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井底管見(3 / 3)

走進香港,才發現,行人如蟻,多在地鐵和商場,街上行人還不及我們縣城趕場天擺攤擺到街中心“鬧熱”;高樓大廈林立,卻非遍地,綠水青山依然愉人,難見我們街道兩旁三兩層碉堡式火柴盒般的磚房。有人說,是人家有錢的原因,我說,是我們土地不值錢的緣故。如果我們也有節製地高價出售土地,嚴格執行規劃,誰還敢搭建那些橫七豎八的“狗屎堆”?請看近年在主街道購買“貴地”的人家或開發商,有誰修建了不及地價的矮房子?再說,土地不可再生,政府獨家經營,應是穩賺的行當,卻未聽說我們因出讓土地財政增收了多少。陪一位外來的朋友參觀縣城,他說:“你們縣城好大。”由於他說的是方言,我至今懷疑他說的是“傻(ha)——大”,而不是“好——大”。

據導遊介紹,香港地價可謂寸土寸金。隨導遊參觀一天中,卻有一個高爾夫球場和一個足球場進入眼簾,綠草如茵,賞心悅目。報上常說,香港又舉行了什麼大型體育比賽,天文數據般的土地價格怎麼就沒有吸引政府將它們賣掉用來建房呢?翻開我們縣城一次又一次的規劃,也有體育場、廣場,建設的結果都變成了美好的“回憶”。一問才知,許多規劃的改變,隻是某一領導一念之間。讓人難過的是,有的領導過了幾年,對自己一念之間改變規劃的做法也很懊悔。其實,我們應該相信專家們的智慧,他們集思廣益的結果總比我們一人之見要強。當然,為了一己之私而改變規劃,那已是人品問題,不屬本文嘮叨之列了。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

想出一句標語,可以是一念之間;製作一幅標語,隻需百十來元人民幣;堅持一個承諾,實現一個目標,卻需要我們數代人甚至數十代人不懈的努力。

出發前和臨近羅湖口岸,導遊一再告誡,進入香港,不能隨地吐痰,不要亂扔垃圾,若亂吐亂扔,每次罰款港幣1500元。

進入香港,坐上火車,嚴禁吸煙,嚴禁亂扔垃圾的標誌,躍然入目,及至換乘客車,或走進公共場所,各類標誌依然顯眼。同行人都很遵守紀律,一是怕“臊社會主義的皮”,二是抽自己花錢買的煙還得交罰款,對香港人來說不是很貴,隻是50大碗麵條,對我們來說,卻要兩月工資才夠丟一顆煙頭。於是,我們將擦過嘴的餐巾紙捏在手中,丟進果皮箱;吐痰,身邊無果皮箱時,隻好將其包好尋找;好在那裏的果皮箱四布,還裝有方便袋,不多時就有清潔工來收走。

同行的黎靜河煙癮較大,香煙是每天出行的必備之物,但從下午3時過境至晚上近10時到酒店,他沒有抽一支煙;第二天、第三天外出也都如此,隻是晚上回酒店時,才猛吸兩支過癮。我笑著對他說:“看來戒煙還是比戒飯容易。”

看看香港的街道,沒有垃圾灰塵,來往車輛,其輪胎都如剛用水衝洗一般。回來後別人問我到香港有什麼感想。我說,最大的感想是:幾天不擦皮鞋,皮鞋照常鋥亮。看看我們縣城,公共場所,也有嚴禁吸煙的標誌,但形同虛設,就連會場,台上台下都是煙霧繚繞,“禁止吸煙”在煙霧中閃現。還有“請關閉手機”的告示,往往也是聾子的耳朵。會議始終,都能感受“處處聞啼鳥”。後來個別會場插上了幹擾器,我還沒有聽說誰因此耽誤了“國家大事”。也有亂倒垃圾罰款多少的木牌,但隨著垃圾的延伸,罰款牌也被淹沒其中,更沒有聽說因此被罰了款。本有垃圾車定時清收垃圾,有人卻偏要利用夜幕遮隱,偷偷將垃圾倒進街心。有時也看到環衛工人在指責亂吐亂扔者,對方的理由是:丟垃圾的地方原來就有垃圾,再說附近沒有果皮箱。我們最大的共性,就是強詞奪理為自己不光彩的行為開脫:之所以不愛護公共衛生,是因為別人在先的緣故;推至為官,之所以貪汙受賄,是因為他人也在這樣做。僅僅是強詞奪理還罷了,有的環衛工人因此而被罵甚至被打……話又說回來,縣城的果皮箱確實不多,不多的果皮箱還被人砸踢得東倒西歪,甚至身首異處進而不知去向。即使有果皮箱,箱內多是垃圾糞便堆積,或是垃圾堆放四周。垃圾清除了,汙垢長期積累四壁,一見令人作嘔,實在不願接近,無怪乎許多人家都不歡迎果皮箱擺放在門口,甚至將其倒置捆綁。

我們縣城還有許多與香港不同之處。

——過境當晚住進酒店已近10時,靜河極想抽煙,但打火機已壞。我們打聽到九龍塘廣場有賣,一路詢問走了近20分鍾,找到廣場地鐵入口靠牆邊有小賣部,但轉了長長的三邊,都有欄杆,無法進入,進出的人都要用地鐵車票刷卡,我們隻好望“機”興歎,打的返回。如果在我們縣城,四處都有小店,店上架塊遮陽棚,不管是否已在風雨中飄搖,一律伸向街間,還怕顧客不方便,將商品擺上人行道,買隻打火機,那簡直是“太方便了”。至於欄杆圍牆,根本擋不住行人“勇往直前”的步伐。

——夜間在船上觀賞維多利亞灣,隻見滿灣五顏六色的燈光,隨波逐浪,除了船隻,沒有發現其他飄浮物;及至白天,港灣水藍如鏡,數百萬人生活在兩岸,水麵竟無一絲垃圾蹤影。我們曾經能夠遊泳的玉溪河,而今每逢驟雨,河如潑墨,垃圾四布兩岸,河中垃圾品種更是應有盡有,死豬、死貓、死狗時常入目,不時還有死嬰。

