intel和AMD這對冤家來說吧,一直以來AMD的製造工藝都是比不上Intel的,所以它處處落後於Intel隻有靠著性價比苦苦維持著一定的市場份額,一開始兩家公司都在不斷地提升CPU的頻率,Intel甚至要搞一個頻率達到恐怖的4GHz的處理器,但是伴隨著頻率的提高CPU的功率也在不斷攀升,高檔的CPU甚至能烤雞蛋。
而在這時AMD比Intel先提出了雙核的概念,並在服務器領域先Intel推出了64位雙核Opteron皓龍處理器,這處理器的出現也打破了一些跟Intel親密的廠商,Dell首先就跟AMD合作推出Opteron服務器,接著很多硬件廠商也陸續跟AMD展開合作,不再單一使用Intel的產品,在此之前AMD很少能入一些知名PC品牌的眼,雖說Opteron的工藝還是落後於Intel,但是就是憑借著AMD在雙核技術上麵比Inetl更成熟更高效,所以它並不比更先進工藝生產出來的Intel“假雙核”性能低,相反很多功能都領先一些,而Intel由於事先準備不足,隻匆匆把兩個CPU粘在一直就算是雙核了,它其實更象是兩個CPU,雙核的優勢並沒有發揮出來,直到很長一段時間後,Intel的雙核技術才逐漸完善,而經此一役,AMD也不再是“組裝機專用”的處理器,基本每個PC廠商都在使用Intel處理器的同時使用AMD的處理器,而且由於AMD性價比較高,在一些中低端機器裏有很大部分都是使用AMD的處理器,設計理念的先進有時也是可以從某種程度補上製造工藝缺陷的。
轉回到自己的祖國,陳經也覺得要在CPU領域追上國外,那必須要找出一種劃時代的設計新理念才可能趕上西方國家,但目前電子計算機領域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了,可以說離電子計算機的極限已經越來越近了,因為隨著製造工藝的加深,在矽片上所能刻出來的各種晶體管也就會起來越小,但是這個縮小也是有著極限的,要知道原子的半徑級別是十的負十次方,也就是十分一納米,而一般的原子就有十分之幾納米大小,個別超過一納米,很明顯一個晶體管不可能隻由一個原子構成,再怎麼少也要有十幾個原子吧,這一排開來就是幾個納米大小了,再加上各晶體管間要有一定的間距,這樣就使得不可能無限地縮小晶體管的體積。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隨著晶體管的縮小,就會產生明顯的量子效應,量子效應是什麼呢,通俗地講就是不確定性,在比較大的物體中我們可以精確定位物體,但是隨著物體越來越小,量子效應產生的時候物體的位置就變得不確定起來,這個不確定包括物體實際位置是變化的,還有測量的時候使用的測量手段會使物體本身位置發生改變,別以為測量不會改變物體位置,那時我們平時測量時物體比較大,當被測量的物體小到光子也能移動它時那測量本身就改變了物體位置,所以這樣根本無法測出我們的準確位置。越小的物體量子效應就越明顯,當晶體管小到幾個納米的時候量子效應已經很明顯了,這時你連晶體管的位置都無法測量還怎麼製造出一個用這些晶體管作的電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