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兵馬約定於七月十三日辰時在連雲堡下會合,高仙芝下了死命令,要求務必如期抵達。三路兵按時出發,高仙芝帶領中路主力,途經識匿國。識匿國是一小國,經常受吐蕃的欺負。國王五跌失迦延對唐朝很好,這次唐朝軍隊進攻連雲堡,他要求親自帶領軍隊加入戰鬥,一起進軍。高仙芝非常高興,將他們編入戰鬥係列。
連雲堡南麵依山,北臨婆勒川。其建築在一座山峰上,東南西三麵皆陡峭山崖,隻有北部是平地,而且有噴赤河做屏障。
山上堡內駐守的吐蕃軍一千人,另外在城南側十裏的地麵上,修築有木柵護牆,駐紮八九千軍隊,總兵力一萬人。守將恩蘭?達紮路恭對尺帶珠丹十分忠誠,王子赤鬆德讚與恩蘭將軍交好,也隨他一起在此駐守。
連雲堡是易守難攻的險關,恩蘭?達紮路恭認為有險可守,沒有警惕,更沒有派探子打探消息,以為高枕無憂。沒想到高仙芝的軍隊,已經到了城下。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密秘渡過噴赤河,出其不意,攻擊連雲堡。
此時夏季冰雪融化,河水暴漲。眾位將士急得不得了,大兵團過河,還要瞞住對方。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個麵麵相觀。高仙芝看到咆哮的河水,束手無策,將軍隊隱蔽在山穀之間,尋找過河的辦法。
段秀實進入帥帳,向高仙芝建議:“啟稟元帥,噴赤河的水流來源於周圍的雪山,如果夜晚渡河,水流很小,完全可以隱蔽過河。”在這件事上,高仙芝表現出了過人的膽略和經驗,他聽取了段秀實的建議,從此對他刮目相看。高原上的河流都依賴周圍雪山融化的雪水,白天陽光照射,冰川融化快,河水流量大。而夜間氣溫很低,冰川融化慢,甚至不融化,流量自然小得多。深夜醜時,按現在的計時推算,也就是一點到三點之間的氣溫最低。淩晨三四點鍾河水的流量最小,最有利於渡河。
高仙芝發出命令:“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幹糧,偃旗息鼓,準備寅時渡河。各路領兵的將軍,做好隱蔽事宜,不準吵嚷。”將士不懂高仙芝的用意,都認為元帥的命令有些反常,他們不敢相信高仙芝會下這樣的命令。先鋒官席元慶上前請示:“啟稟元帥,河水湍急,白天渡過尚且困難,晚上視線不好,如何能渡過?前線將士都很擔心。”
高仙芝說道:“執行命令﹗這河水白天瀑長,晚上回落,寅時水位最低,最有利於渡河。再則夜幕可以掩護我軍,敵人不易察覺。”席元慶雖然不相信河水的漲落有多大,但也不敢公然反對,那樣便是抗命不尊了。
席元慶派人觀察河水,到了亥時之後,河水果然回落,到了寅時大河變成小溪了。席元慶的先頭部隊順利渡河,然後掩護主力渡河。史書上記載,“人不濕旗,馬不濕韉”的說法固然誇張了些。但高仙芝的確輕易地克服了一個看起來不可能逾越的困難。
駐防在連雲堡上的吐蕃軍,做夢也沒有想到唐軍會在深夜渡河,完全沒有防備。高仙芝沒想到這樣順利,渡河後喜出望外。他對邊令誠說道:“若吾半渡賊來,吾屬敗矣,今既濟成列,是天以此賊賜我也。”這話有如釋重負之感。說給不懂打仗的邊令誠聽,不過是對牛彈琴罷了。
早晨,天剛蒙蒙亮,兩萬多唐軍突然出現在連雲堡前時。吐蕃軍隊還在睡夢中,哪裏料得到敵人這麼快就能兵臨城下呢!
吐蕃王子赤鬆德讚與恩蘭?達紮路恭將軍做夢也沒有想到唐軍在這個時候出現,慌忙組織防禦。高仙芝也意識到順利渡河,到達城下,隻是第一步。接下來的是一場艱苦異常的攻堅戰,勇敢和速度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因素。
高仙芝選猛將李嗣業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率敢死隊猛攻連雲堡,識匿國的軍隊從側翼肋攻。李嗣業身高八尺以上,豹頭環眼,燕頷虎須,手持一柄陌刀,勇猛異常,有如張冀德再世。帶領軍士,直衝城門。
城樓上的敵軍用弓箭阻擊,箭如雨下。李嗣業飛舞陌刀,擊打弓箭,向城門逼近。但他身後的士兵,沒有這樣的能耐,都退了回來。高仙芝命令段秀石帶領弓駑手掩護,要求不惜代價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城堡。
他下達了死命令,必須在中午之前拿下城池,否則提頭來見。唐軍勢不可擋,各種武器一齊飛向連雲堡。吐蕃軍雖然驚異,但並不懼怕,他們居高臨下,利用滾木擂石,與唐軍相抗。
李嗣業已經衝到城下,巨大的滾木向他迎麵滾來。他看準來勢,將刀尖插在地上,肩膀扛住刀杆,奮力抵住滾木的一端。高速滾動的滾木,一端受到阻擋,改變方向,成了直木,阻力增大,滑動丈許便停了下來。這一著雖然危險,但非常實用。勇士們都學著做,有的成功了,但也有些人能力不夠,死在滾木之下。
恩蘭?達紮路恭看到滾木的威力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大,知道城堡很難守住,破城隻是時間問題。為了保護王子的安全,他將防守的職責交給了偏將都鬆芒保結,自己親自保護赤鬆德讚王子撤回了吐蕃內地。
都鬆芒保結親自在城樓上指揮,想頑抗到底。但主將和王子都撤走了,軍士的士氣受到影響。雖然占據有利地形,但被唐軍的氣勢所震懾,而且唐軍的遠程打擊武器十分利害,城樓上的吐蕃軍中箭傷亡的人數不斷增加。