——香港的街道很窄,多是雙向單行道。遊客在指定地點下車後,車子就開走,尋找停車場或在路上不停地行駛,遊客必須在指定的時間指定的地點上車,就連吃飯也不例外,駕駛員隻能吃導遊帶上車的盒飯。遇到交叉路口有“停”字,不管是否有車來,都要減速稍停;遇到行人,很遠車輛就減速,臨近行人,盡管行車綠燈已亮,對已步入街道的行人還是用手示意:“你先請!”。我們縣城的街道較寬,右邊在停車,左邊也在停車;喜歡左轉就左轉,喜歡右轉就右轉。為了搶生意,不時橫斜著衝過來,嚇得行人半天回不過神來。有時被交警或城管隊員抓住,連聲請求原諒,理由是剛學駕駛三兩天,還未辦理證照,不懂規矩。至於斑馬線,一是不多,二是殘缺不全,三是形同虛設——車輛到此不減速,行人圖方便少走。

——電視上常看到香港人喜養寵物,多為貓狗,街上卻未見到。在我們縣城,豬牛雞鴨,時常可見;貓狗之聲,四處可聞。最是各種大小狗,大街小巷追逐,隨處大便小溺。一天,一隻剽悍的狼狗突然向我撲來,到了麵前嘎然而止,我被嚇得魂不附體,街那邊卻有幾位女士笑得前俯後仰。又一次,一輛外地貨車避讓不及,在街中心軋死了一條小狗,主人因此“發”了一筆橫財。

——還有許多告示,在香港是對法規的宣傳和承諾,違規則上法院。我們縣城也有許多告示牌,往往就是牌子上寫有字而已。比如電子遊戲廳或網吧門口的“未成年人嚴禁入內”,入內的十之八九就是未成年人。

……

我們縣城比香港,還有許多可比之處。我常常這樣想我們可以穿補疤衣但不該穿得破爛;我們可以穿得陳舊,但不該穿得邋遢;我們沒有錢洗桑拿,但在家中洗盆浴的條件不能說沒有,我們比不了他人的物質條件,但可以比精氣神。是的,我們沒有大量的物質投入,但我們可以做不需投入或投入不多的事——在環境整治上施以重典,在城市管理執法上一視同仁,在市民素質提高上多宣傳,多引導,從我做起,等等。比如,自2003年9月起施行的嚴禁燃放和銷售煙花爆竹,以及禁止沿街操辦酒席,由於言必行,行必果,至今效果不錯。

近十年由於縣領導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努力,縣城的建設和管理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更令人欣慰的是,從2004年4月起,開展創建省級文明衛生城市的活動。至4月27日,已實施以下工作:停止審批私人宅基地,不再辦理三輪車上戶和過戶手續,增聘60名環衛工人使其總數增長近一倍,沿街臨時堆放的建築材料當天都能清理完畢,灑水車已開始定時衝洗街道,增設果皮箱並不準再作垃圾箱,拆除了大街小巷亂搭亂建亂掛遮陽雨棚75處,敞養狗有32條被打死50條被打傷後逃跑;違章行駛或停放的車輛有近千車次被處罰,毆打環衛工人者被治安拘留並罰款……可以肯定地說,縣城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清潔。前來調研的省委副書記曹洪興對縣委書記陳達新和縣長楊頻說:確實不錯,全省像這樣的縣城不多;陪同調研的地委書記楊玉學說:這次看到的,比以往要好得多。

我不知道,這些行為是為了達標驗收,還是為了我們永遠有一個省級文明衛生城市的居住環境?希望是後者,當然,這需要官民齊心持之以恒的努力。

2004.04 鍾應山下

《感受雲南旅遊》

甲申仲夏,偶從副縣長楊維權處獲悉:發展計劃局局長張月飛、黨組書記王國榮,因民俗風情一條街的設計和建設,將驅車前往雲南考察。機會難得,我擠上了他們的“便車”。

自德江經貴陽達興義,興仁至興義高速公路已通,這條路真可謂“勇往直前——逢山打洞,遇穀架橋;一洞連一洞,一橋連一橋”,與前年隨宣傳部部長安嬋娟前往興義取電影拷貝時,從山頂轉下山穀,再從山穀盤上山頂的舊路相比,其車速和感受甚是不同。

從興義進雲南達石林,正在修建的高等級公路,將舊路斬截得猶如被打斷成無數節的長蛇,顛簸難免,車速也不得不減慢,甚至不時停下來等待修路工人排障。大家的感受都是,早知如此,不如改道從盤縣出境。不過,這種分娩前的陣痛應屬正常。明年再從這裏出境雲南,該是這段路上前所未有的享受吧。返回時,改道從雲南曲靖進入貴州盤縣,結果大出意料,走完雲南的高速公路,進入貴州就是三級公路了,且破損較多,車速不得不減慢三分之二。

不管是在興義,還是在昆明,以及前往大理、麗江考察(我為遊玩)途中,有許多感受令人難忘,其中,國榮經過越戰戰火洗禮的戰友情,如百十裏外的老連長跑來見一麵;老鄉見老鄉的歡喜情,如朱小平等迎來送往的晏請,董江麗因我購書,請人驅車上街引路,等等,都令人難以忘懷。但我首先想記錄的,是雲南旅遊對我的感受。

有人說“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是條蟲”,但我對雲南的感受是:三個雲南人六條龍!

