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曙光再現(1 / 1)

平淡無奇的生活也已經習慣了。人類進入了小行星時代,活動範圍擴大了,有些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也是無可避免的,就像發生在人類隻能在地球活動時的車禍一般常見,小行星帶上的撞擊事件是那麼常見。一顆如此遙遠的彗星撞上了太空城,隻是一個事故罷了,自己也隻是不幸的事故中一個不幸的孤兒。既然自己的前半生已經很痛苦了,那之後的大半輩子為什麼還要這麼痛苦呢?

想不到,曾誌揚剛剛下定的決心竟會這麼快被打破。

大四的第一節課是程教授的量子力學課,下定決心的他覺得以後研究量子力學,畢竟自己鑽研這麼久的基因學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進步,反而是自己不在心上的物理次次都是優秀。所以他在想,不然,我以後成為物理學家也好。多年的煞心苦讀沒有進展,那我的青春不就浪費了嗎?

程教授程雷,年紀大概七十多歲左右,課講得不好也不壞。曾誌揚當初也是因為原子和基因有一點關係,所以才去聽他的課的。程雷的眼睛看上去是那麼深邃,但如果仔細觀察,卻可以從深邃中找到一些頹唐和黯淡。

程雷抬起他那瘦不經風的手臂,在黑板上寫下了五個字“波粒二象性”,說:“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波粒二象性。你們高中時隻教了你們光既是波粒又是粒子對吧,那今天我要講的就是所有的一切粒子都是一種波。這個就是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指某物質同時具備波的特質及粒子的特質。它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量子力學裏,微觀粒子有時會顯示出波動性,有時又會顯示出粒子性,在不同條件下分別表現出波動或粒子的性質。這種量子行為稱為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人們開始意識到光波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據這一假說,電子也會具有幹涉和衍射等波動現象,這被後來的電子衍射試驗所證實。”

“你們也許會問,所有粒子都是波?那麼我們的身體是粒子組成的,那我們的身體也是波嗎?我告訴你,可以這麼說。電子不也叫做β離子嗎,那麼中子質子當然也是。是甚至是原子核,比如氦的原子核叫α粒子。這麼說,把我們的身體從原子核和電子拆開,確實我們是由波組成的。

“有一日,科學發達了,甚至可以通過波的形式構造好物體的原子核,在往上麵加電子,從而構造物品。這時候,隻要有足夠的能量,你就可以製作任何東西。”

曾誌揚聽到這句話,好像被一杯涼水澆在了頭上,提神醒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