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在您麵前的這本小書,是在恩師邵炳軍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作為先生主編的《先秦文學元典研讀叢書》之一,從選題到結構框架,再到材料的選取及修改,都凝聚著先生的心血和汗水。先生紮實的學問功底,嚴謹求實、淡泊名利的學者風範,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達觀超脫、誠摯熱忱的生活態度,慷慨助人、獎掖後學的無私品格,是我們一生汲取不盡的財富。

作為拙著的編撰者之一,我深感慚愧,因為羅建新師兄做了大部分工作。他交給我時已是近三十一萬字、初具規模的書稿。而我隻是做些“掃尾工作”,主要有:第一,對已有的內容進行取舍。根據本叢書的編撰體例,字數要控製在二十五萬以內(包括邵師的《總序》和第七章《〈楚辭〉研究方法論》第二節與梁奇的“導論”和“後記”)。麵對羅兄洋洋三十餘萬言的書稿,我很是為難,覺得都恰到好處,真的舍不得刪去。最後隻好忍痛割愛,“狠心”刪掉十萬餘言。第二,查核、補充相關的正文與參考文獻。針對羅兄書稿中所引用的論著,有直接引文的我找到原著核查,是間接引用的我補充原文,同時也做些必要的補充、修改。第三,調整書稿的結構框架。把羅兄原來的四章正文和一章附錄進行刪節、調整,變成現在的七章。盡管這隻是些微不足道的“掃尾工作”,但已經讓學識淺陋、才力綿薄的我時時有力不從心之感。除去學校圖書館,我還先後十多次去複旦大學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查閱資料,在感到艱辛的同時,也體味到了學習的喜悅和樂趣。

拙著的出版得到不少師友的關懷和幫助,在此奉上我們誠摯的謝意。複旦大學蔣凡先生不辭勞苦為拙著題名,並提出指導性的建議,獎掖之情,永遠銘記;同門師兄宋健、王誌芳、杜秀琳、甄洪永、梅軍、侯文冉、唐旭東、郝建傑、柯鎮昌、楊延、劉挺頌、黃剛、王宏甦(尤其是侯、楊二兄的《〈詩經〉文獻研讀》為拙著的編寫體例提供重要參照)以及同室摯友汪孔豐、陳亮給予諸多建議和幫助,手足之情,令人動容;上海大學重點教材建設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資助項目劃撥基金資助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上海貝貝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選派學富業精的編輯為本書糾謬指瑕,借此一並感謝。

拙著欲向中國屈原學會第十四屆年會暨楚辭國際學術研討會獻禮。然倉促成書,定有魯魚亥豕之失,懇請方家、讀者批評賜教,以便日後再版時正之。

作者

201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