進入昆明前,順便到石林看看,令人叫絕的,不是“無數石塊疊海夢,人間悲歡凝石陣”的優美傳說,也不是“穿入石林人不見,葉笛聲聲傳林間”的情趣,而是穿著美麗民族服裝的導遊小姐,甜甜的解說和“癩哈蟆想吃天鵝肉”之類的輕鬆戲謔之後,不斷向你推介昆明世博園、麗江、香格裏拉、西雙版納之美景。

到達昆明的第二天,月飛和國榮二位去雲南城鄉規劃設計院辦公事,我和負責財務的張亞雲、駕駛員王友義前往世界園藝博覽園參觀。進入世博園,才知道什麼是花團錦簇。成片成片的鮮花,鋪就了五顏六色的地毯,一邊忙於應接不遐欣賞,一邊忙於都想留一景的照相,隻能用“美不勝收”來形容此時的心境了。沿著石板鋪就的小徑,看到了全國各省、市、區的地方“風景名勝”,欣賞了異風格迥異的園林園藝精品。在這裏,認識了許多曾經不知名的花卉、植物、樹種。由於時間關係,我們遺憾地告別導遊,不想再遊 園中的茶園了,參觀竹園等也待下次。我們告別導遊時向她真誠感謝,感謝他聲情並茂的解說,感謝他主動為我們選景照相,還有她推介值得一玩的諸如石林等其他旅遊景點。

走出世博園,坐出租車前往西山。出租車上,師傅詢問我們是什麼地方的人,是否來昆明旅遊。於是滔滔不絕地介紹起昆明的旅遊景點:雲南有25個少數民族,民族村值得一看,特別是彝族村、藏族村,在那裏可以了解到他們悠久的曆史,淳仆的民風,美麗的自然風光。位於昆明東郊鳴鳳山上的昆明金殿,北郊龍泉山五老峰腳下的黑龍潭,城西南郊滇之濱的大觀樓,還有圓通寺、筇竹寺、九鄉溶洞九十九雌雄雙瀑洞中飛,都能令人賞心悅目……。如果坐的不是出租車,如果我們的目的地不是早已告訴他,我真懷疑這師傅是一名“拉客”的導遊。

到達西山山腳,吃飯不貴,水果也便宜,上山的車費也合理,說話和氣,服務態度也佳。遺憾的是,上山不久,滇池被濃霧籠罩難識真容,天空積雨雲開始堆積不見藍天白雲,纏繞半山的大道上沒有了樹影斑駁,狂風陣陣,令人甚感涼意,不久大雨頃盆。我們隻好乘上井然有序的車輛下山,一路欣賞直插雲天的楓鬆白楊。

晚上,一家旅遊公司姓王的小夥開車送我們去火車站,並囑咐回來時打他電話,他來接站,並安排比我們住那裏便宜得多的三星級賓館。23時15分乘旅遊列車去大理,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下車即有導遊接站。吃過早餐,前往崇聖寺參觀,在三塔處,導遊一句“堆土建塔,退土見塔”,知道了古塔的建造方法。參觀完古城,遊玩畢蝴蝶泉,再乘船遊洱海,一天在行色匆匆中結束。回到賓館,腦中總回想起一個個優美的神話傳說。未來大理,我們總在想象,這是金花的故鄉,旅遊的天堂,是電影《五朵金花》的誕生地,是小說和電視劇《天龍八部》發源的地方,是南昭國和大理國的都城。如果沒有這些文化傳播,如果沒有那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如果沒有從列車上、到旅遊景點的“大理三月好風光,蝴蝶泉邊好梳妝,蝴蝶飛來采花蜜,阿妹梳頭為哪樁……”的音樂和歌曲,就景點看景點,不知能給人多少回味,不知還有多少人向往。就拿蝴蝶泉來說吧,除了後人培植的夾道竹林,蔥鬱樹木,剩下的,就隻有一汪清洌的池水,泉邊蝴蝶呢,除了模型沾貼樹枝,大概是我們運氣不佳,沒有見到一隻。白族姑娘雖然長得漂亮,如果不是“五朵金花”,誰願或好意思掏錢與她們合影留念?

次日到達麗江,接下來的遊玩中,對因雨霧茫茫加之要排隊未上玉龍雪山觀雪景,這沒有留下太多的遺憾,因為我們貴州人看雪景的機會很多;對玉水寨的山水風物也不是很鍾情,因為那裏人造景點不少。但麵對具有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之稱的麗江古城,卻是情有獨鍾。800多年的曆史,不築城牆的獨特風格,古樸風貌保存完好的土(磚)木結構房屋,納西族的布局,漢族的磚瓦,藏族的繪畫,白族的雕刻,被譽為“民居博物館”。清清溪水,穿街過巷,入牆穿院,“家家流水,戶戶垂楊”,數百座古石橋、木石橋形成的“小橋、流水、人家”,真如江南水鄉。回來後,也不時放一放導遊贈送介紹麗江古城的小碟片, 釣起美好的回憶。

在麗江,更令本人魂牽夢縈的,是一台名為《麗水金沙》的大型民族服飾、民族風情舞蹈詩畫晚會。它向遊人展示了一個美麗的夜晚,一個神奇的世界。在這台一個多小時,包括序和水、山、情三場舞蹈中,聆聽了古老的納西樂曲,看到了古老的樂隊,見識了麗江美麗動人的風土人情。那些優美的舞蹈,那些美麗的布景,那些動人的傳說,無不令人心旌蕩漾。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讓每一個遊客從這裏了解麗江,認識麗江,沒有到過的地方,使你有了一份向往,因故不能前往的,又少了一分遺憾。

從麗江經大理乘夜行旅遊列車返回昆明,王姓小夥子依約準時到火車站接我們上車,將我們送到標準間每晚每人隻要60元且離市中心很近的賓館。在車上,他一再宣傳西雙版納如何美麗,香格裏拉如何動人,紅河也不可不看,還有曲靖、保山、玉溪、楚雄等,都有令人留連忘返之處。

雲南之行,雖然匆匆,但其豐富的人文和絢麗的民族文化都會令我一生回憶。回到德江,很想寫一篇《感受雲南旅遊》。但因要我做的事和我要做的事太多,加之自己今天推明天,明天等後天的懶惰,一直未能在電腦前靜下心來敲打出這篇小文。但這份感受卻是越來越強烈,直到今天不得不了卻這份心願。

感受雲南旅遊,想想我們在怎樣打造旅遊品牌,在怎樣推介旅遊。我們的景點有多少優美動人的傳說?僅有的傳說是否變成文字或光碟讓客人帶走?我倒是發現,在景點門口也難找到一本或幾頁“全麵”介紹景點的書籍或資料。即使有了這些與景點有關的傳說,我們的導遊能倒背如流嗎?又能聲情並茂地解說,讓遊客感受到看景不如聽景?沒有這些資料,我們可否專門收集、整理?可否舉行“旅遊景區精品解說詞大賽”?可否讓導遊將這些精品解說詞背誦下來?

我們的駕駛員,我們的導遊,我們的城鄉居民,在介紹家鄉旅遊資源的同時,也會真誠地向客人介紹他鄉的旅遊嗎?我往往聽到的卻是,“那裏沒有看頭”之類的話。我們將平時愛掛的一幅標語“人人都是招商形象,個個都是招商環境”,改“招商”為“旅遊”如何?隻有這樣,才能將我們的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大家所期望的經濟優勢。

打造我們的旅遊,還有其他,都希望將自己視為團隊的一員,多一些相互補台,少一些相互拆台。

2005?10?3 鍾應山下

雜文:心靈棲息的家園

——《雜文選刊》200期征文

本人不喜歡此前也沒有參與過任何媒體的征文活動,但看到為紀念《雜文選刊》(以下簡稱選刊)創刊200期“我與雜文”的征文活動,卻是情不自禁寫下了《雜文:心靈棲息的家園》。

一直以為,作為選刊,不愁名家名作,沒有義務也不可能去鼓勵指導無名作者。我的老師、曾在選刊發表《否定之否定》一文的作者楊德淮,曾說選刊主編劉成信親筆給他寫過信,鼓勵和探討楊老師的雜文創作。我相信楊老師不會說謊,但也隻能設想為他的“運氣不錯”。

誰知這“好運”也降臨到了我的頭上。先是選刊編輯張躍東2005年6月30日親筆來信稱:“你自薦的《笑口夢中開》,風格很適合我刊,是篇形式較為新穎的雜文。……”(後來他來電稱,被中華雜文網列為最高檔次“推薦”的此文,因“太露”而不便刊用)。2006年元月,執行主編王芳,不但寄來了賀年卡,還親筆寫信稱:“您對雜文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你所選擇之題材也可見您對社會的洞察力,對形式的變化您也有用心的揣摩,這些均難能可貴。如在構思上再周密一些,形式和內容的結合上更順暢些,會使文章精致剔透。……”同年3月20日,選刊主編劉成信收到拙作雜文集《傻人傻話》後來信稱:“您能堅持創作雜文並試著用各種風格手法,說明您十分執著,且有些篇什相當不錯,我深信,經磨練,您會成為很有特色的雜文作家。同時拜讀楊德淮先生序,很有見地。貴州的雜文作家、作者不是很多,但據我所知,貴州的雜文讀者不少,僅本刊即在貴州發行上萬份,表明貴州的潛力很大,雜文大有希望。”這些鼓勵和鞭策,令我感動,也堅定了我從事雜文寫作的信心。

我學的是統計,又幹了20年的統計,業餘愛好寫點詩歌、散文,但主要是新聞。統計和新聞的核心是“實事求是”,但現實卻讓人“無話可說”。“無話可說”的,不僅僅是統計和新聞,還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說話,會上與會下不同,公眾場合與私下交談不同,當麵與背後不同,酒醉時與清醒時不同,夢中與現實不同,這不同,時常距離還很大,甚至南轅北轍。如果將生活“不宜”用文字表達的另一麵寫成文章,是什麼效果呢?於是我在1991年嚐試著寫了《“親緣網絡學”應用》,年底又寫某貪官“越抹越黑”的《辟謠》,數年後寫了《下改上不改等於沒改》,由於文章質量等原因,沒有發表的地方,就未再刻意去寫這類文章了。

2001年調德江報社後,應酬減少,看書時間增多,在郵亭無意間買了本《雜文選刊》,一看就愛不釋手,看完決定長期訂閱此刊物。後來為“彌補”此前少讀雜文的缺陷,陸續郵購了部分年度“雜文年選”、中華雜文百年精華,中國當代雜文精品文庫,訂閱選刊、《雜文月刊》《雜文報》等。雜文“針砭時弊,批評世俗,反思曆史,解讀人生”的功能,將百姓想說而不便說、不想說、不敢說、或不屑說,不知如何說的一些心裏話說了出來,比那些死抱住“假、大、空”不放,將技巧化為滿紙謊話、套話、渾話,以及粗話、鬼話、屁話之類的文章,實在讓人解氣,耐人咀嚼,使人沉思。

在讀雜文以及雜文理論的同時,心也癢癢,就開始寫一些“不倫不類”的文體,“糊糊塗塗”的文章,主要在《貴州政協報》等報刊和自己主編的《德江報》發表。即使發表了,顧慮也多。2002年11月12 日,《當官也難》在《德江報》發表後,提心吊膽了一段時間,後來友人傳來時任縣長楊頻對此文讚賞的話,我撰寫同類文章的“膽子”就大了許多。2004年11月,《操辦酒席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見報,據傳有數名科局級領導前往時任銅仁地區行署副專員、中共德江縣委書記陳達新處“狀告”我:與縣委、政府對著幹,是火上澆油。所幸在私下和公開場合都未被陳書記“批評”。其他縣領導,也是鼓勵的多。(2007年6月11日撰寫的《高考,我們用舞弊自殺前程》發表後,被個別領導誤讀、指責,後來有人告到夏虹縣長處,據說是他一句“他寫不好你們寫篇‘高考如何致富’嘛”而“滅火”。)

2004年11月前,投往《銅仁日報》的雜文,絕大多數被編輯“槍斃”了,過了兩年問做編輯的朋友,他搖頭歎息說:“這是黨報。”11月,在思南烏江筆會上,時任銅仁日報社社長的周 伏生看完被退稿的《辦法》後說:“可以打個‘擦邊球’。”

銅仁日報周末部主任羅福強(羅漠)說,《辦法》發表後讀者反響不錯,決定為我開設專欄。為使專欄不“斷炊”,壓力變為動力,迫使我將以前列有提綱或打有腹稿的寫出來,迫使我用心研讀雜文,用心觀察生活,用心思考人生,用心撰寫這類文章。不管質量如何,平均每周“擠”了一篇。由於報社值班老總們一路綠燈,這些文章得與讀者陸續見麵,並堆積成了我第一本自費出版的雜文集《傻人傻話》。

這些文章陸續見報,未聽說地區領導給報社社長總編們提“看法”,如有,為我開設的“麻辣燙”專欄肯定會夭折。這一點,本人真誠感謝。有人以為我是在“溜須拍馬”,實則不然。有人曾說:“雜文與政治氣候寬鬆與否有關。”“雜文較之任何文體都更需要一個民主、寬容的社會氛圍。”

在文章陸續見報後,一些人將文章從報紙專欄剪下來收集,一些知道“辛樂”就是本人的朋友要求將發表的文章複印成冊送閱,一些單位因訂閱少,為解決先睹為快的矛盾,采取一人讀眾人聽的辦法。將部分雜文貼上紅袖添香、煙雨紅塵等網站,一路飆升的點擊數和回帖評論,也令人鼓舞。文友們說,比較而言,我的雜文比其他文體成功。

其實,我最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 細心的讀者從我文中可發現,許多素材,以及一些語句,甚至觀點都有抄襲所讀雜文書報內容之嫌。由於文學功底差,還存在著“構思不周密,形式和內容結合欠順暢”等“毛病”。至今,在雜文報刊發表的雜文也隻有《龜兔賽跑裁決書》(《雜文月刊》2005年12期)。平心而論,我的雜文不是“匕首和投槍”,最多隻隔靴搔癢的“針砭時弊”、“批評世俗”,一些文章雖然“幽默”,卻難說“辛辣”,“公正”有一點,“深刻”卻說不上。之所以“眾人喜歡”,而非我文章的藝術成就如何,即使有一點,也隻是形式上借鑒了小說、笑話、幽默、小品、相聲之類的皮毛,其根本還是雜文的功能所致,就如雜文報刊在我們這裏好銷的原因一樣。另一個原因,是我們這裏寫雜文的人不多,寫“有刺”雜文的人更少,於是也就滿足了本地人的“心理需要”。

為了繼續給想說而不便說、不想說、不敢說、或不屑說,不知如何說的一些心裏話的人們“代言”,我心就棲息在了雜文這塊園地裏:訂閱雜文報刊,郵購“選本”,寫作雜文,注冊雜文網、讀帖、發帖……

2006·3·9 鍾應山下

《種植真情,收獲美麗》

——龍鳳碧作品讀後感

羅漠通知,2009年夏在沿河舉行的文友座談,主題是討論黔東女作家夢林、龍鳳碧、崔曉琳、陳丹玲的作品,要求屆時發言。隨後他和劉照進分別將郵箱中的相關作品發了過來,我轉發給本縣可能與會的吳華、張翊奇後,將其全部打印裝訂用於閱讀。

有了一些時日,羅漠問我的評論寫好沒有,我隻好支吾說正在閱讀。事實上,我隻準備“東拉西扯”口頭發言,而非“有條不紊”的書麵評論。此前我說,這種集中討論某一位或幾位作者作品的方式很好,既可提高黔東文學的評論水平,也可推介作者,還可達到“他山之石”的功效。目的,隻不過是像小時所看站在電影中高喊“兄弟們給我頂住”而自己卻逃之夭夭的敵方軍官,以及成人後所觀坐在電視裏高喊反腐倡廉而自己卻腐化墮落的領導一樣,說說而已。

說說而已的原因,是自己記憶力太差。我一生最怕從事的職業,一是出納,二是秘書。這兩項職業如果沒有很好的記性,將會一害自己,二誤領導。上世紀八十年代本人謝絕到兩辦任秘書,除父母外任何人從我這裏轉領打工人員寄來的錢回家,都得簽字,其主要原因也都在於此。

實事求是說,與身邊的人比起來,我的閱讀量還是較大的。每期《今日德江》和《德江文藝》是從頭讀到尾,文友贈送的文學作品集也基本讀完,《梵淨山周末》《梵淨山》隻要見到熟人的作品,也要或早或晚擠時間看看;每天上網,閱讀文藝作品的數量平均也在10篇以上,訂閱的雜誌,郵購的選集也都一字不漏地讀過。但是,過目就忘的記憶,以及文藝理論的欠缺,導致了我隻讀而不評,最多是留言。這留言,基本上是將文中精彩句段或錯別字複製下來放在評論欄裏,算是“到此一遊”。

不敢寫評論的另一個原因,就如夢林在《學會放下》一文中所說:“人的精神世界別人永遠無法進入和替代。亦如人身:生是個體,死也是個體。”對文章的理解亦是如此,作為讀者,隻是自己的感受,與作者所要表達的常常相去甚遠,甚至南轅北轍。

此前,四位女作家的作品,我都東一篇西一篇地看過,但沒有集中閱讀,也沒有精讀,集中閱讀這還是第一次。為了完成任務,我與吳華、張翊奇進行分工,我寫龍鳳碧作品的讀後感,他二人則分別撰寫崔曉琳和夢林作品的評論。至於陳丹玲,目前我們難以超越劉照進2008年11月16日在《梵淨山周末》所發的評論《個體的言說和體驗——陳丹玲散文印象》。

我選擇寫龍鳳碧作品讀後感,除了收到和平時讀到龍鳳碧的作品較多外,還有以下原因:一次向曾任鬆桃縣委副書記、現任德江縣常務副縣長的羅秀虹彙報德江文藝發展狀況時,她如數家珍般列舉了鬆桃的文藝家,老一代有吳恩澤、龍嶽洲等,年輕一輩有繪畫的劉華忠,寫散文的完班帶擺等,她說,龍鳳碧的散文寫得很美。我也就懷著好奇,想看看龍鳳碧的散文究竟美在什麼地方。

一氣讀完龍鳳碧的作品,感覺作者在作品中,用擬人化的筆法,如詩般的語言,似畫般的意境,描述著作者生存那片土地上的山水人事,以及心靈深處的喜怒哀樂,不管是對愛情與婚姻幸福的向往,對親人與家鄉摯愛,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還是對人性的剖析,無不傾注了一腔真情,呈現出一種美麗。

1、事實上,不管人們將婚姻比做圍城,抑或愛情的墳墓,觸及情網的男女,都會懷著一份美好的憧憬,向著婚姻的方向挺進。即使失敗了,也會重頭再來,永遠期待和追求那種身心交融的愛情。在從戀愛到婚姻的過程中,每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不管是快樂還是憂傷,都會留下許多美麗的文字,這些文字或許是散文,或許是詩歌,或許是日記,也可能是書信。當這些文字能夠得到對方或讀者共鳴時,也就達到了表達情感傳遞心聲的目的。這一過程中,不得不承認,女性用文字表達情感的細膩,這是男性望塵莫及的。這些在龍鳳碧的作品也都得到了驗證。

作者用《婚姻與愛情》的短詩,將愛情與婚姻,從理想回到現實概括得“實實在在”:“忽然想起少年/輕狂囂張貪癲癡嗔/不顧了明天/不顧了明天的糧食/和後天的蔬菜/才覺得我們那時真的/不可理喻//忽然在某天/發現已被柴米油鹽重重包圍/如今我的每天的早晨/就是用一隻手拎起需要拎的/空著一隻手等待可能有的/走出生活家庭,走進工作單位。”作者也希望在世俗生活中獲得恬淡的婚姻和幸福的愛情,在慢慢快樂中一起變老:“我們開始為日子種上玫瑰吧/火紅的,可以照亮你我/用體溫/熱情、心血。摻上水,合成泥/一天,一天的/種著種著,它就開花了/我們就這樣享受。慢慢,慢慢的樂”(《不想快樂》)。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大概在愛情與婚姻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作者理想中的婚姻和愛情,一次又一次地被現實粉碎著。在情人節這天,作者將父母年輕時的合影照打印出來,帶著去見男友。“我心裏有一絲想炫耀父母親愛情的小虛榮,也想以此默默告訴蒲,這就是我父母親的愛情和幸福,也是我心底裏夢深處期翼的愛情和幸福——恬和的,灑滿陽光的,微笑著的。”(《戀愛豆腐》)遺憾的是,在對方不在意的言行中,與心靈的向往相去甚遠。

《冷落·清秋·節》、《他,她》、《樹語》、《北方水餃館》訴說著陰差陽錯,愛和被愛常常錯位,沒有人能夠回答為什麼愛和不愛的話題。人間常常上演“男友結婚了新娘不是我”的戲劇。於是,有了梁祝,有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人間流傳的,都是遺憾的美麗。

遺憾的還不僅僅是戀愛中的心想事不成,更讓人難受的是,剛剛走進婚姻殿堂的癡男怨女,轉身卻會各奔東西,不顧老人的眼淚,也不顧兒女的呼喊。“這個世界越來越功利和醜陋,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越來越自私。”(《夢裏夢外薄衾冷》)

2、一直伴隨人生的,莫過於濃濃的親情。小時開始於父母,老時結束於兒女。《嫣紅色的那些物事》告訴我們,作者也算出生於書香門弟之家了。父親既寫粉筆字也是荷鋤犁地的好手,還寫得一手毛筆字。“年最初的物質表現形式在很多方麵確是落後於我們現在的精神需求了,而我們卻缺乏一種行動去創造。”在年味越來越淡的時光裏,作者從父親書寫紅紅對聯的時光中回憶起了兒時溫馨、快樂的年節。父親自撰書寫的對聯,有一副至今不忘:“人生如棋讓一著不為虧我,心田似海納百川方見容人。”這既是作者父親人生的寫照,也左右著是作者的人生,是作者隱匿在字裏行間卻迫切想與讀者一同體會的東西。在其他文章中,隱匿著但卻迫切想表白的東西很多,但要我們真正靜心去讀才能真實體會。就像茶香之外的韻味,得慢慢地品。在紅紅的燈籠裏,作者在回憶中升起了很多溫暖的懷想,以及對弟弟的關愛之情,期待“其中包括祝福所有的人們——尤其是我的弟弟:心中的夢想就像那被裹在燈籠裏嫣紅的陽光,永遠嗬護好這束光不讓它離開或熄滅,我們就會過得很美好。”還有帶來吉祥如意的紅紅底色的年畫,尚未進入家鄉村寨的紅紅中國結,作者在美麗的情景描寫中,讓我們享受了另一種精神的美麗。

我一直是以為,能夠感動作者的文章,才能感動讀者,真情播下的文字,也將收獲一片真情。《可憐白發生》我認為獲得了這樣的成功。

世上最愛我們的人是誰,是母親。作者試圖采取像琦君的《髻》一樣的寫作手法,圍繞“發絲”來表達她所想表達的情感。作者記憶中擁有一頭青絲的阿媽是美麗的。但是,當家鄉的柚子熟了,鄉下的阿媽用蛇皮子口袋將自己喜歡的柚子提到辦公室,此時作者才發現阿媽的頭發白了,皺紋加深了,比以往更瘦了,身體漸漸佝僂了,刹那間,作者心扉冷徹。用手撫摸著母親的頭發,有些“明知故問”: “媽,您怎麼有這麼多白頭發了呢?”詢問中淚濕雙眼。母親要回去了,還要去批發零食,還要回家喂豬,承擔起父親外出、弟弟遠離的家庭重擔。阿媽的頭發白了,皺紋加深了,比以往更瘦了,身體漸漸佝僂了,阿媽對於家庭對於子女的愛似乎已經找到了答案。讀著讀著,一位慈祥母親的形象就站到了自己麵前,不覺間,又幻化成了自己母親的形象。母親的辛勞以及對自己無私的愛,就一幕幕在大腦中縈回。於是,淚濕雙眼地起那首歌:“常回家看看”,想起那句話:趕緊盡孝吧,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待。

3、作者對人性的剖析,讓人歎服而沉思。讀著《煙薰了我的眼》,在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裏,感傷著作者心中那份“去年掃墓之人,今年墓裏之魂”的感傷。那些“頂天立地”、正是而立之年的人,撒手就去了,在親人心裏卻永遠難以撫平,不管是掛青,或者擺放祭品,也隻能徒增悲傷。但在他人心中,卻是一晃即過,甚至在資料中,在檔案裏,都在“人為”地讓其消失。作者期待人們:“在自己活著的時間裏,盡力活得有趣些,讓自己的存在能有益於更多人,也算不枉來人世間一趟。”

死不容易,活著更不容易。我們常常認錯人,因為有麵具;我們不敢和陌生人甚至熟人說真話,因為有麵具;我們會善待將死的惡人,因為那時的他除去了麵具。於是,我們就戴著麵具,用許多文字在悼詞中為死去的人塗抹明媚的陽光。作者用感傷的語氣說出了自己的發現和判斷:“我以為沒有不戴麵具的人,所謂真實的人也不過是無論何時何地所戴麵具都較少更變而已。”包括雙親,包括小孩,包括親友,包括同事,““麵具,就這樣作為一種替代,一種掩飾,把我們心底真實的悲歡愛恨幻化了,我們隻往自己臉上塗抹我們想讓別人看到的顏色。”(《麵具之下》)

《夢裏夢外薄衾冷》中,作者夢見在夢裏釘紐扣,醒來得唱一首首詛咒性的歌謠,不然就會被人冤枉,還有很多不開心的人和事,會就此連在身體裏,讓人一生都無計解脫。不過,現實是,我們沒有做過這樣的夢,一生很少有不被人冤枉,不開心。更讓我們難過的是,夢中的恐懼醒來是恐懼,夢中的悲傷醒來是悲傷,而夢中的清醒醒來卻是糊塗,夢中的歡樂醒來的現實讓我們更加痛苦。世事明如鏡,前程黑似漆,我們不知道明天會出現什麼,走過草地之後是鮮花,還是四布的荊棘?但我們還得走下去,尋找前麵可能出現的明媚春光。

4、作者筆下的苗家風情是美麗的,這從《小城今夜有雨》《佛歌》《桃城煙裏,環佩聲處》《影像鬆桃》係列等作品中可見一斑。不管是苗家的山水風雨,還是女兒出嫁的場景,旋律簡單韻味雋永的苗歌,都能讓人有一種閱讀後的衝動,希望有朝一日,也去見識見識,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如鬆苗家男人,環佩聲處臉兒潤圓的如桃姑娘。

我們在欣賞作者筆下苗家美麗風情的同時,一篇篇對底層人民關注對弱勢群體關愛的文章,更是讓人良久注目。

苗家人默默奉獻的精神,就像田野間平平淡淡的紫雲英,在土裏生長,在土裏消逝。一個老人,長期無故將女人打罵走後,才覺自家女人像紫雲英一樣平凡而實在。為了貧困的家庭,母親將女孩賣嫁給有錢人家,悲傷女孩就像紫雲英一樣為貧困家庭 “奉獻”了。作者寫道:“女孩出門後不久,田野的紫雲英就融進泥土成了綠肥,紫色的山野也仿佛在一夜間,齊刷刷地站滿了金黃色的油菜花。”現實告訴我們,前一種現象是可能的,而後一種現象隻能是“仿佛”了。“在生命的那條長長的田埂,村裏的老人、年輕人,以及小孩,都還在繼續走他們逼仄的路。他們像紫雲英一般,在春天裏就枯了,然後很快會被連根犁進泥土。……他們把紫雲英犁進泥土,而命運,又將他們犁進了泥土”。(《紫色花事》)讀著,讀著,美麗的憂傷從心底冉冉升起。

與紫雲英一樣奉獻的,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普通人,《無聲發廊》中的主人翁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愛情失意之時,作者與一個沒有感覺的男人相親,並試著相處。那時她的心是灰暗,所以在她眼中全世界也黯淡著。當男友帶她走進理發店後,在簡陋的店鋪裏,她起初隻是看到一個“還算得上俊朗”的男人,用不遜於裝潢炫麗的發廊裏理發師傅們的手藝,微笑著為老人理發,給老人發短信,回短信,當他用手勢送別理發的老人時,作者才知道他是啞巴。這時,作者 “突然也感受到了一種光明與溫暖。”作者感悟到:“看看我們身邊的小人物,他們在艱難的自下而上環境裏,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快樂,而我們有時想想,我們沒有理由不快樂。”真愛,真情,讓人生溫暖如春,美麗如春。

在《七夕!七夕!》中,作者還是小姑娘時,聽母親講牛郎織女的故事。於是淚流滿麵的對母親說要喂灰喜鵑,想讓牛郎織女天天相見。作者的愛心,從小也就呈現在了我們麵前。

在《你》中,我們同樣讀出了作者對弱勢群體的同情。為了生存,一個遠離家鄉外出打工很久的男人,很想聽聽家人的聲音,包括老人、孩子和妻子的聲音。當接通鄰家電話得知親人外出或去了山野勞動時,隻得請人轉告問候,帶著一份愁悵又去了建築工地,站在地圖前,想象著家鄉的人、事、山、水,甚至還有快樂無憂的童年。重新回到工地,從清晨到傍晚推著沙車,結果在還剩兩車完成任務時,疲倦的打工者從十八層樓高的地方掉下了空中,在下墜時,仿佛聽到了女兒呼喊著爸爸早點回家的聲音。打工者回歸故土,給親人留下的是荒草萋萋的土堆。作者沒有將文章再寫下去,但作為親人,我們可以無限的想象他們的心靈是如何的疼痛。勞動者生存的艱難也可見一斑,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也盡現在讀者眼前。

時為教師的作者通過努力給孩子們拉了一次讚助。為了表示感謝,山裏的孩子們給讚助人奉獻了一台他們精心準備的表演,其父母還將家裏的一些特產、熬夜鉤繡的鞋子回贈給讚助人。讚助人信誓旦旦地表示將讚助孩子們直到大學畢業。但是孩子們美好的願望落空了,他們幹淨善良的心靈被陰暗的社會狠狠地傷了一下。其實這隻是一個騙局,滿懷感恩的學生成了商人揚名獲利的一顆棋子。《靠近你溫暖我》,也就成了作者對人間多一些關愛的期望。在《煙雨鳳凰》中,作者發現文化濃厚美麗的的鳳凰古城,金錢正在對文化的進行驅逐,孩子們不是上不起學,而是比起立即就能夠掙錢來,讀書已經沒有意思。很世俗很年少的小孩們地做著生意,一種淡淡的憂傷襲上作者或者說讀者的心頭。一種對民族和國家未來的思考之心,隱現字裏行間。

大凡寫讀後感,總得說說不足。我覺得,龍鳳碧早期的個別文章中,有時是為了表達、抒情而尋找載體,有一種作文腔的痕跡,或者說揉雜著一些嬌情。少數作品,也存在著先概說,再引伸出故事,呈現出結構有些雷同。巧妙地將唐詩宋詞表達的意境,溶進文章中描繪出一幅幅水墨畫,但有時也有將詩詞翻譯改寫成散文之嫌,未能完全將其韻味無痕地溶進所寫情景中。此外,還有個別習慣性提法錯誤,比如“價格也便宜幾倍”,下降一倍就是白送人了,再降就得倒貼;又如,“我是第一次握住阿媽的發絲,卻已是華發已生時,”“第一次”應該是“再一次”,因為從小在阿媽的背上指纏辮綃。再如題記“斷斷續續寫下以上文字的時日”,因不是後記,應該為“以下”。寫到這裏,大家已經看出,我是在雞蛋裏找骨頭了。

此外,我還想說說一個我們大家存在著的兩個共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勤奮寫作。這一問題我不隻一次也不隻一人地對德江文友們說過,那就是我們缺乏的不是靈氣,而是一種勤奮,一種持之以恒的耐力。我們德江不少在銅仁,甚至在貴州都有一定名氣的作者,這些年卻在追逐仕途名利和貪圖享樂中,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在這次收到閱讀的文章中,夢寧隻有2萬2千字,陳丹玲2萬3千字,崔曉琳1萬4千字,龍鳳碧多一點,也隻不足5萬7千字。當然,我讀到的隻是有限範圍內的作品。但我要說的是,我們寫得少的原因,是在精心構思,認真修改,認真閱讀,還是太忙而沒有時間?如果是太忙,是忙於工作和必須的生活還是娛樂或休閑?如是大量的時間浪費在娛樂或休閑上,就有些浪費自己的才華了。我想,隻要堅持走,前麵的風光肯定比我們現在看到的要漂亮,如果停留下來,在已經走過的路上徘徊甚至後退,那麼我們的記憶隻能是在漸漸老化中一無所有。對文學要有一種甘於寂寞的虔誠。正如像夢林在《去拉薩》中看到的一樣:“在拉薩,他讓我看到了一個最本真也是最貧困的藏族漢子的真實麵目。但他不為自己的清貧而羞愧,為了朝拜聖城,不惜靠乞討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然後隻管一次又一次忘我地拜佛。”

還有就是拓展創作空間的問題。閱讀龍鳳碧近幾年創作的作品後,我感覺她的寫作一直沒有脫離過自己。她的文章多寫她身邊的山水人物,寫她的歡喜憂傷,生活麵的涉及不是很寬……包括本人在內的不少黔東作家,都存在這一問題。其他三位女作者也有此現象。崔曉林,描寫很細膩,風土人情很濃鬱。除《心似磅礴》外,主要是關注“我”的生活。陳丹玲的作品,多數以“他”和“她”為視角,從生活的細微處發現美。用詩的語言勾畫一幅幅細膩的工筆畫。表達對生命的憐惜,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讓人讀出了生活的沉重和不易。存在的問題是,她的文章,要像品熱茶一樣,需要靜心細讀。現實是,能夠靜心細讀的讀者越來越少,加之一些語言過於朦朧詩話,加入拗口詞語,與讀者就產生了一定的距離。如《牽掛》《堅殼》《占據》《 懷孕女人》《晾曬在陽光中的心事》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這一問題。夢林的散文,涉及領域較廣一些,很少寫家人,主要是眼中底層小動物和小人物的生存,包括外在和精神上的。從從容容的敘述,像給一位熟人不經意地講故事一樣。我的感覺是:文章短了些,隻載取了生活的片斷,就如照相一樣,盡管很美,但感覺不夠豐滿,總給人留下一些遺憾。個別篇章有時感覺到像是在寫日記一樣,寫完就丟到一邊了。比如,《風燭殘年》《錦和》,我覺得前者將兩篇文章的素材寫成了一篇;後一篇隻寫了去錦和路上遇老農,而真正錦和是什麼樣子,以及風土民情,隻有杳杳幾筆。

隻要我們再將眼光放寬一些,時時告誡自己,不要重複自己也不要重複他人,要以自己熟悉的生活為軸心,逐漸拓展創作的生活源泉,增添自己寫作的素材,增加作品反映生活的厚度,就可能創作出素材新、表達新,進而達到思想新的作品來,使自己的作品不斷出現質的飛躍。正如崔曉琳在《似水流年》中所說一樣“婆曾打過一個比喻:如果房子不動,屋簷水滴落的位置就永遠不動,一百年也是如此。”文學的創新大概也是如此:我們自己不動,也就隻能在原地轉圈了。”我們再勤奮,也隻隻能創造無數個美麗但卻相似的“瓊瑤阿姨”。

關於文學的生命力問題,不想也無力贅述,餘傑在《中國文學已病入膏盲》中的一段話,我比較讚同,現抄錄於此,供大家參考:

“今天中國需要的文學,乃是充滿大智慧的文學,乃是揭示冷峻真相的文學,乃是傳播愛和憐憫的文學,乃是展示靈魂的求索的文學,乃是指向永生盼望的彼岸的文學。這樣的文學方能成為大洪水爆發時候的挪亞方舟,這樣的文學方能成為沙漠中的綠洲以及黑暗中的燈塔。文學必須有超越性,文學必須有批判性,文學必須有精神性,文學也必須有崇高的品質和永恒的內核,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文學家都是唐吉訶德式的理想主義者,而不是“人情練達、世事洞明”的“老油條”;在這個意義上,文學必須成為抵抗黑暗與邪惡的堤壩,而不是與狼共舞的奴才。”

俗話說得好:平身隻會說人短,何不回閑頭把自量。當食客容易,做廚師難。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2009.5 中旬 玉溪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